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死後能不能變成化石由不得你 但能人為"加大幾率"

死後能不能變成化石由不得你 但能人為"加大幾率"

科學家估計,僅有1%的有機物種死後,僅有不到1/10的概率成為化石。但是只要有合適的條件,你的遺體也能成為和始祖鳥一樣的化石。

據國外媒體報道,可以說每一塊化石的形成都是一個小小的奇蹟。正如著名作家比爾布賴森(Bill Bryson)在《萬物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一書中所說,有機生物體骨骼變成化石的幾率只有一億分之一。這樣計算的話,目前全世界生活的70億人中,在死後只有大約不到兩萬塊骨骼能夠成為化石。

何況這只是人類骨骼能夠形成化石的機會。假設這些形成化石的骨骼會散布到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那麼未來能夠發現這些骨骼化石的概率幾乎為零。

據科學家們的估計,有機生物體死後形成化石的概率極低。在所有存在過的動物物種中,只有1%的物種有機會成為化石,而這些物種死後能形成化石的幾率不足十分之一。科學家發現的化石數量還要更少。

作為人類來說我們具備一些優勢:我們的骨骼很堅硬,個體相對較大,因此相比於水母和蠕蟲等有機動物來說更容易在死後形成化石。當然,也有一些因素能夠增大死後成為化石的幾率。

埋葬學Taphonomy是一門研究古生物如何被埋葬而成為化石被保存下來的學科,涉及有機生命體死亡到最終變成化石的整個過程。為了解答一個有機體如何成為化石的問題,BBC與一些世界頂尖的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

1.快速埋葬

「這確實是一個關於在死後保持良好個體狀態的問題——埋在沉積物的時間足夠長中,然後在合適的地下物理和化學條件下被改造成為化石,」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埋葬學家兼收藏助理蘇·比爾德莫爾(Sue Beardmore)如是指出。

「要想自己的個體能被保存數百萬年,首先你的軀體必須在死後的前幾個小時,幾天,幾個季度,幾十年,幾個世紀以及幾千年中倖存下來,」芝加哥大學教授蘇珊·基德韋爾(Susan Kidwell)補充道,「也就是說從『埋葬活躍區』過渡到『永久埋葬地』過程中,你的遺體必須能夠倖存下來,這樣以來你的遺體才不可能被挖掘出來。」

你的遺體在形成化石的過程中有無數種被中斷的可能。其中許多發生在土壤或海底表面以下以下20到50厘米的深度。例如,你不希望你的遺體被野外動物扒開或吃掉,或者說長時間暴露在外部環境中。而且你不希望你的遺體被穴居動物毀掉。

死後能不能變成化石由不得你 但能人為

圖示:加拿大的Badlands地區富含沉積物,這也使該地區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恐龍化石發現地之一

如何實現遺體的快速埋葬方面,有時自然災害可能會有所幫助——如洪水帶來的大量沉積物或是火山爆髮帶來的大量泥土和火山灰。比爾德莫爾指出:「恐龍能夠形成化石的一種理論就是先有極端乾旱的條件殺死恐龍,然後再是洪水帶來的沉積物將恐龍遺體埋入其中。」

當然,人們死後的遺體通常會被埋在距地表6英尺以下,這對於形成化石來說是個好事。但還遠遠不夠。

2.有水的存在

很明顯,要想遺體形成化石的第一步是死去,但你不能死在任何地方。選擇完美的環境是關鍵。水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你死在乾燥的環境中,一旦被食腐動物扒出來,遺體的骨頭可能會在地表散開並逐漸消失。相反大多數專家認為,你的遺體需要迅速埋葬在沙,泥和沉積物之下——最好的地方是湖泊底部,洪泛平原和河床上,或者是深邃的海底。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昆士蘭大學埋葬學家凱特林賽姆(Caitlin Syme)說:「我們經常看到,發現最好化石的環境往往是湖泊和河流系統。」形成化石最重要的是新鮮沉積物掩埋遺體的速度。她建議要選擇那些從山上留下來的河流河床,因為河流自山上流淌下來是會對山體造成侵蝕,因此帶有大量沉積物。另一種選擇是沿海三角洲或洪泛平原,沉積物在河水出海時流速變慢得以迅速沉積下來。

死後能不能變成化石由不得你 但能人為

圖示:只要有合適的條件,你的遺體也能成為像1.5億年前的始祖鳥一樣的化石

理想情況下,你的遺體還需要一個"缺氧"的環境:氧氣含量非常低,可以讓那些能夠消化和干擾遺體的動物以及微生物無法生存。

基德韋爾建議避免遺體被留在海床下約50厘米以上的區域,「這是蝦,螃蟹和蠕蟲的最大挖洞深度,可能導致在沉積物中引入富含氧的海水」,從而加速遺體的分解。

「你的遺體需要在下凹處被迅速埋葬起來,最好是有利於沉積物沉澱的靜置水域——比如說池塘,湖泊,河口或海洋——這樣更有可能會產生缺氧條件,」 基德韋爾指出。

在極少數情況下,在這種靜置缺氧條件下形成的化石甚至可以保存遺體的皮膚,羽毛和內臟等軟組織。典型例子就是在中國發現的許多帶有精緻羽毛的恐龍化石,或是在巴伐利亞採石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

一旦遺體埋葬的深度大於生物活性表層,那麼它就會穩定下來,並且隨著沉積物繼續累積將會埋葬得更深。基德韋爾指出,「這時遺體損壞的風險就會轉移到完全不同的地質作用,也就是地質構造作用。」

其問題就是,在包裹遺體的沉積物轉變成化石之前的這段時間有多久......以及通過地質活動將遺體提升到可以被暴露或侵蝕的地表的時間又有多長。

3.丟掉棺材

現在我們來從技術角度談談化石實際上是什麼,以及你想讓自己的遺體成為什麼樣的化石。

一般來說,超過5萬年依舊存在的東西就是所謂的「亞化石」。其中大部分仍然由有機體的原始組織形成。在洞穴中發現的那些滅絕更新世巨型動物——例如南美洲的巨型地面樹懶,歐洲的洞穴熊和澳大利亞的袋獅等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然而,如果你想讓你的遺體成為一種能夠保存數百萬年的化石,那麼就需要讓礦物質滲透到骨骼中,用比骨骼更堅硬的物質替代它們。這個過程被稱為「礦化」,通常會形成一個完全成熟的化石。這一過程可能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

因此,你可以丟掉棺材。當富含礦物質的水流經遺體時,骨骼礦化的速度最快,從而能夠讓骨骼充滿鐵和鈣等物質。棺材可能會將遺體的骨架很好地保持在一起,但會干擾這一礦化過程。

不過,對棺材進行改造可能依舊使這一過程有效。新南威爾士大學古生物學家邁克阿切爾(Mike Archer)建議把遺體埋葬在裝滿沙子的混凝土棺材中,並在其兩側鑽出數百個5毫米的孔。然後將其埋藏得足夠深以至於地下水可以從中流過。

賽姆表示:「如果你想成為像加拿大省立恐龍公園 (Dinosaur Provincial Park)里那種經典的骨骼化石,那麼在像粗糙河沙的作用下形成的化石就很不錯。 所有的軟組織都會被破壞,會給你留下這個美麗的鉸接骨架。」

就遺體礦化而言,最好的狀態莫過於沉澱成方解石鈣離子(碳酸鈣的一種形式)。賽姆說:「起初這種礦物質可以固定或覆蓋整個遺體,從長遠來看也可以保護遺體,因為在特定時間中你的遺體很可能會埋在更深處。」

你可以用適當的礦物質(如方解石或石膏)鋪滿遺體,這樣或許可以加速這一過程。採用富含鐵質礦物也是明智之舉,因為長期來看這種礦物質經得起風化。

死後能不能變成化石由不得你 但能人為

圖示:如果你想進一步個性化遺體化石,可以用銅元素來上色

沙子中的硅酸鹽也是一種很好的耐久礦物。阿切爾甚至建議,如果你喜歡化石骨骼和牙齒變成藍綠色,那麼你可以用銅條和鎳粒埋葬自己的遺體。

4.避免被埋葬在構造板塊的邊緣

如果你的遺體在最初的幾十萬年里保存完好,並且礦物質也開始逐步替代遺體骨骼,那麼恭喜你已經成功成為化石。隨著地表或水底的沉積物不斷堆積,你的遺體被不斷沉進地殼深處,而熱量和壓力將進一步加速這一進程。

但這還不算結束。你的遺體有可能沉降得太深,以至於會被地球內部的熱量和壓力所融化。

不希望發生這種情況?那就要特意避開地殼板塊的邊緣,在這裡地殼最終會沉降到地表下面。一個典型地區就是伊朗,歐亞板塊正在伊朗板塊的基礎上向上抬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奧秘世界 的精彩文章:

最珍貴的畫作:隱形墨水掩飾?
天堂鳥「極致黑」 羽毛可吸收99.95%光線

TAG:奧秘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