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危險信號「小中風」,不容忽視早治療

危險信號「小中風」,不容忽視早治療

小編導讀

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推廣,中風的危害和預防措施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但是,對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簡稱「TIA」)的警惕性卻還遠遠不夠。TIA是指伴有局部癥狀的頸內動脈系統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的腦血液循環障礙,屬於腦血管疾病的一種臨床類型,臨床上以出現反覆發作的短暫性失語、運動或感覺障礙為其特點,因其反覆發作後癥狀逐漸加重,若不及時控制,就有約1/3(14%~25%)的病例可演變為完全性梗死,甚至危及生命。中醫雖無此名,但遠在金元時期,中醫學有關「小中風」的記載和論述就與「TIA」酷似。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小中風的這些事兒——

中醫學中的「小中風」

《雜病源流犀燭·中風源流》指出:「又有小中,小中者何,其風之中人,不至如臟腑、血脈之甚,止及手足是也,切不可用正風葯深切之,或至病反引而向里,只需平和之劑調理,雖未必為完人,亦不至有傷性命也,若風病即愈,而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數年必再發,發則必加重,或至喪命,故平時宜預防之。第一防房勞,暴怒鬱結,調氣血,養精神,又常服藥以維持之,庶乎可安。」這段記載說明:

中醫學早有「小中風」之名,其表現與「TIA」所具有的臨床特點基本相同,近年來亦有學者稱「TIA」為「小中風」的。

「小中風」的病因病機也是「風之中人」,因而有手足麻木、短暫偏癱等感覺、運動障礙,不過「止及手足」,表現輕微,時間短暫,並能自行恢復。因而「不至如臟腑、血脈之甚」,應與完全性中風昏厥、偏癱等嚴重的神志、運動功能喪失相鑒別。

既然「小中風」的病情表現較完全性中風為輕,所以採用「平和之劑調理」就可起到治療作用,因而告誡勿用治療完全性中風的方葯,否則「反引而向里」,加重病情。

「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數年必再發」,表明「小中風」具有反覆發作的特點。反覆發作病情「必加重」,甚至能演變成完全性中風,預後不佳,乃至「喪命」。強調「防房勞,暴怒鬱結,調氣血,養精神」等預防措施,隨時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保持機體陰陽臟腑氣血平衡,對於防治「小中風」,有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中醫學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能有上述比較正確的認識,的確難能可貴。他如《症因脈治》《壽世保元》《辨證錄》《名醫類案》《續名醫類案》《臨證指南醫案》等著作的「中風」「麻木」「眩暈」門中均有類似「TIA」發作症的詳盡論述和證治記錄,對認識和防治「TIA」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醫早就論及發作是完全性中風的先兆表現,如朱丹溪雲「眩暈者中風之漸也」;《證治匯補》指出「平人手指麻木,不時眩暈,乃中風先兆」。其他如《沈氏尊生》《壽世保元》《東醫寶鑒》也認為「大指次指忽然麻木不仁」「非時足脛上忽酸重頑痹」「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瞤動」等發作表現為「中風之候」,判斷「三年內必有大風之至」或「三年內有中風之患」。這與近代醫學所說「TIA」是完全性中風的早期警報是一致的。

預防措施

歷代醫家經過長期、反覆、大量的實踐觀察,發現七情六慾、風寒外襲、起居失常、飲食不節、肥甘厚味以及色慾過度等因素與發作或演變成完全性中風有一定關係。《續名醫類案》選錄龔子才治桑環川、劉前溪一案即可說明這一問題:「年近五十,而桑多欲,劉嗜酒,時常手足酸麻,肌肉瞤動。此氣血虛而風痰盛也,謂三年內具有癱瘓之患,因勸其服藥謹慎,以防未然。桑然其言,後果無恙,劉不信,縱慾無忌,未及三年,果中風卒倒,癱瘓語澀。」因此,強調「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幃,調情志」(《證治匯補》),「防房勞,暴怒鬱結,調氣血,養精神」(《雜病源流犀燭》),「急摒除一切膏粱厚味,鵝肉面酒,肥甘生痰動火之物……遠色戒性,清虛靜攝」(《醫學準繩六要》),避免和消除上述不良因素的刺激,保障機體陰平陽秘,氣血調和,是杜絕「TIA」和預防完全性中風的重要措施。目前,「TIA」發作與不良因素的關係問題已為國內學者所注視,韓中岩在報告中就曾指出精神刺激、疲勞或用力過度,以及冬春季節因氣候突變而受寒著涼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可誘發「TIA」[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7(1): 19,1963],可見中醫學所論之預防措施,至今仍不失其指導意義。

治療方葯

《壽世保元·預防中風》云:「朝服六味地黃丸或八味丸,暮服竹瀝枳術丸與搜風順氣丸,二葯間服,久而久之,諸病可除,何風之有,是以聖人治未病而不治已病。」可見積極治療不僅能消除或減少發作,而且對完全性中風的預防也起到良好作用。

綜觀歷代醫學家的治療方法和用藥經驗,不外兩個方面:

一為補氣疏風化痰活血,常用方葯有人蔘、黃芪、炙甘草、桂枝、肉桂、天麻、僵蠶、獨活、桑寄生、防風、桑枝、橘紅、半夏、制南星、當歸、川芎、丹參、紅花、桃仁、赤芍等,以入竹瀝枳術丸、搜風順氣丸(《壽世保元》),人蔘湯加竹瀝煎膏(《醫學準繩六要》),愈風湯、天麻丸(《東醫寶鑒》),白金丸(《張聿青醫案》),六君加柴胡、逍遙散加槐角、秦艽(《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風門》)等方。

二是滋補肝腎育陰潛陽,常用方葯有生地黃、白芍、山藥、枸杞、阿膠、女貞子、沙苑蒺藜、山茱萸、黑豆、杜仲、懷牛膝、丹皮、菊花、鉤藤、石決明、牡蠣、地龍、龜板、精羊肉膠、磁朱丸等,以入六味地黃丸、八味丸(《壽世保元》)及延齡固本丹(《續名醫類案》)等方。上述治法和方葯大有借鑒之必要,可在臨床上針對病情選擇應用。

總之,中醫學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論述,不僅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寶貴的實踐經驗,分析研究掌握其精神實質,無疑是認識、防治TIA和預防完全性中風的重要內容之一。

END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老醫治難病:燕趙名醫薛芳50年臨證經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薛芳 朱瑜琦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網 的精彩文章:

左旋肉鹼真的有用嗎?跟著維密天使做到這幾點,燃脂塑形效果更好!
真跑者,在雨中,愛上一座城

TAG:中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