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羅馬父權教育傳統與希臘博雅教育觀念為何發生衝突

羅馬父權教育傳統與希臘博雅教育觀念為何發生衝突

古典音樂書單博雅閱讀計劃

古典刺蝟整理

001

——《古羅馬的教育》——

內容簡介

當今大學、中學、小學的三級教育建制和班級制度,從根本上來說發源於古羅馬,而古羅馬的教育則通過接續和改造古希臘的教育理念和形式而來。

古羅馬的文教理念和形式基本上由兩個人奠定:共和制晚期的西塞羅和帝國初期的昆體良。

通識教育的目的並非把一種專家的知識細節給予每個學生,而是使學生掌握這類一般的原則,以便有助於學生日後恰當地使用已獲得的知識。正如西塞羅在《論演說家》中所說的:成為任何一種「藝」的分支方面的專家是一回事,清楚地懂得生活的一般目的是另一回事。

《古羅馬的教育——從西塞羅到昆體良》是一部講述古羅馬的文教理念和形式的著作。古羅馬的文教理念和形式基本上由兩個人奠定:共和制晚期的西塞羅和帝國初期的昆體良,因而,本書副標題就是「從西塞羅到昆體良」。同時,作者對西塞羅之前的早期羅馬的傳統和新希臘—羅馬的文教亦有頗為精審的描述。

當今學校的三級教育建制和班級制度,從根本上來說發源於古羅馬。葛懷恩(Aubrey Gwynn)這本《古羅馬的教育》為我們窺察古羅馬文教的歷史發展提供了方便之門,有利於我們熟悉西方的古典文教理念和形式。

《古羅馬的教育》全書章節劃分頗詳,行文簡要卻面面俱到。全書大致按時間順序論述,分為四個部分:西塞羅之前的羅馬文教狀況、西塞羅的「人文」教育理念、西塞羅之後至昆體良之前的新變化、昆體良的古典文教理念。

圖書信息

作者: 葛懷恩 (Aubrey Gwynn)

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副標題: 從西塞羅到昆體良

原作名: Roman Education:from Cicero to Quintilian

譯者: 黃漢林

出版年: 2015-3-1

頁數: 215

定價: 39.00

裝幀: 平裝

叢書: 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

ISBN: 9787508083230

目錄

中譯本前言

前言

一、早期羅馬傳統

二、希臘與羅馬的教育理念

三、羅馬的第一代希臘教師

四、新希臘-羅馬文化

五、馬略與蘇拉治下

1、普洛提烏斯?伽盧斯與「拉丁語修辭教師」

2、西塞羅的學生歲月

六、《論演說家》

1、《論演說家》的目的

2、「自由之藝」

3、文法與修辭術學校

4、歷史、法律和哲學

5、西塞羅的「博學演說家」的理論

6、西塞羅式的「人文」

七、 回應及其原因

1、羅馬貴族制的衰落

2、羅馬社會的新成分

3、低下階層的教育

八、 新式修辭術

1、學校中的維吉爾與賀拉斯

2、新式修辭術學校

3、修辭術與哲學

九、 昆體良

1、《善說家的教育》

2、基礎學習

3、修辭術:「演講練習辭」

4、補充學習

5、善於言辭的好人

十、 結論

參考文獻

索 引

中譯本前言

百餘年前,晚清中國面對西方列強的侵凌和壓迫,洋務派主要抓住軍事與教育而展開改革。估計當時的改革者尚懂得,「外治武備」固然涉及一個政治共同體的生死存亡,「內修文德」則涉及一個政治共同體基本品質的優劣。百餘年後的今天,新中國的軍備力量已然取得長足的進展,但文教建設是否足以擔當泱泱華夏長治久安的綱紀?「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吳子圖國》)。廢除科舉制度後,無論民國抑或新中國的文教建設,大體上以西方現代啟蒙教育的理念和建製為楷模,甚少深入了解西方文教理念的根本源頭——古希臘-羅馬文教。譬如,當今大學、中學、小學的三級教育建制和班級制度,從根本上來說發源於古羅馬,而古羅馬則通過接續和改造古希臘的教育理念和形式而來。倘若不熟悉西方的古典文教理念和形式,我們對西方現代政教體制的追慕和借鑒不免會流於表面。就此而言,葛懷恩(Aubrey Gwynn)這本已問世近九十年的小書仍然值得引介。

全書章節劃分頗詳,行文簡要而不失面面俱到,為我們窺察古羅馬文教的歷史發展提供了方便之門。可以說,古羅馬的文教理念和形式基本上由兩個人奠定:共和制晚期的西塞羅和帝國初期的昆體良,因而,副標題「從西塞羅到昆體良」也就顯得自然而然了。雖如此,但作者對西塞羅之前的早期羅馬的傳統和新希臘-羅馬的文教亦有頗為精審的描述。全書大致按時間順序論述,可分為甚是平均的四個部分,各佔六十頁左右的篇幅:西塞羅之前的羅馬文教狀況,西塞羅的「人文」教育理念、西塞羅之後至昆體良之前的新變化,昆體良的古典文教理念。結語佔十頁。

關於早期羅馬的教育狀況,我們所知甚少。不過,當時的一切社會生活都以家庭為中心,特別是圍繞父親的權力(patria potestas)轉動。因此,當時的教育就是以父權為中心的家庭根據祖傳習俗撫養孩子的一種方式,小孩「從父親身上學習和看到的是羅馬傳統活生生的代表、羅馬權威的典型體現」(頁15)。通常,父親的職責不外乎教會給兒子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識:家務和農務管理,熟誦各種宗教儀式。唯一具有正式學習性質的便是背記十二銅表法和應用羅馬的十二進位進行簡單的算術運算。羅馬人並不看重智識造詣的發展,而是依靠艱苦樸素、節儉勤勉的祖傳德性倫理,形塑「一種自製和恭順孝敬的精神」。數百年來保守的習俗風氣足以抵制新奇的嘗試(頁24)。

與早期羅馬人的世代祖傳式教育不同,希臘人把παιδεα(教育)普遍看成一門技藝。拉丁語educare的原意並不等於希臘人的教育,而是指小孩應該像老一輩那樣被父親撫養長大。「一方的教育幾乎完全取決於傳統、榜樣以及家庭生活的潛移默化之功,另一方卻是系統的訓練,這門技藝接著那門技藝,最後,強迫孩子順服城邦的法律,孩子的心智教育和道德教育才宣告完滿」(頁26)。正因為兩者差異如此之大,所以,希臘文化與羅馬傳統的遭逢註定是一種「文」與「質」之間的交鋒和互融。早期的羅馬人樸素、誠實、勇猛、粗獷,挫敗迦太基和征服希臘之後,他們必須考慮如何面對希臘光輝燦爛的文化。

自從第一代希臘教師來到羅馬公開授課,羅馬的教育狀況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第一位用拉丁文寫作的希臘人安德羅尼庫斯(Livius Andronicus)翻譯了《奧德賽》,用更為文學的拉丁語文本取代十二銅表法;義大利出身的恩尼烏斯(Ennius)在羅馬開設希臘和拉丁文學的課程,「有意為羅馬社會的希臘化而努力」(頁35)。泰倫斯(Terence)和盧奇利烏斯(Lucilius)等人熱衷於填補羅馬人在思想上的短板,竭力吸納希臘文學。博學的希臘奴隸也向羅馬人教授荷馬和其他希臘詩人。隨之而來的便是對修辭術與哲學的興趣。在修辭術的實踐方面,羅馬人產生了一種所謂廣場(法庭)學徒期(tirocinium fori)的習慣:在小孩行過成年禮、改穿成年服(toga virilis)後,「父親會帶孩子拜訪一些知名人士,請求跟隨他們學習政治演說術和治邦術」(頁16)。西塞羅就曾受惠於這種習慣,從而獲得演說和從政的實踐經驗。修辭術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政治人至高無上的精神活動。 當然,並非所有羅馬自由民的孩子都有機會獲得這種學徒期。希臘哲學似乎不如修辭術受歡迎,恩尼烏斯就認為,只有少數人才應該搞哲學;因為搞哲學絕非完全令人快樂(見西塞羅,《圖斯庫魯姆清談錄》,ii. 1)。羅馬自身的父權教育傳統與希臘的教育觀念自然產生不少衝突。新希臘-羅馬的文化和教育引起保守羅馬人的注意……

古典音樂書單&在閱讀中發現自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書資訊 的精彩文章:

TAG:新書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