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著中國國家地理攝影師看上海近現代建築

跟著中國國家地理攝影師看上海近現代建築

上海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上海的城市與建築發展構成了一幅中國近代化的縮影。《中國國家地理》繁體版的攝影師陶大,十多年來一直堅持用自己的鏡頭和筆觸去記錄上海的城市建築,捕捉時光在上面留下的歷史紋路,拍攝與書寫大上海的歷史建築文化遺存。

跟隨著他的鏡頭,我們得以走進這段既是歷史又是日常的上海故事。

香山路6號是一棟頗具神秘氣質的花園別墅,2005年我第一次走進這個花園時,它已頹廢成這麼凄美動人。

東平路9號,音樂學院附中的院子里有幾棟老房子,最知名的還屬愛廬,它建於1932年,蔣介石迎娶宋美齡時就住在這裡。

衡山路10號,是1912年至1949年上海一間主要面向美國僑民兒童開設的國際學校。

民國24年,上海成立航空協會,在現在的五角場長海醫院內征地10畝,建造會所及陳列館。由著名設計師董大酉設計,久泰錦記營造廠承建,設計為30年代雙翼飛機凌空欲飛的飛機樓 。

步高里,1930年由法商投資,中國建業地產公司設計並施工。弄堂口用了牌坊式門樓,以中法兩種文字寫上「步高里」,法文名稱(Cité Bourgogne)得名於法國地名勃艮第。

弄堂,正在逐漸退出上海市中心的住宅形態。不斷增長的人口數量導致居住環境不斷向高處攀升。這處剛被拆除的弄堂里,一位塗鴉藝術家留下了一幅即將與牆垣一同消逝的動人作品。

花卉、氣候都能成為建築攝影的元素,從而表現出建築環境的不同特徵和氣質。上海龍華古寺內的一株白玉蘭在春天盛開,為畫面帶來了生命舒展的氣息。

像愛神花園這樣的老洋房,不單單好看,那盛夏里被葉子層層裹住的窗檯,就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秋天的色彩太斑斕,某些弄堂深處,總隱藏著你不知道的老房子,在這樣的季節給你一份火紅火紅的燦爛。

魔都是一座西方人特別容易適應的城市,她開埠至今已超過一個半世紀。曾經的租界內,常有某些視角令人聯想到歐羅巴。為表達這樣的歐洲氣氛,拍攝場景的視角、構圖,和冬天裡的這場雪,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空間美學是建築設計的核心價值所在,一個個遞進的空間是建築的樂章。

裝飾往往比空間設計更吸引人們的注意,所以它經常承載著文化的感染力。

可樂路上的禮拜堂是上海少見的拜占庭風格,它又是鄔達克的作品。在今天上海文藝青年們的心目中,鄔達克絕對是一位超級大咖。

黃浦江上的糧食碼頭早已歇業,留下巨大的筒倉成為建築遺產。鏡頭可以改變現實,看到過去與未來。

樓梯是上下兩個空間之間的鏈接紐帶,上下之間永恆的定格亦產生一個哲學問題。

葫蘆里賣的什麼?

一道牆,一個月洞門,在夜晚的燈光下凸顯出明暗兩個空間的相互侵入構成空間的錯位。一隻貓咪正介入這空間的分界線上……

這片中式屋頂就是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堂「敬一堂」,它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是豫園舊主潘允端的宅邸世春堂。

沒有人的鏡頭總有點冷。拍攝生活中的場景,人往往是重要的元素。他告訴你建築有多大有多小,他傳遞出生活的溫度。

有的時候,畫面中人襯托著建築,有的時候建築襯託人。

有的時候沒有人卻也很有溫度。

在一個鮮活的城市裡,攝影除了減法也可以是加法。

這架長長的晾衣桿,一下子把生活拉向了陸家嘴。

一條正在「臨時房間」里暫住的魚兒。

很喜歡老城區里那些雜亂的電線,它們常常成為我鏡頭中重要的線條。

攝影師簡介

陶大

上海市建築學會建築攝影專業委員會成員

同濟大學出版社特約作者

《中國國家地理》繁體版特約撰稿人

《中華遺產》特約撰稿人

《世界遺產地理》特約攝影師

《建築遺產》特約攝影師

《建成遺產》(英文版)特約攝影師

編輯| 李菁琳

視覺| 吳寵茹

校對| 林楚傑

版權聲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行走中的建築學發表,禁止轉載。

投稿郵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中的建築學 的精彩文章:

來自全國的建築雪景照
光環與盛名之下:你所不知道的「流水別墅」

TAG:行走中的建築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