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記憶中的三次下雪

記憶中的三次下雪

【編者按】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是否會記得去年下的雪。

清晨天蒙蒙亮,窗外已是銀裝素裹。抱起剛剛睡醒的小囡來到窗前,耳邊輕語,告訴她「瑞雪兆豐年」。這是她出生以來看見的第二場雪,這一次她會說話了,揮著拳頭說她想去哈爾濱,去冰雪世界看雪娃娃。她的眼神,透出她的小心思……

下雪的日子不多,顯得格外珍貴。記憶中的雪,總是充滿了愉快的氛圍,洋溢著假期的喜悅。從小到大,有印象的下雪不足十次,每一次都踏著成長的足跡。轉眼間,又能奔向雪夜街頭,閉著眼,仰著頭,嘗著雪花……

童年的雪,肆無忌憚,天真爛漫。兒時的冬天,最盼望的便是穿上新衣,打起雪仗,堆個雪人,比賽誰的投擲更精準,看看誰的作品更逼真。課間時分,三五人,隔著樹枝、欄杆等障礙物,用盡臂力,恨不得將雪砸進別人的脖子,夠他折騰。上課鈴響,喘著大氣佯裝認真地坐在那裡,哪裡聽得進去半點知識,只是在思考下一次課間怎樣進攻,怎樣反擊,怎樣成為女生心中的「大力水手」。身上的衣褲早已濕透,有的只是用不完的蠻力,多想明天、明年,最好每年,都能與雪相伴,享受雪中嬉戲。

少年的雪,奔走輾轉,懵懂期盼。08年,正值寒假,南方大雪,家鄉衢州也有所遭遇,處處都是抗雪救災的感人事迹。自己對雪的認識也有了變化:原來雪可以是好的,好玩的;也可以是壞的,破壞的。和父親漫步江濱路,賞白雪皚皚,他借景發揮,和我講起雪中送炭的故事:「宋太宗在大雪天氣,仍能想到京城中挨餓受凍的人家,並讓開封府尹送去木炭和糧食,對百姓非常愛護。換成我們,不管你在學校,還是今後走向社會,都要學會雪中送炭,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刻幫扶一把,這是做人的道理。」第二天,我坐上了開往成都的返校列車。受大雪影響,火車在武漢附近滯留,車上的用水也因低溫凍結不能順暢流入開水房,變得稀缺。大雪放緩了我的行程,帶來輕微影響。可眼下,又有多少人,因為這場百年一遇的雪災,受苦受難,飽受饑寒!雪中送炭,我能做些什麼?到了學校,我參加了除雪自願者活動,捐贈了一些自己的舊棉衣、厚衣服、生活用品,希望它們成為寒冬里熱乎乎的「碳」,前往最需要的地方。雪中送炭的理念也越植越深,貫穿了我整個大學生活。組織開展綿陽地震災區稅收調查,積极參与玉樹地震無償獻血,連續熬夜悉心照顧術後同學……父親強調的那「四個字」,經過時間的浸潤,給了我更多啟發:什麼是雪、什麼是碳、如何送碳。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諸如此類的思考,有了更多的答案。

青年的雪,清淤開道,有所承擔。工作後的第一場雪,妝扮了紅樓,卻給納稅人帶來了不便。地稅黨員響起除雪集結號,戴上手套,扛上鐵鍬,衝上除雪一線。清掃後,望著再次敞開的辦稅大門,想到積雪不會再影響納稅人的進出,大家這才放心地回到各自崗位繼續工作。我的手很酸,心裡卻很暖。能幫助納稅人安全、順暢地趕在年前辦理好最後一筆業務,拿到最後一張證明,完稅取票,安心過年,真替他們高興。回到窗口,站好最後一班崗。閑暇之餘,和師傅周鴻聊起關於雪的那些故事,時有共鳴。雖然我們都渴望像小時那樣,說走就走,用片刻的幻想築起心靈的閣樓。現在,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約束過分的自由,腳踏實地,扮演好各自不同的角色,承擔起家庭、工作、社會的責任,尊老護幼、恪盡職守、積極作為。也許是一種輪迴,也許是緣分,2017年初我又重新回到了窗口。不同之處在於,窗口已然不是當年老紅樓的窗口,是「營改增」之後的窗口,是努力踐行「最多跑一次」的窗口,是在深化國地稅合作中有著更多探索,裝載更多群眾期盼的窗口。

說起紅樓,我的記憶立馬被拉回到大雪紛飛的那一年,紅樓院子里,停放著幾輛邊三輪摩托,它們見證了屠宰稅的徵收史。再回首,紅樓大院已經成了定格在人來人往的水亭門旅遊景區天王塔側的一抹縮影。而我也帶著深深的不舍,離開了財稅這個見證我最美好青春的大家庭,踏上未知的全新旅途。其中滋味,豈是三言兩語能夠道盡。翻篇歸零,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期待遇見更好的自己。

寒風凜冽,總有那麼一群人,或衝鋒,或堅守,心繫群眾,無所畏懼,為保一方平安風雪無阻。道路交警、搶修工人、救災戰士……他們是冬日裡的陽光,他們是抗擊寒潮的最美,哪裡需要,哪裡就有他們。真心為他們點贊!誰人不憶童年雪,更知除雪道長遠。每一次雪花飛舞,要學會欣賞,更要學會,為保衛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第806期

本期編輯 ||閑鶴 雲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衢網作家 的精彩文章:

既受風雨 也享陽光
妻子,理當富養

TAG:衢網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