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國人唾棄的慈禧,卻做了一件全中國女人都要感謝她的事

被國人唾棄的慈禧,卻做了一件全中國女人都要感謝她的事

在中國歷史上獨霸朝政的女人有很多,但後人對這些獨撐皇權的女人們,各抒己見,眾說紛紜。提起呂雉有歷史學家,從正面角度出發,評論呂雉是一個具有治國的謀略人,畢竟在呂后掌皇權15年中,朝廷上用人得當,為政平穩;百姓吃穿用度有保障,社會也很安定,是非常很值得稱道的。

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

還有相對負面的評價,說呂雉是一個兇殘的女人,持這種觀點的人,應該是從劉邦的後宮爭鬥中,以及在呂雉執政晚年時期,用呂家人造成的歷史悲劇,而對呂雉得此評論。其中後宮爭鬥,大家都熟知的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因此,也有人把呂雉說成是中國最狠毒的婦人。除了呂雉,離我們現代最近時期獨撐皇權女人,就是晚清時期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一提起慈禧太后,想到的是甲午海戰戰敗後,與洋人簽訂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吧,這兩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大大的加重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使中國淪為列強的工廠和市場,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災難。近乎是無人不罵,更是被千夫所指。還有人把慈禧和汪精衛並列為曲線救國的叛徒,歷史的罪人。

這些是國人對她的評價,但是當時的一些外國人是怎樣評價這位飽受爭議的老太太的。一位來自北美的傳教士,是個中國通,也擔曾任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威廉·亞歷山大·彼得森·馬丁在他出版的《中國的覺醒》這本書中,曾說:「在戊戌變法中,慈禧太后幾乎斷送了性命和權力,但是她也從戊戌變法中收穫良多,她開始變成一個支持革新政策的人。事實上,她遠遠勝過她的外甥光緒皇帝。「太后萬歲!」「太后將來會登上大位!」

威廉·亞歷山大·彼得森·馬丁

而且他還在同一本著作中提出,讓中國近代走向衰落的不是慈禧,而是乾隆,慈禧是受害者。在乾隆時期,事實上,這位被後人稱之為十全老人的皇帝,無疑也是大清王朝最大的專制者,他嚴重的壓抑了民眾,甚至官僚階層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強化了同時也僵化了專制體制,對社會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嚴密控制,滅了任何不穩定的萌芽。而這種被消滅了的,看似穩定的場面,實則暗潮洶湧,爆發力極大。

此時的慈禧,咸豐帝在逃往熱河後病逝,25歲的慈禧卻成了寡婦,帶著一個弱不禁風的兒子,而當時的中國對外飽受外敵侵擾,對內各武裝、起義。縱觀歷史,那個時期的清廷早已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大勢已去,氣數盡了。而當時慈禧在這種嚴峻的局勢下仍有所決斷,挺身而出,實屬不易。

她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在奕的輔佐下,她又重新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建造了一些軍用和民用工業,同時訓練了海軍和陸軍,加強政權實力。客觀上來講,洋務運動對中國的近代化演變,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慈禧還做過一件事,應該是全中國女人都要感謝的事。大家知道在舊社會時期女人的地位極其低下。對女人各種所謂的三從四德,條條框框特別多。其中有一條就是,女人要纏足。所以所有女人要從四五歲開始,就用布把雙腳緊緊纏裹,那時候以小腳為美觀。在當時社會下,如果女人不纏足,讓它正常長大,就會被人稱為是「天足」,既要被人指指點點、受盡冷眼和社會的壓迫,更離譜的是,一個女人如果不裹腳,新婚被丈夫發現,就難逃被丈夫遺棄的命運。

女權也是在長期壓迫下,物極必反的定律而導致的社會現狀。慈禧太后於1906年, 下髮禁纏足令,從此,開立了中國婦女解放的先河。不僅如此,還開辦女子學校,教授新學,逐漸在上海、廣州等沿海地區發達的城市開始蔓延風行起來。這一舉動,開啟中國女學興辦之門,她用實際行動來表明大力支持男女平等的這一立場。儘管在當時,她的這種做法,與現今社會所講的男女平等還相差甚遠,但在當時慈禧的種種舉動,與根深蒂固的幾千年封建傳統道德觀念相佐,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顛覆。因而在當時,這位原本就飽受爭議的女人,更是受到封建守舊派的強烈毀謗和抵制,或許這也是後來為什麼慈禧被大家罵的最多的原因之一吧。歷史總是有當下,經歷之人所記錄或傳講的,後人也只能人云亦云,雖不排除有獨立思想之人令有獨到見解,但畢竟是少數人,大眾還是偏向輿論導向的。

以上僅是小編眼中所理解的慈禧!親愛的讀者們,你眼中的慈禧是怎樣的,歡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醬油妹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呂布為貂蟬殺義父,值嗎?
揭秘武則天的晚年私生活,男寵不只三千!

TAG:醬油妹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