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三種莊子:他也曾孤獨迷惘過,你還懷疑人生嗎?

三種莊子:他也曾孤獨迷惘過,你還懷疑人生嗎?

文/耳九

想給莊子寫一篇東西已經想很久了,今日終於動筆。說起來,莊子在道教歷史上是一個奇特的存在。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真人,他的著作被稱為《南華真經》,他也一直以「老莊」這樣的名號被大家所熟知。

但是細究其在道教的存在,除了一個真人的頭銜和一本《南華真經》,別的痕迹非常得少,宮觀里也甚少見到他現身。

莊子(資料圖)

但也就是這樣,我對他的興趣越發濃厚,其實莊子的多面性是我一直看重的地方,普通的修行者,如你我未必不可以從他的多面中看到自己未來的道路。所以莊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

不食人間煙火的莊子

大部分人對於莊子的印象都來自與《莊子》或者《南華真經》這本書的一部分內容——一個很瀟洒很逍遙的存在,大部分人心目中的莊子是不食人間煙火,也沒有痛苦的。

在內篇的《齊物論》中寫道: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莊子逍遙或者修行的第一個核心:無我。(資料圖)

這裡就指出了莊子逍遙或者修行的第一個核心:無我。

大部分人心目中的莊子或者道家的人,就是無我的,忘記了自己的存在。無我就能無所求,就不會有痛苦,這個時候天地萬物對於他來說都是一樣的,得失的苦樂也都影響不到他了,他就會形如槁木,成就了自我,成為了神靈,這跟廣成子向黃帝傳授的成仙理論是很相似的。

無我之後,莊子還有第二個逍遙或者修行的核心:無所待。

莊子第二個逍遙或者修行的核心:無所待。(資料圖)

莊子曾在他的《逍遙遊》曾經評價列子和列子的境界說: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在這個莊子的眼中,雖然列子已經可以御風而行了,然而他還是需要依憑風力,還是有所依待的,那就還不是真正的逍遙。

而真正的逍遙是怎麼樣的呢,莊子接著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也就是說,除了自我上面的忘我之外,在外面還必須無所待,不需要依憑留戀任何東西,才是真正的神仙,才能「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追求的狀態,內外其實是一致的,就是無所求,即不對自己這個「我」有所留戀,也不對外界有所留戀,所以就瀟洒逍遙了。

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資料圖)

那麼最後這種莊子的形象或者莊子眼中的神靈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有一段大家非常熟悉的話可以概括: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這也就是道經裡面說的「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不凋不殘,松柏青青」的至高境界了。

至此莊子的第一個版本,莊子one——不食人間煙火版的莊子就出來了。這個莊子從修行的意義上來說是很重要的,他指出了修道的兩重心法:無我與無所待。然而,這還遠遠不是莊子的全部。

千變萬化的狂想莊子

上面版本的一個莊子,其實是太過高格,太過真人的莊子,相對於如槁木一般的狀態,更多的後人更喜歡如大鵬一般千變萬化的狂想莊子。

莊子《逍遙遊》開頭大家都很熟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這裡莊子狂想顛倒的氣質暴露無遺,比起萬物齊同的「忘我」和「無所待」,其實這樣的莊子更加能夠為人所接受。

「千變萬化」與「自由翱翔」(資料圖)

因為無論是「忘我」與「無所待」,其實對於普通人而言,在紛亂世道中,就會有一種被迫無奈,只能忘卻自我與外界的存在的成分在裡面,何況修仙者也有很多是為了延續現世的幸福.

所以如廣成子與莊子一般高格的「無視無聽」、「忘我」的狀態,會嚇退很多人,也未必符合人們對神靈鮮活的期待。而狂想的莊子,則滿足了很多人對於神靈的幻想——「千變萬化」與「自由翱翔」。

道教有一本奇書叫做《化書》,裡面記載了許許多多物種與狀態之間的千變萬化,可以說是什麼東西都能變成另外一種東西,什麼狀態都是不固定的。這裡面有道教很多樸素的思想,譬如說,天下萬物都是道的化現,道可以千變萬化變成萬物,萬物之間自然也就可以互化,所以人可以變成仙,仙人自然有變化的神通和異能。

萬物之間可以互化。(資料圖)

這種「化」的思想才真正符合大部分人對於「逍遙遊」的神靈狀態的想像,神靈只有浪漫如狂想莊子,可以隨心所欲地變成任何事物,進入任何一種狀態,想去哪裡就去哪裡,這才是大部分人心目中的神仙。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認為能夠千變萬化的鵬,其實也是有所依憑的,需要藉助風的力量,才能遨遊,不是莊子心目中真正的「逍遙遊」。

不過私底下以為,沖著莊子給予鵬的華麗筆墨與篇幅,誰又能知道莊子本身不是對著這鳥兒有所偏愛呢,畢竟一個能夠御風而行的「列子」和「鵬」對於普通人和大部分修行者來說,已經是夠逍遙的人生了。

不怕死的莊子

上面兩個版本的莊子,無論是高格的還是狂想的,其實都不是我真正想寫的莊子,因為這兩種莊子其實都已經超凡入聖了。

猜猜莊子先生怕孤獨嗎?(資料圖)

我想要寫的是凡人莊子,準確地說,我想寫的是從凡轉聖的那個莊子。我有時候特別想替天下的修行人抓住莊子的領子,使勁搖著他問問:莊子先生,莊子老師,您真的不怕死嗎,您會不會孤獨,您是怎麼看待修仙這件事情的?」

莊子老師大約會說,我是不怕死的,但我其實也孤獨。

《莊子》裡面有一個關於「混沌」的故事——混沌之死: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但我相信莊子是孤獨的。(資料圖)

讀完這個故事之後,我曾經哈哈大笑,但是又突然陷入了深深的悲傷之中,故事之中道教修行的寓意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其中孤獨與悲涼其實是不易察覺的。

整整的一本《莊子》,到處都是諷喻,到處都是瀟洒與看開,但我相信莊子是孤獨的,那種遺世獨立的孤寂之感是藏都藏不住的: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凡人莊子和你我其實都是一樣的,在修行的道路上也會孤獨,也會痛苦,也會有迷茫和憂愁。

這麼說,並不是空穴來風噢!莊子里有一段明顯描述他的孤獨的片段,這個片段出自《莊子·徐無鬼》,惠子死了,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人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莊子和惠子(資料圖)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莊子以匠人的寓言來比喻他和惠子的關係,他說,惠子死了以後,他已經沒有可以與之辯論和說話的人了。

《莊子》里到處都可以見到與惠子辯論的事迹,莊子經常用各種鋒利的言辭來譏諷惠子,但莊子對惠子的感情真的只是那麼簡單嗎?其實更多的時候,惠子對於莊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凡人莊子也需要一個老朋友,時不時讓他能夠相聚切磋一番,能夠容忍莊子的怪異和尖刻,默默地在背後支持他。

莊子是智慧的,但惠子未必不智慧,或者惠子更加現實,但他應該是理解莊子的,他的存在緩解了莊子存世與修行的孤獨。不然你隨便拉個人,諷刺他一番,看他不打掉你的大牙。

樂生忘死是大部人的心理。(資料圖)

莊子可能是不懼怕死亡的,他的妻子死了,他能夠鼓盆而歌;他也會說,誰知道是活著快樂還是死了快樂呢;他會讓死去的人說,生前有那麼多的恩怨糾葛,就算讓他當皇帝他也不活過來了。但這個不怕死的莊子,一開始有其矛盾的一面吧,畢竟樂生忘死是大部人的心理,就如同我們一樣。

修行者一開始必然是會有孤獨的,有矛盾的,有所畏懼的,必然是會有紅塵俗世的煩惱。好在莊子並不是一面的,他是多樣的,或許你達不到他的逍遙,但你至少知道他也曾經孤獨迷惘過,最後克服了,那麼至少你不會對自己的修行人生產生太多的懷疑,而去放棄。這大約就是修行的意義所在,從孤獨迷茫中來,往逍遙快樂中去。

神靈廣受歡迎,大約跟其人性慈悲的一面有關。(資料圖)

我想為什麼那麼多神靈中呂祖、關羽和觀音都一直是最廣受歡迎的,大約也跟他們人性慈悲的那一面是有很大的關係。

莊子多面,一面是神的高遠,一面是神的神通,而最後一面則在告訴我們,不要畏懼與害怕,凡人亦可成仙,從凡人到神靈,莊子忍受了孤獨與遺世獨立,或許也會忍受諸多的自身與世界缺陷。

凡人莊子可以的,你應該也可以,在缺陷中走向圓滿,也未必要放棄人性的所有面,這或許就是修行的意義。

(編輯:景卿)

歡迎關注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官方微信

歡迎關注爻乂爻微信號,

一個嚴肅而不失趣味性的道教神學研究者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喜看新桃換舊符:春聯與道教桃符的淵源
古村舊跡:大寒時節訪古城安陽大寒宮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