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天,徜徉在宋代花鳥畫的詩意中——兼談人的覺醒

春天,徜徉在宋代花鳥畫的詩意中——兼談人的覺醒

趙昌 寫生躞蹀圖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我們耳熟能詳的這首《惠崇春江晚景》,是蘇東坡的一首題畫詩。雖然畫已失傳,我們卻仍可憑藉個人經驗,從詩歌的描述中構想具有東方意味的畫面,而非一幅西洋風景畫。

鄭午昌稱,宋代從皇帝到文人,一同開啟了繪畫的文學化時期:「宋人善畫,要以一『理』字為主。是殆受理學之暗示。惟其講理,故尚真;惟其尚真,故重活」。(《中國畫學全史》第九章第三十二節)

趙昌 杏花圖

林椿 海棠圖

李迪 雪樹寒禽圖

此種尚真而活潑的創作精神,並不拘於南宗山水畫,更不限於如今被視為最能體現國畫精髓的寫意畫,從精工細筆的花鳥畫當中,同樣可見充溢著宋人對自然與生活的純粹熱愛。

自中國畫的歷史沿革軌跡可見,把繪畫從服務於政教需要的工具轉變為追求個人情趣的行為,從末節小技的卑微地位提升為抒發心性的大道,這是繼魏晉時期文學創作之後,「人的覺醒」在宋代繪畫中再次綻放異彩。

李嵩 花籃圖

李迪 獵犬

「人的覺醒「」至少包函以下情形:關注構成個體生存的環境和事物,對其傾情與寄情,且不以功利衡量,惟重視個人喜好之表達。一切感性經驗都內含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對個人趣味的發現並聚焦其中,就是對經驗自我的客觀化觀察與思考,由此邏輯上必然引出對先驗自我的追問。

我們看到的北宋趙昌《寫生躞蹀圖》,或者略早於宋的五代黃荃《寫生珍禽圖》,絕非無感情的再現,在《寫生珍禽圖》中無論鶺鴒、麻雀、鳩、還是龜、昆蟲,均表現細緻準確,透視合理,淡墨輕色、層層敷染,生動傳神,表現了作者對描繪對象的熟悉,洋溢著發自內心的熱愛。

黃荃 寫生珍禽圖(局部)

黃荃 寫生珍禽圖(局部)

黃荃 寫生珍禽圖(局部)

對繪畫技法的探索和錘鍊動力,來自於努力表現經過自覺建構的經驗世界。蘇東坡說:「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於山石竹木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對此,鄭午昌認為,常理就是物理,「物理亦畫理也」。

楊無咎 雪梅圖

楊無咎 四時梅花圖(局部)

楊無咎 四時梅花圖(局部)

寫胸中之竹,或曰寫意,時人理解多有偏頗。人世間豈能找到一種不出於「意」的表象?作畫固然出於心意,對象更是意識的對象。只是,人做事有三心二意,還有半心半意。何解?

匠氣十足的畫就是半心半意的典型。此種作者不能自覺懸置自己未經打磨的感性直觀形式,因循守舊於成長環境所賦予的審美觀念。於是,其人慾畫工筆則陷於惡俗,欲作寫意則失之程式及粗痞。

刻意求新的畫就是三心二意的表現。此種作者對於知性概念的沉澱不足,概念尚未浸入感性形式,就脫離經驗構建審美觀念,再以之強行置入畫面。因此,其人慾畫工筆則只能以墨彩表現油彩之效,欲作寫意則有相左於目色。

文同 墨竹圖

「宋人對於圖畫,既有忠實描寫自然內美——即物理之當然——之覺悟,故於古法,遂失其墨守之信仰,往往有新生命之創作。」宋人發現繪畫並不只限於服務政教,那麼,讓我們也嘗試以這種喜悅之情為背景,繼續觀賞宋代花鳥畫。

由此,你是否會和張先一樣發現「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像歐陽修那樣詠嘆「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欄杆盡日風。」

或者,似韓元吉一般細味「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紅粉膩,嬌如醉,倚朱扉。」

崔白 雙喜圖

林椿 果熟禽來圖

無論出於熱愛自然,追求對所愛事物的再現,還是自我觀照,執著表現個人理念,宋代花鳥畫中都充滿了人的覺醒、自由的意志。這一切都是美的。

_ _ END _ _

「塵緣畫境」往期文章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塵緣畫境 的精彩文章:

TAG:塵緣畫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