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見過結冰的塞納河嗎?

你見過結冰的塞納河嗎?

今年的歐洲著實寒冷,二月底,羅馬下大雪了。我們是否要重返歐洲歷史上的「小冰川紀」呢?科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

歐洲繪畫史上最早反映冰雪天氣的是著名的《貝利公爵祈禱書》里的手繪插圖。

《貝利公爵的祈禱書 二月》林堡兄弟 15世紀上半期 巴黎尚蒂依孔代博物館

二月份,白雪覆蓋大地,農民趕著毛驢在雪中艱難行走,牛羊已迴圈,農民瑟縮著趕回家,圍在溫暖壁爐前烤火,烘乾濕透的鞋子……冰天雪地里,鳥兒在覓食,樵夫仍在艱難砍柴 ……

精美的手繪本生動展示了歐洲中世紀農民的冬日生活場景。

在歐洲,佛蘭德斯、荷蘭的畫家最擅長冬日主題。真正描繪冰天雪地的風景畫,要從16世紀後半期的老勃魯蓋爾(Pieter Brugel l"Ancien)說起。

1565年,老勃魯蓋爾用精細的筆法,描繪了風雪中歸晚的獵人。

《雪中獵人》老彼得·勃魯蓋爾 1565年 維也納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山川河流冰雪覆蓋,枯枝寒鴉,獵人們帶著一隊獵犬,從厚厚的雪地上匆匆走過,腳印陷進積雪,我們似乎聽到沙沙的響聲。四周寂靜無聲,獵人肩上挑著微薄的獵物……遠處,是白雪覆蓋的田野、山嶺、村莊,結冰的池塘河流,村民們在冰上嬉鬧玩耍……

局部細節

局部細節

北方畫家的風景畫最適合用放大鏡細細觀察。那些細節生動活潑,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下面這幅是老布魯蓋爾的冬日滑冰和捕鳥圖。放大看,非常有意思。

《滑冰和雪地捕鳥》1565年 比利時皇家美術館

局部細節

冰上蹣跚的小人兒,各類冰上運動,是不是我們今天冬奧會上的比賽項目啊?

局部細節

冬季鳥兒覓食不易,是誘惑鳥兒落入圈套的好季節!

老勃魯蓋爾也將宗教信仰融合到風景畫中,比如這張《伯利恆的人口普查》猛一看是佛蘭德斯地區的冬日鄉村風景,再細看擁擠的人群,騎著毛驢趕來的婦人和畫作題目,我們恍然大悟!原來畫家想表達瑪利亞和木匠約瑟趕往伯利恆參加人口清點。當晚,人間奇蹟將發生,小耶穌將誕生在伯利恆的馬槽里。

《伯利恆的人口普查》1566年 比利時皇家博物館

局部細節

老勃魯蓋爾的畫受到佛蘭德斯和荷蘭商人階層的追捧。他的畫如此成功以致於兩個兒子要不停幫老爸複製很多份,賣給已改信新教,熱愛風俗畫的歐洲北方人。

別的畫家也緊隨其潮流。很多荷蘭畫家在冬日風景畫上技藝越來越高超。我們來欣賞一下。

亨德里克?阿福康(Hendrick Avercamp)喜歡將冬日冰上人群的活動作為重點。這些小人或在冰上利落行走,或坐雪橇,或打冰球,一派生機勃勃景象。

Hendrick Avercamp 《冬日村莊》1610年倫敦國家畫廊

Hendrick Avercamp《城堡旁邊的冬季滑冰》1610年 海牙 Mauritshuis La Haye

細節局部

今日看他們別緻的服裝,瀟洒的冰上動作,的確很討人喜歡啊!

另一個著名荷蘭畫家Gysbrecht Lytens擅長畫冰雪下的樹木和樹枝。銀光閃爍,冰凌滿目,高超技巧令人嘆服。

Gysbrecht Lytens《樵夫與旅行者》17世紀上半期 收藏地不詳

局部細節

請注意他刻畫樹木的高超技巧!銀裝素裹的樹枝、枯樹寒鴉,頗有冬日蕭瑟意境。

《拾柴人》1617年之後 海牙Mauritshuis博物館

《滑冰者》1620至1640年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為什麼從16世紀後半期起出現了這麼多專門畫冬日風景的畫家?這個問題一直引人注目。

科學家和歷史學家仔細研究過這個問題,歐洲從16世紀後半期到19世紀中期這近三百年當中的確經歷了地質學上的「小冰川紀」,尤其是17世紀的冬季。史料記載國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的冬天如此寒冷,以致於他酒杯里的葡萄酒都結冰了!

所以巴黎人在塞納河冰上瀟洒行走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法國畫派《塞納河上滑冰》1608年 Musée Carnavalet

這幅保存在卡瓦納來巴黎歷史博物館(Musée Carnavalet)的繪畫描繪的就是結冰的塞納河。

19世紀後半期的印象派畫家也經歷了冬季嚴寒。他們創作了很多鄉村的、城市的雪景。他們更注重白雪在不同光線下的色調微妙變化了。

莫奈《喜鵲》 1869年 奧賽博物館

西斯萊《Louveciennes 村的雪》 1878年 奧賽博物館

《巴黎的屋頂》Gustave Caillebotte1879年奧賽博物館

巴黎的雪,靜靜飄落屋頂。希望人人有爐火的溫暖,不受寒凍之苦。

海霞寫於2018年2月27日冬日巴黎

海霞,西方藝術史學者,法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傳播對美、對藝術的理解,推動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設計定製人文美學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霞的文化藝術講座 的精彩文章:

TAG:海霞的文化藝術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