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域胡人識寶傳說探秘:賣家不識佛骨,買家卻出價一千萬說買就買

西域胡人識寶傳說探秘:賣家不識佛骨,買家卻出價一千萬說買就買

唐代的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被後世美稱為世界的首都,這座由鮮卑天才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規劃,後來經過心態開放的唐朝人不斷修建擴充的城市,典型地表現出了中華帝都的宏大氣派和顯赫威嚴。

當時全城的總面積達到84萬平方公里,是現存西安老城的9倍,所以雖然規模宏大建築眾多,但並不讓人覺得擁擠。它是大唐帝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大唐帝國的文化和宗教中心。

西域胡人識寶傳說探秘:賣家不識佛骨,買家卻出價一千萬說買就買

(唐長安城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

長安平康坊菩提寺,就是當時長安一座重要的寺院。平康坊位於長安左街,東市西北一帶,因名家宅邸和著名佛剎匯聚於此而聞名遐邇,同時也是當時長安名妓的聚集地。

我們說了名家宅邸和著名佛剎匯聚於此,這使得菩提寺的建築布局與其他寺院不同——一般寺院的制度,鐘樓在寺院的東部,這裡卻因為唐朝權相李林甫的宅院在寺院的東面,所以就把鐘樓設在了寺院的西部,這算是寺院對世俗權力的一種妥協,但李林甫還是很給寺院面子的。

話說李林甫過生日的時候,常在自家宅邸設齋請菩提寺的和尚念經做法事。有一回李林甫生日,一位僧人去念經,事後作為報酬,李林甫施捨他一具馬鞍,這位僧人拿出去賣,買得了七萬銅錢。

幾年之後,又逢李林甫過生日,另有一個著名的和尚,被邀請前去念經,這個和尚凡心未滅,極力稱頌李林甫的功德,希望得到優厚的施捨。念經結束,李家果然給了他一件包著綢緞巾帕的物件,他充滿希望地打開一看,不曾想卻是一個長數寸、貌如朽釘的東西,一時間不免大失所望,沮喪了好幾天。

過了幾天,這位和尚又想:李林甫這樣的大官不至於欺哄自己這麼一個出家人,還是得去諮詢一下這到底是什麼?

於是他就帶著收到的那東西到長安的西市上去給一個胡商鑒定一下到底是什麼以及它的價值。

胡商見了這個長數寸、貌如朽釘的東西,驚訝地說:


上人,您是怎麼得到此物的?咱們好好談談價格,我一定不會讓您吃虧。

這位僧人被胡商這麼一說,就弱弱地試著索價十萬錢,胡人大笑道:


差得遠,您盡量按照自己的心意大膽開價。

於是這位僧人咬了咬牙,把價格要到五十萬錢。

胡商不想和他磨嘰,直接說:


這個寶物價值一千萬!

說完就爽快地把錢付給了僧人。

僧人驚喜之餘,不免好奇,便詢問寶物的名稱,胡人回答說:


這是寶骨。

西域胡人識寶傳說探秘:賣家不識佛骨,買家卻出價一千萬說買就買

(法門寺佛指舍利)

所謂寶骨,比較大的可能指的是佛骨,如果是佛骨,考慮到在唐代皇家寺院法門寺都什襲而藏供奉佛骨舍利,論世俗的價格,千萬也自不在話下,問題在於


胡商的整個反映和對談過程,在商言商,完全不符合常理——豈有賣家抖抖索索開價,而買家直接一步到位,多付出二十倍價格購買的道理?

西域胡人識寶傳說探秘:賣家不識佛骨,買家卻出價一千萬說買就買

(胡商陶俑,胡商通過絲綢之路到達長安,在西市從事商業經營)

從絲綢之路遠道來到長安的胡商,一般都會把西市作為終點,而再從長安出發時,又會將西市作為起點,從這個意義上講,唐長安城的西市是絲綢之路貿易國際貨源的最大集散地。

文獻記載,西市當時是唐代長安胡人和胡商聚集的地方。胡人當時在西市的經營範圍比較廣,珠寶、絹帛、茶葉、藥材等諸多領域都有涉及,行業細分的話,他們更偏重於珠寶、邸店、舉質及餐飲業等幾個方面。

和尚本身不識寶而要找胡商鑒定,本身是很符合唐朝社會的普遍規律的,上述的疑問,其解答或許也有幾方面的可能:


首先,胡商本身就是相關宗教的信徒,願意以合理的對價請得宗教上的寶物,並不想對身為出家僧侶的交易對家耍心眼。

其次,相對於生意的差價獲利,胡商更在意本人在識寶鑒寶方面的專業聲譽和專業形象,因此不願意壓價。

西域胡人識寶傳說探秘:賣家不識佛骨,買家卻出價一千萬說買就買

(明清玉器中還有胡人騎駱駝的形象)


當然,另一種可能是,所謂胡人識寶已經是一個故事母題,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

西域胡人識寶傳說是唐代流傳的一種民間傳說,屬於識寶傳說的一種類型。所謂「西域胡人」,本是唐代中原漢人對敦煌(今甘肅省敦煌市)以西、天山(天山山系)南北,包括中亞、西亞地區及至更遠國度的人們(特別是其中的僧人)的習慣叫法。而相關故事中的識寶人主要指當時與唐朝之間貿易交通最為頻繁的波斯人和大食人。

西域胡人識寶傳說的基本情節是:

某人因緣際會獲得一物,本人並不知道其價值,甚至連是什麼也不知道,後偶然被西域胡人所見,認為是價值連城至寶,爽快地以高價收買,並告之以這個寶物的真實名稱和特殊用途。

西域胡人識寶傳說探秘:賣家不識佛骨,買家卻出價一千萬說買就買

(這樣的銅錢一千萬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非常驚人)

這類傳說有一個基本的框架結構和特徵:

那就是識寶者為西域胡人(在傳說中被稱為「胡商」、「胡僧」、「波斯胡」、「西國人」等),他們有非凡的識寶眼光,有時候甚至能夠憑藉超自然能力發現和識別寶物,而寶物的用途又往往是超現實的、帶有神話和幻想色彩的。

這類故事在唐以前也有類似的原型,但識寶人的身份被鎖定為胡人,是在唐代才發生的——這是唐朝對外貿易和中西交通空前大發展自然而然的結果,也深刻反映了唐朝的社會生態和普遍心理。

除了本文上面提到的菩提寺僧人賣出寶骨的故事之外,這類故事還有很多,比如杜陵韋弇將仙女授予的寶物賣給胡人而致富的故事、臨川岑氏賣給胡人白石而致富的故事、鹽船守者得寶珠而賣給胡人的故事、樂安任頊救助老龍得珠賣給胡人而獲得重金的故事、長安西明寺僧賣給胡人珍寶「青泥珠」的故事、扶風旅舍的主人賣給胡人門外方石的故事、長安大安國寺僧賣給胡人「水珠」而得重金的故事、魏生賣給胡人「寶母」而致富的故事,等等。

據日本漢學家石田干之助(1891-1974)初步統計,見於唐五代筆記小說中的此類故事一共有19個,大致都是某人因為行善獲得謝禮或者偶然機緣得到自己並不知道其價值來歷的寶物,這有中國古代原有的隋侯之珠、黃雀玉環的故事特徵(被報恩獲得寶物);而比較特別的地方則都是


胡商不但不還價,一般還是拚命開高價購買——也就是上述故事中我們提到的疑惑。

除了前面提到的兩種可能之外,還有一個相對關鍵性的原因


故事中的寶物往往都具有或宗教或政治上的特殊用途,要麼是聖物,要麼是外國君主懸賞徵求的寶物,這或許在一個側面說明了身在大唐的胡商,實際上其身份地位和漢地商人不同,往往具有商人之外的重要身份和尊貴地位。

西域胡人識寶傳說探秘:賣家不識佛骨,買家卻出價一千萬說買就買

(敦煌莫高窟第45窟《胡商遇盜圖》,取材於《觀音經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古論金 的精彩文章:

此人滿月時就被丑胡僧認作諸葛亮轉世,後來果然治蜀多年政績卓然
耶律洪基真相:既不是天龍八部中黷武的遼國皇帝,也並不極端親宋

TAG:談古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