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人不同命 說話的藝術和傾聽的藝術(漢書拾遺30)

同人不同命 說話的藝術和傾聽的藝術(漢書拾遺30)

李大嘴 大嘴讀史

楚漢相爭中,劉邦屢敗屢戰,成為最後的贏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劉邦以富饒的關中地區為根據地。

當前線頻頻失利的時候,蕭何在根據地向劉邦輸送源源不斷的兵員和糧草,不斷給劉邦「補血」,才最終干翻了項羽。

但其實,這塊根據地原本可以是項羽的。

早在項羽屠城咸陽、火燒阿房宮的時候,就有人勸說他立足關中地區。

《漢書·陳勝項籍傳》記載:韓生說羽曰:「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肥饒,可都以伯。」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又懷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韓生曰:「人謂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聞之。斬韓生。

同人不同命 說話的藝術和傾聽的藝術(漢書拾遺30)

《史記》中也有同樣的記載,只是沒有說明韓生的名字。

一個姓韓的書生(一說韓國的書生)向項羽提出紮根關中的正確建議,項羽拒絕,傲氣的韓生沒有進一步擺事實講道理的循循善誘,反而出言譏諷,結果被項羽斬殺。《史記》中是「烹殺」,大煮活人。

這段對話除了貢獻了「錦衣夜行」和「沐猴而冠」兩個成語之外,也為項羽將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同人不同命 說話的藝術和傾聽的藝術(漢書拾遺30)

幾年後,漢高祖劉邦遇到了和項羽一樣的問題,是不是要定都關中。

手下絕大部分功臣的老家都在崤山以東,從一開始就跟隨劉邦的大部分老夥計更是江蘇人,定都洛陽還可以接受,要是定都西安就實在太遠了。

當年,項羽的手下的精銳都是江東子弟,同樣不想留在關中,和劉邦面臨的局面完全相同。

同人不同命 說話的藝術和傾聽的藝術(漢書拾遺30)

和當年一樣,也有一個說客出現在劉邦面前。

這個說客名叫婁敬,是個很普通的小兵。

《漢書·高帝紀》記載:戍卒婁敬求見,說上曰:「陛下取天下與周異,而都雒陽,不便,不如入關,據秦之固。」上以問張良,良因勸上。是日,車駕西都長安。拜婁敬為奉春君,賜姓劉氏。

《高帝紀》是皇帝的本紀,關於這件事的描述比較簡單,在《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中,這件事前前後後有著十分詳盡的記載。

首先,婁敬先是找了一個引薦人——齊人虞將軍,並不是貿貿然衝過去一通噴。

其次,婁敬也並不是惜字如金的隻言片語,而是從設問開始,從歷史、地理的角度切入,系統地分析定都關中的好處,更沒有對劉邦定都洛陽的短淺之舉冷嘲熱諷。

再次,張良對婁敬意見的贊成票舉足輕重。

但最最重要的一點,劉邦是一個善於聽取意見、善於任用人才的君主,而這正是劉邦強於項羽的最關鍵之處。

同人不同命 說話的藝術和傾聽的藝術(漢書拾遺30)

如果當年韓生的勸諫再藝術一些,如果項羽能夠聽得進正確的意見,那麼,歷史就完全不一樣了。

說話需要技巧,傾聽需要藝術。

還是同人不同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嘴讀史 的精彩文章:

田單:奇人奇事奇文 挽狂瀾於既倒的火牛陣
兩千年前一次胎死腹中的土地改革(漢書拾遺25)

TAG:大嘴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