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養父母與生父母有何不同?

養父母與生父母有何不同?

養父母與生父母有何不同?是否應當以不同方式養育養子女和生子女?

Sheyann BargerAugust 21, 2016

在我們家裡,經常能見到我和先生為了我們的兩個孩子說了、做了什麼搞笑的、荒誕的、甚至隨便什麼事情放聲大笑。我們將這些時候稱為「為人父母精彩一刻」或者「做夢都想不到我會說…」。我們會在社交媒體上調笑這些時刻。舉個例子,在我兒子一歲左右的時候,我在他的紙尿褲里發現了一個內六角扳手。那段日子,我經常會找到塑料玩具鱷魚呀、食物啊、安撫奶嘴啊……在他的紙尿褲裡頭。於是,在社交媒體上我這樣寫到,「正式將這句話列入『做夢都想不到我會說』名單:「安迪,這個內六角扳手啥時候跑到你紙尿褲裡頭的?』」為人父母真的是很特別的體驗。

每個養育體驗都是獨特的

成為家長八年之後,我非常確信所謂「常規的教養方式」乃是一種徹徹底底的神話傳說。在為人父母之前,所有的成年人都應該知曉,根本就沒有諸如「常規的孩子」或者「常規的父母」這種事物,看看你身邊吧。我想你也許也玩笑著說過某人是「世界上另一個我」。但事實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是100%相同的。合理的推測是,養育一個獨特而獨立的人將完完全全是一次獨一無二的體驗,每個孩子都會有其獨有的體驗、挑戰以及回報。

當孩子經由生育進入家庭,家人們在最開始對ta所知甚少。隨著孩子的長大,每一項成長,每一個「第一次」,每一點人格的發展,都會帶來許多令人興奮的猜測。「她的微笑像爸爸還是媽媽?」「這個反應和姥爺一模一樣!」「繼承了奶奶的烘焙天才。」大家會爭論某些特點究竟是歸功於遺傳還是環境。其實當一個孩子經由收養進入家庭時,狀況也很類似。當然有很多特性會非常明晰,但對於數以千計的被收養者來說,他們生命中的許多基本要素依然歸於神秘:健康記錄,家譜,某個微小的面部特徵,或者性格的來源……究竟是來自於遺傳還是來自於環境?這些,是養育生子女與養子女的根本不同。

收養與創傷

收養的根深深的扎在分離之中,一個孩子與他的先天、他的基因,他的傳承、他的文化、他的生身母親/父親分離。這種分離可以導致許多糾結的情感,比如失落、哀傷、無依無靠,被忽視、被遺棄、身份疑惑、渴求歸屬感……很多很多。有些人甚至在出生前就經歷了創傷,例如在胎兒期接觸壓力、毒品或營養不良。在《初原創傷 The Primal Wound》一書中,南希·耶維爾描述了根據她的理論,嬰兒如何經歷創傷:

「許多醫生與精神專家現在都明白,羈絆不是自出生才開始的,它是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精神變化,由子宮起,貫穿出生後的關鍵期。當這一自然的發展過程被打斷,孩子與生母分離,遺棄與失落將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導致我所說的『初原創傷』(1993版,第一頁)

根據書中所說,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每個人都因其自身的情感、認知、接納能力和自我期待而對創傷產生不同的應對和反應。最新的研究顯示,創傷可以經由基因由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如此說來,創傷和行為障礙就不是收養人群獨有的了——許多非收養兒童也天生或後天發展出創傷或行為障礙。

諷刺的是,我記不清有多少次看見剛成為收養家長的人震驚的認識到,他們剛進入家庭的寶寶極有可能會在收養失落和創傷中掙扎,就算現在不會,未來也極有可能發生。我也經歷過這些,我也體會過這些養父母的感受。各位,關鍵是要學習並且對創傷保持警覺,尤其是要知道這些創傷和收養有何關係。我說「各位」意思是,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有個朋友的表嫂的二姨是收養家庭吧。對創傷警覺也可以幫助那些有特殊需求寶寶的家長,寄養家庭的家長,以及子女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家長……甚至是任何一個家長。每一個家長都應對創傷保持警覺,不要給忽視尋找借口。

收養家長的不同

收養家長是不同的。當然了,養父母和生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表現有所不同。並且根據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我們教養不同子女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記得我說的嗎,沒有所謂常規的教養方式)。在我的家中,一個孩子似乎掙扎於收養身份,並且表現出與收養相關的創傷。另一個孩子依然年幼,目前看來沒有什麼對於收養的複雜感受。

我無法體驗到孩子們的感受,因此我必須要竭盡所能去學習和了解。我們家的體驗與你家不同,但也許有一定相似性,因此請允許我分享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家學到的,以期能引起他人的共鳴。普遍來說,以下幾項是在養育養子女的時候需要特殊考慮的問題:

專註於建立連接和依戀

考慮到孩子們的意識和潛意識可能受這些因素影響,在養育他們的時候我會針對孩子的個例採取不同應對。我嘗試專註於通過連接和依戀而建立秩序,而不是把孩子丟一邊讓他自己靜思己過。有必要的時候,我們也會花時間先冷靜下來。有時候為了能夠教育暴跳如雷的孩子,我甚至必須要花時間讓自己先靜一靜,以便重整旗鼓,另闢蹊徑,再戰江湖。

在孩子行為格外乖張的時候,我甚至會加倍努力和他們和諧相處(這真的真的很難!)。有一陣子,我家娃就像一個典型的八歲孩子一樣,但我卻注意到一些行為上微小(態度上巨大)的變化,而我不得不將孩子為了保護自己內心建起的防線層層剝開。

最近一段時間,我在琢磨我的孩子究竟是像所有小朋友一樣因為在暑假期間感覺無聊才煩人,還是他內心在因為什麼煎熬,為了保護自己脆弱的情感才表現暴躁。在經歷了好幾天的挫敗之後,一個極度原始而脆弱的情感爆發的瞬間揭示了真相。在溝通之後我了解了實情:孩子發現了當年我們寫給他生母的一封信,邀請她在當時或未來她方便的任何時候與我們建立開放式收養關係。讀到這封信,孩子再度經歷了出生/收養帶來的失落,尤其是當我們在幾年後找到這位生母時她一再強調雙方「永遠」不要有聯繫時那種複雜的失落感。孩子說:「你收養了一個丑孩子好折磨他。你恨我。」這些言論並非真的因為我沒有在商店裡給他買一件玩具(他所謂的折磨)。他之所以這麼說是那封信帶給他的感受:醜陋,不被需要。不被愛。

對於小孩子來說,悲傷和失落如此艱難。他需要感受到被愛和被需要,而不是被剝奪,被懲罰。只是,在他走出非理性的憤怒之前,無論我說什麼或者做什麼都無法幫助他。因此我們先花了一些時間安靜下來,我挨近他但是保持一定空間,等到他想要貼近我並且冷靜的談話,我們分析問題的癥結,真相顯露出來。在激烈的行為之後,我們總是會拉近孩子,用行動重申我們對他們的承諾,這樣可以幫助大家聚焦於問題本身。

活在真實中

由此帶來下一個獨特的養育技巧。在我們家裡,我們專註於真實的感受。長久以來,我們都裝作我們的家庭是完美的,幸福的,「平常」的。但我們不是。我們是不完美的,我們是獨特的,我們是真實的,我們是肉體凡胎!因此,我們允許、提倡和表現真實的情感,就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樣。如果家裡有人氣瘋了,沒問題,氣瘋了是允許的。當孩子找到那封給生母的信,我們一起感受和分擔傷感。沒人能無時無刻的喜悅癲狂,就算是我認識的最開心的人也會時不時的生氣。作為養父母,我們不能,也不應該期待我們的孩子永永遠遠對他們的收養事實感到開心。當他們想念生父母的時候我們應該有所察覺,並且我們應該允許孩子們擁有和擁抱這些真正切實的感受。我們可以給這些五味雜陳的感受命名,定義和自由的表達,這些行為可以讓孩子明白,表達這些艱難的事情所產生的壓力並不會把家拆散。

為節日做好準備

你猜怎樣,節日會觸發壓力。每逢佳節倍思親。節假日是特殊的時刻。如果你沒有或者無法和所有你的所愛之人,比如生父母,度過節假日(或者某些特殊的日子)會怎麼樣呢?不論你多麼的喜愛禮物、聖誕節或者養父母,這些時刻都會是傷感的。你生命中的某人消失不見了,你的一部分可能也會因他們或者想到他們而感到孤獨

現在,想像你身為一個小孩子體會到如此複雜的情感!紅色警報!壓力+傷感=孩子無法處理的複雜情緒。由此可能產生一個充滿破壞力的、崩潰的、過度緊張的孩子。

還不僅僅是節假日。想想開學。我們的經驗是一周到一個月的磨合。為期一周的嗨翻天的家庭聚會怎樣?我們的經驗,會有很多很多的超敏感、缺乏睡眠、心態失衡、粗魯無禮、代入感、憤怒/崩潰時刻。還有孩子們進入寄養系統或被留在孤兒院的周年紀念日,甚至是養父母們所謂的「得到你那天(Gotcha Day)」呢?以上所有都可能觸發創傷。我們已經學到了要對複雜情感可能產生的真正切實的反應有所準備,要麼準備好應對,要麼減少參與。

學習應對方式

最後,怎樣學習這些養育的風格、理論或技巧呢?答案有三:1,學習曲線將活見鬼的陡峭(譯:你會進步神速噠);2,在切實明白我們的孩子又可能感受到失落和創傷後,我們學習了大~~~量的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求助專業人士、詢問其他有可能面對相似問題的家長、在線搜索、閱讀大量書籍、閱讀被收養者的文字並和他們交流和傾聽、參加親子治療課程、網路研討);3,練習,一遍一遍又一遍的練習。根據直覺、我們自己和孩子的情況進行調整,並且努力保持一貫性。有時候你會覺得很難——請記住我們不是完美的家長。

有時候就是覺得很難

不論家庭如何組成,養育孩子就是很難的。你將要面對屎尿屁,磕磕絆絆、大傷小病、手足相爭、權利爭奪、蔑視挑戰、挫敗灰心、以及看似無盡的精疲力盡。我向你保證,你會經常氣哭,更經常煩惱。你將體驗到日復一日的孤獨,感覺自己沒可能勝任養育這份職責,你會挫敗到簡直想離家出走,或者喝個人事不知(我甚至都不喝酒的!)。

然後,在一個猝不及防的瞬間,比最神奇的魔法還強大,用一個微笑,一句傻話,或者一個吻,說「我耐哎哎哎哎哎~你,媽媽。」,那個逼人發瘋的孩子會征服你。這些瞬間令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困難、淚水、痛苦……都變得值得,你心中將充斥著情感。

就好像過山車回到站台,你吐了一塌糊塗……然後有那麼一會兒,這世界感覺更美好一點兒,更堪忍受一點兒了。

直到孩子又一次沉默起來……過山車再次徐徐出發。

如果你是一位被收養者,有什麼事情你希望大眾、准養父母以及養父母了解的嗎?

Sheyann Barger/錫安·巴格

在愛達荷州東南部出生和成長,錫安可以說是個徹頭徹尾的鄉村姑娘。和大學男友結婚之後,錫安如今擁有了兩個精力充沛的孩子並在猶他州安家,開始學習在城市裡享受生活。收養一直是錫安生活的一部分,當兩個孩子通過收養進入家庭之後,收養更成為錫安歷久彌新的動力。生命中的其他動力還包括攝影、閱讀、養娃、信仰、露營、和家人共度美好時光,以及目前完成令人發瘋的手頭文書工作,以便最後收養一個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安和樂 的精彩文章:

一個人能夠真心去愛養子女嗎

TAG:平安和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