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患病以後,到底該休息還是運動

患病以後,到底該休息還是運動

醫院裡患者最常聽到的問候語是「好好休息,祝你早日康復」。傳統觀念中患病總是與休息聯繫在一起。休息的醫學術語叫制動,包括卧床(各種傷病住院時普遍的措施)、局部固定(骨折或脫位時常用)等。休息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身體健康。然而休息並不總是有利於康復。這裡要談的就是休息的另一面。

患病以後,到底該休息還是運動

先談談心血管疾病。許多患者發病時都採用卧床休息。孰不知卧床休息數小時後尿量會顯著增加,導致血容量減少,心輸出量降低,血液黏滯度增高,使心絞痛、血栓性脈管炎、靜脈血栓發生或發作的概率明顯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在夜間發作,與這些繼發反應不無關係。從臨床角度看,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採用坐位來減輕心臟負擔,那麼其他心血管疾病發作時為什麼就一定要保持卧位呢?現代心肌梗死的康復治療實際上就是從採用坐位開始的。許多患者擔心體力活動會導致心肌破裂或加重心臟損害。其實吃飯、洗臉、刷牙、穿衣、緩慢步行等活動的能量消耗比卧床只增加20%~50%,而科學、適量的運動對心理和精神狀態的調節作用,則是被動卧床休息和單純藥物治療所無法替代的。

患病以後,到底該休息還是運動

其次要談的是呼吸道疾病。許多人以為呼吸道疾病發作時,卧床休息可以減輕呼吸困難。其實卧位時的肺通氣和血液灌流比例容易失調,結果是肺泡氣體與血液之間的交換受限。同時卧位時橫膈的活動受到限制。正是由於這個道理,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往往喜歡採用半卧位或坐位而不是平卧位。另外長期卧床還可導致肺炎的發生率增高。

患病以後,到底該休息還是運動

休息對骨關節的影響也非常顯著。骨骼生長和骨密度取決於施加在骨上的力。這就是為什麼水中的魚骨密度顯著低於陸地上哺乳動物的道理。骨骼一旦失去外力作用,就無須堅強的質地,因此出現骨質疏鬆。宇航員飛天時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如何預防失重所造成的骨質疏鬆。而臨床上無論是卧床、骨折固定或神經癱瘓後的患者,普遍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中老年人的骨質疏鬆與缺乏體力活動也有密切聯繫。為此要保持骨質密度,適當的運動極為重要。關節軟骨主要依靠承受壓力來進行營養物質交換。如果關節長期不承受壓力,關節軟骨便會發生營養不良,從而造成軟骨變性和關節功能障礙。

肌肉萎縮和肌力減退也是休息最常見的後果。健康人卧床休息1個月,肌纖維橫斷面積可減少10%~30%,兩個月減少50%。肌力降低速率為每周10%~15%,3~5周肌力下降可達50%。其實肌肉還有內在代謝的改變。例如卧床休息3天,可使肌肉胰島素受體敏感性迅速降低,葡萄糖耐量降低,這是成年人發生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研究已經表明,卧床休息1天所導致的運動能力減退,相當於老年人1年的運動功能衰退量。

適當運動或活動是康復治療的核心,但是過分運動也會損害健康。患病後是運動還是制動,需要根據患者病情區別對待,這也是康復治療藝術的體現。動靜相宜、物極必反,這個道理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科學地把握和理解。

(文/中國康復醫學會網)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醫學 的精彩文章:

爬樓心慌胸悶 或是疾病先兆
准媽媽貪靚,化妝美髮要慎重

TAG:家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