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5屆祈願法會·《修心絮語》課程之二

35屆祈願法會·《修心絮語》課程之二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噶舉祈願法會致力於

以清凈之心傳播愛與慈悲的種子,

喚醒人們的這種潛能,

從而真正為世界創造和平、愛、幸福安康。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第35屆噶舉祈願法會

正行活動

《修心絮語》

之 二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18年2月26日上午9:30至10: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法會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聽打:正燃

校對:扎西卓瑪Neo

開示背景

第35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第二天,法會第二座在早上9:00 整開始,當熟悉的迎請隊伍樂聲響起,眾人看到竹奔德千仁波切及安增仁波切共同奉持的,幾乎是等身高的法王法照時,頓涌驚喜與想念的眼淚,並反射性的深深鞠躬。

萬事盡求善美的法王噶瑪巴,除了繼續第三年的《修心絮語》教學外,也會在法會第六、第七天,「法王特別開示」時,再度給予教導與叮囑。

皈依發心後,依然是三十七獻曼達,今年祈願法會主要功德主依序到台前,向法王法照獻上身語意、功德、事業的供養及哈達。在莊嚴法照中的法王的注視下,交織著感恩與思念,哈達逐漸堆棧如小山。

在這些一如既往的祈願文、供養完成後,法王噶瑪巴出現在舞台背景兩側的大屏幕中,現場氣氛瞬間不同,更加凝聚、欣喜和厚重起來……

這也是17年來,法王噶瑪巴第一次,在佛陀成道聖地「菩提伽耶」,通過視訊的方式,透過電子熒屏,與全球各地的僧眾會面,傳播佛法,開示課程。

以下是法王噶瑪巴第二天開示的正文內容。

今天是祈願的第二天課程。

首先,要問候國師嘉察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為主的上師、祖古們,以及僧伽大眾,還有具備信心的在家男女信眾們,大家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我們接著昨天所談的內容,

接著《修心絮語》當中提到的:

因此,如果有很好的方法從今天開始步上成佛之道的話,這才是所謂的精通謀略、有膽識的人,同時這才是一個準備妥當的人。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智者,這就是持戒清凈者,也就是一個妙賢尊者。

這也就是快速成佛的唯一方法,這就是俱舍、也就是經論、也就是律典,這就是聞思修,匯聚了一切難行的苦行和力量,就能夠成就佛果。

從律典到密集金剛的一切經典、續典,都是眾生修行的法門,都是佛陀觀待不同時節因緣而宣說的。

所以依照波多瓦大師的看法,所謂的有膽識、精通謀略、有手段、善巧,是什麼意思呢?

他認為最主要的是,在成就菩提上的一種膽識、成就和善巧。

所以,如果是一個口頭上能說的頭頭是道,很會說很會講的人,就算一直到老,頭髮都白了,也並不是一個智者。

那一個智者是什麼樣的呢?

他說,「智者」是一個懂得善惡取捨之道,而且付諸實踐這樣的一個人。這才是所謂的「智者」。

同時能夠這樣做到的人,也就是持戒清凈的人,也就是叫妙賢尊者。什麼叫妙賢尊者呢?就是一個好人的意思。

接著提到俱舍、經論、律典,其實這些論典當中所講的內容,也不外乎就是這些了。能夠這樣做到的人,就是在做聞思修的修持。

所以,並沒有另外的什麼樣的聞思修。因此,有的時候,有的人表面上好像在學習、聞思,修持,但如果我們自己的心,還是很頑強且充滿著煩惱,一點都沒有改變的話,這樣是在清凈的聞思修嗎?並不是的。這並不算是清凈的修持。

總而言之,佛陀告訴我們正法當中的一切,都是離不開修行的。所以每一個法都是應該去修持和實踐。

這一切的方法都是成佛的方法。不然,暫時次第上有所謂的三種士夫次第的法門,但究竟來說,沒有一個法門不是成佛的方法。

所以就像剛剛內文談到,從基礎的戒律開始,一直到最後的時輪金剛,這裡提到的是密集金剛,意思是一樣,總之,一切佛陀開示的法教都是一個行者應該放在心上去做修持的方法。

不會說有哪些法門應該修,哪些法門是不用修,是不會有這種情況的。

所以我們所聽聞到的一切的法門都是你應該去修持實踐的法門,無一例外。

所以如果你真心想要成佛,就應該要試著去了解每一個法門,如果不去試著了解它們,是不可能達成佛的果位。

(31:50)

但現在很多人會覺得,給予一個簡短的開示,講說一部小小的經函,學習一部小經小論就覺得滿足了。

如果這樣就夠了的話,那佛陀為什麼還要辛苦的三次傳法呢?

如果說只是簡短的一小段開示,一小段話就足夠了的話,那佛陀為什麼還要傳八萬四千法門呢?

所以就是因為簡短的幾句話是不夠的,才要說出這麼多的法門,才要說出八萬四千法門。

一般來說,如果你是想要成就圓滿菩提的佛果,就要有一種渴求的心,不要有這樣就夠了的想法,覺得自己不用再學了,這並不是正見。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

(33:00)

這樣不用說成就佛果了。

比喻來說,就算是一個鐵匠,當他製作茶碗的時候,他也知道只有一個工具是不夠的,他也知道是需要很多很多器皿。

就像這個比喻,所以同樣的,在成佛的道路上,不要有一個口訣就已經足夠的心態,不要有蛇脫皮的心態。

這是什麼意思呢?

就像蛇脫皮,它只要時間到了,就會換皮,把舊的皮整個脫掉,留在那兒。這是一種容易的比喻。

意思就是說,不要有像是蛇脫皮那種容易的,這種輕忽的心態。

(34:19)

所以這裡是在告訴我們:

我們聽聞佛法要永不知足,在實踐佛法上也同樣要永遠不知足的。要持之以恆帶著這樣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

曾經宗喀巴大師在世時,他的一位弟子是位博學的論師,問他說:「什麼是叫噶當巴?」

就是問大師「噶當巴」這個詞該如何解釋。這位論師的名字,我不太記得了。

大師回答說:「佛法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修行的口訣,這就是「噶當巴」的意思。」

這個弟子聽完了就很高興。他就說:「大師,謝謝你!您今天的回答給予我很大的啟發。」

所以,所謂的「噶當巴」,意思就是將佛法中的每一個字都放在心上,用來降伏自己的心緒。能夠這樣做到的人就是噶當派,就是噶當的行者。

因此,我們在聞思修上,還有在行善上都要永不知足, 這是非常重要的。

(36:24)

接著我們再回到正文

沒有一個是不需要的法門,萬法是一味的。

就像《般若八千頌》告訴我們,如果分別自他,輕視他法的話,將會墮入地獄,不要隨便批評其他人,萬法的修持是在於心。

因此,對方的心如何,我們無法得知。

再者,世俗的眼光來看,對方好像在做世俗的事情,但他也可能是一個沒有私心,而一心在做著利益眾生的事情的人。

當然,也有一些人口口聲聲說自己在利益眾生,但其實在乎的都是一己私利。

相對來說,也有些人看似自利,卻都在利益他人。

如果你說,沒有人能夠做到毫無私慾的,這是你的心有問題。

(37:10)

如果有一種想法,我是屬於這個團體,屬於這個壇城,而分別執著,這不僅談不上是在修行,甚至連夢到修行都不算。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無常,我們隨時都會死亡。剎那剎那的,我們的生命現在都在離死亡越來越近。

我們死亡之後,一定又會陷入輪迴的各種痛苦當中。如果現在不想辦法出離的話,這種輪迴它只會無止境的延續下去,這是一定的。

因此,現在就是修持遍知佛果的時候。

修持遍知的佛果的時候就在當下,從當下開始。

如果你是真的想要成就遍知佛的果位的話,那你要怎麼做呢?

現在要做的是一念真實的發心:我要利益眾生成就一切佛果!也就是你要生起「願菩提心」。

現在生起了願菩提心後,你也不能覺得這樣就好了,只停留在發願的階段,這樣也不夠。

你還要付諸於實踐。直到你會付諸實踐的那個時候,那時「行菩提心」才真正生起。

(38:59)

如果「行菩提心」不生起的話,可以說,我們今生就沒有成佛的可能性了。

所以,就是我們現在真實的這一念——我要利益眾生的這種真實的發心,可以說是你所有修行的基礎和關鍵。

而這麼重要的一種發心,這種願菩提心要能夠生起,是需要一些因緣條件的,它不會無緣的就在心中這樣生起了。

因緣是什麼呢?

就是你在心中生起一種,和眾生沒有遠近,一種一體感的心,這種四無量心的生起。

接著,如果你生起了四無量心,會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這個人是不會再自私自利,覺得我要贏,然後傷害別人,別人要輸的這種心態,他是不會有這種心態的。

所以波多瓦大師他會怎麼看呢?

這樣一看根本沒有什麼人真正生起四無量心。當然一般來說,外道也有四無量心的修持,通過修行也會生起四無量心。

所以如果不具有四無量心,也就無法證得甚至世間的初禪、二禪,更不用說什麼佛果,也都是不可能得到的。

(40:50)

所以有時候看看,現在我們很多人連四無量心都不具備了,慈悲喜舍都不具備,卻口口聲聲說我要成佛,這真的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情況,實在是非常可悲。

我們看到佛陀當年曾經授記說:外道是無法摧毀佛教的。

就是佛教不會受到那種邪師外道所摧毀。

那主要是被誰摧毀呢?是因為佛弟子互相之間的紛爭,在相互的煩惱紛爭之中被摧毀。這主要說的就是僧團的不和合,也就是佛弟子之間的分裂。

意思就是,我的佛法是如法的,你的佛法不如法,我的佛法才是清凈的,你所說的不是清靜如法的佛法。

當弟子們這樣互相分裂的話,佛教就會因此而毀滅,所以這是我們應當非常小心跟謹慎的。

(42:19)

尤其我覺得佛教現在正處於一種逐漸分裂的階段。就像是本來聚集在一起的白雲,現在正在慢慢的消散一樣。曾經佛教是很緊密的。所以現在,我們更要小心。

如果你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弘揚佛教的人,至少不要成為一個毀壞佛教的人。

所以,什麼原因讓我們變成一個毀壞佛教的人?

一方面,要毀壞佛教,成為這樣的人很容易。因為想想我們所處的時代,這是一個網路科技發達的時代。

以前我們口頭上對朋友所說的話,現在很快的可以出現在各種社交平台上傳播開來。看到有的人會批評某些大師或教派,自己完全投入其中,陷入其中,好像無法自拔一樣。平時你也沒那麼執著,但是看多了自己也變的很執著。當你有人我教派的執著分別後,就會變得喜歡跟人爭吵,也就自然變成一個毀壞佛教的人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更要小心謹慎。

(43:51)

總之在這一段,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波多瓦大師是在提醒我們:不要隨便批評他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

「佛法」是什麼意思?

「佛法」在「修」的是什麼呢?

就是當我們在面對各種境遇的時候,要適當調整我們的心態和觀念。

換句話說,你是以什麼樣的行為和見解去回應。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們並不知道對方的心是怎樣,對方的修行是怎樣;但是,如果自己是個世間俗人,就會覺得對方也是個俗人。

這是因為你受到了自己世俗習氣的影響而投射的。所以你見到的一切都是世俗的。因此,很多時候,你不能只看錶象。

有可能你看到的對方好像是個世間俗人,但事實上卻是一個完全無私奉獻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的這種觀感並不可靠,不要太輕易的相信自己的所見。我們時常會被自己這種主觀判斷而誤導。

有時有可能乍看之下是有問題的,但是仔細觀察後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從過去祖師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比如,像那洛巴大師看到的帝洛巴大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是一個生烤活魚的人,當那洛巴遇到上師帝洛巴時,帝洛巴在生烤活魚。

同樣,我們在密勒日巴大師的傳記中也看到,瑪爾巴大師也是很嚴厲,好像很殘酷的人。瑪爾巴大師是那麼殘酷的對待他,他竟然會對他那麼有信心。我想如果瑪爾巴大師在現代,可能早就被大家在社交平台上批評到一無是處了。

所以這段是告訴我們,不要僅僅看到表面,就去妄加的判斷評論,而是要謹慎的做觀察,不要隨便的批評。

(46:51)

有的人說,看在好好修持佛法的份上,是該有積蓄才對的。如果沒有積蓄就是要看人臉色做事,自己有些積蓄的話,就不需要看人臉色了。 所以積蓄就是學習修持佛法的助緣。

這都是沒有思維死亡,沒有確信佛法的一些話。如果沒有好好的在心上思維、憶念死亡,修持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如果真正憶念死亡是會感到惶恐不安的,怎麼還有心思去儲蓄呢?

有的人有這樣一種說法,他們會說:想要好好修行的話,就一定要有些積蓄,就是經濟條件要好,不然是無法好好修行的。 因為經濟條件不夠的話,你就必須要看施主的臉色而活,如果自己條件比較好,就不需要看人臉色了。

所以,有些人就會說,這些財富是修行的助緣,不是逆緣。有些人這麼去說,這麼去講。

但波多瓦大師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這會變得是,好像我沒有經濟條件,我就不能去修持佛法。

(48:34)

如果說,我現在沒有積蓄,所以就沒有辦法修行。

這就有可能這個人活到老,就造一輩子惡了。因為,這種人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人那樣。

因為他處心積慮的想要得到積蓄賺錢,隨著他的財富和權勢不斷增加,他不僅沒有不斷的做佛教的事業,而且在不斷的造惡。

尤其現在很多人,以為看一座寺院是不是在弘揚佛法,是不是在行持佛教事業,就是看是不是寺廟要蓋的越來越大,或者裡面的佛像是不是很特別的?比起其他的寺院,我的佛像是不是更大的,而且這個佛像是不是都是更好的材質,都是用黃金、銅以公斤稱重做出來的。這些人如此滿口炫耀的說。

這樣子是在做佛教的事業嗎?

不一定的。

真正清凈的佛教事業是什麼呢?

是自己靜靜地修持,出離輪迴,而且利益他人得到安樂!這才是真正的佛教事業。

那麼,你要如何出離輪迴呢?

就是要儘力的「聞思修」佛法。

所以,進行佛法「聞思修」的修持,就是真正的佛教事業。

如果一個人不在聞思修上努力,而不斷的去比較寺院的大小,佛像的多寡優劣的話,這完全是顛倒和錯誤的行為。

(50:55)

接著再講到正文:

有些人說,還活著的時候,這些囤積的食物,我來吃,死了之後,誰要拿去都可以。這種說法就是所說的那種貪著此生的人。 那些藏族人囤積了一些東西,而不去看人臉色的人,絕對不會比現在修的更好。

為了成就圓滿的佛果。再小的困難,都應該要勇於接受。就像是購買一顆巨大的寶石,需要拿出自己的寶石或珍貴的物品做抵押或變賣一樣。總之,重點不是在於佛法的知識有多麼廣博,或是口訣有多麼的深奧,而是在於親近一位好的上師,了悟自性法身。

(51:42)

這一段在告訴我們什麼呢?

有的人會這樣說,我現在做一做那個,日後做做那個事情,日後再來修持佛法。這其實是在欺騙自己。

因為你明明知道自己很快會死,一定也會死,何時會死是不知道,但好像裝作沒這回事。

你好像還在哄著自己,我明年要做這個,我後年要做這個,但是這都只是在騙自己,因為到時候,自己是否還活著都是說不定的。

所以,他們心中一方面是想著,不確定明年是否還活著,但同時另一方面,又想著明年一定不會死亡,在做著這樣的打算。

這真的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

接著文中又提到:

為了要成就圓滿的佛果,再小的困難都應該勇於接受。

現在很多人,為了成就圓滿的佛果,很小很小的困難都忍受不了。但奇怪的是,成就惡道的果位卻很努力,就是再多的財富和土地,他都願意放下,願意布施供養出去。然後還願意忍受各種的痛苦,他可能還沒得衣服穿,也沒什麼吃的,也睡不著,然後也又冷又熱,這些他可以忍受。為了成就惡果,願意這麼努力。

(54:30)

所以對於這樣的人到底有什麼用呢?

這裡內文也說:

再多的佛法知識,對他沒用;

口訣再深,對他也沒用。

什麼對他有用呢?

在於親近一位好的上師,了悟自性法身。

這裡是這樣說的。所以,佛法知識再多也好,口訣再深奧也好,也都沒有用。唯一有用且需要的是依止一位好的具德的上師。他必須要遇到這樣的一位上師。

這裡做一個比喻。

舉一個例子:例如一個商人有好的貨品,為了要保護這些財產,他可能會養一隻看門口狗,所以如果小偷來了,這個狗就會叫,就會提醒。

這是比喻,如果有一個好的上師,那麼他隨時都在觀察這個弟子的心態,當他一發現這個弟子有不如法的心態,那他會提醒他,你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然後這個弟子馬上就可以被提醒,消除這種不好的妄念。

但現在還有一些說法。有些人會說,不用那麼急著消除煩惱,如果煩惱生起是不需要馬上去對治的。

不用那麼急著馬上消除它,因為煩惱會自然的消融於空性中。煩惱本來就從空性中生起,那就讓它怎麼來怎麼去吧!

這是一個天大的謊言。因為如果你有能夠安住於空性的話!你就不可能會有貪著世間名利的這種妄念!

所以如果自己是一個利欲熏心、醉心名利的人,從他口中說,我可以安住空性,煩惱可以自然消融的話,這全都是騙人的。自己沒有任何修持,卻口口聲聲的都是一些佛法的用詞,這當中一點正法的功德都沒有!都是一些無實的大假話。

所以,其實平時我們生活當中的每一個人,生而為人,尤其是身為佛教徒,真的是要反觀自心。隨時觀看自己的心,踏實的去修行。

因為學佛修行,不是一種虛幻,不是那種自以為是、自作多情的做白日夢。它是很切實的向內觀察自己的心,這樣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修行程度如何。 我覺得這是我們每一個修行人的責任。

最重要的,就是向內觀察自己的心。這是最重要的。

就像昨天也跟各位分享的,你要透過觀察才能發現這個問題在哪裡,這個病在哪裡,然後才能對症下藥。

所以希望大家把這一點放在心上。

我想今天就大概講到這裡。接下來會念誦《菩提道次第》祈願文

我這次沒有辦法親自來到噶舉祈願法會,但是我覺得身體的距離不是最重要的。

雖然我的身體不是在這裡,但是我的心絕對是和大家在一起的。這是重點。

所以這次前來的僧俗大眾,還有所有的法友們,你們知道我無法出席,但你們還是來了, 這讓我非常的高興和歡喜。

因為我常常在想,什麼叫做修行?

很多人會把焦點放在我的身上。他們會說:噢!噶瑪巴來了嗎?噢!他沒來,那我也不來了!

這種想法,某方面來說不錯,但某方面來說,並不好。

因為修行是一個個人的修持。不是為了顧及我的情面,不是為了顧及人情世故。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內心得到一些改變,受益於己,這完全是你自己的責任,是自己要做到的。跟其他人真的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你並不是為了顧及情面而來。

修行是自己要去達成的責任。

所以,這次看到這麼多人來參加法會,我真的很高興!

尤其祈願法會不是我個人表演的一個舞台,並不是的!

最開始是由怙主卡盧仁波切和波卡仁波切,他們兩位在印度開始了祈願法會。

從歷史上來看是第七世法王噶瑪巴讓炯多傑啟建了噶千大祈願法會,所以這樣的一個祈願法會,它是一個歷史悠久、代代相傳的事業,要讓這個傳統得以延續,我覺得不是外在的法事、活動,念誦儀軌這些,更重要的是什麼呢?

是要延續「祈願」,重要的是,我們承擔「祈願」的一念心。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每天都要翻開祈願法本,從法本中看到過去菩薩們、祖師們的願力時,真的會給予自己一種鼓勵,一種願力的力量。

你看他們為了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母有情的眾生是發了多少的悲願,歷經了多少的辛苦!

所以我們讀到之後,會有一種鼓舞生起。

會覺得——雖然我自己現在被煩惱好像壓的喘不過氣,但好像會有一種勇氣,覺得我應該要承擔起來,就算被壓的喘不過氣來,我還是要有所承擔,有所作為。

這就是我所說的一種承擔、一種勇猛的力量。

這種力量就是讓祈願法會延續下去的動力,我們才可能變得跟諸佛菩薩一樣,圓滿祈願。

「菩薩」的意思是什麼?

「菩薩」的意思是「勇者」。

他為什麼會是一個勇者呢?

因為他在利益無量眾生的時候,無所畏懼。這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先不用說其他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點經驗,我們常常為了一個人而費勁心力,很辛苦。這還只是暫時的幫助他都這麼辛苦了,更不用說菩薩他在利益的是一切的眾生,利益一切眾生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利益。

所以如果沒有廣大的發心和承擔的願力,菩薩是不可能達成的。

這種願力承擔要如何發起呢?

它無因無緣是不可能發生的。

所以,我們應該要透過,去學習過去的菩薩是怎麼發心,還有我們要去看過去的祖師們是如何發心。

不要把那些故事當成神話小說去看,其實你會看到過去的祖師,他也跟我們一樣是人,他也經歷了這種出生、生活、然後死亡,他也是活生生的一個人。

所以閱讀之後,你也會得到一種鼓勵——他跟我一樣也是人,如果我自己努力的話,就算不能完全變得跟他一樣,但也可能可以跟他差不多。

所以,總之,希望大家能夠這樣做到。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久熾燃 的精彩文章:

噶瑪噶舉皈依境上師簡介(一)
關愛他人創造幸福人生

TAG:正法久熾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