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數字貨幣將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數字貨幣將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一 現狀

目前市場上市值前列的幣種,雖然有個別純屬惡意炒作圈錢的(比如Tron),大部分其實都是在比特幣基礎上進行改進和發展,這節從技術發展歷程上梳理一下脈絡。

首先是老祖宗,也是市值第一名,BTC。解決了什麼問題從而使數字資產成為可能呢?我簡要的說一下,比特幣節點遵照一種叫做Proof of Work的模型(共識機制),分散式系統上的每個節點嘗試計算每一筆交易的正確性(驗算其簽名),計算交易對狀態的改變,把交易打包成區塊,以及驗算其他節點生成的區塊的正確性,這個過程被稱為挖礦。在這個模型下,人們發出的交易不能被抵賴,賬本狀態的改變得到全網認可,不會出現double spending,從此加密貨幣就成為了可能。

那麼比特幣還有什麼問題沒解決?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也就催生除了這三個方向上的不同幣種。

第一種是交易效率,包括每秒交易數和交易到賬速度兩個維度。比特幣系統下,平均每個區塊的產生需要9分鐘,而每個區塊的大小是一兆,這些都限制了一筆交易的到賬速度和單位時間最大交易數。這個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瓶頸,也是最早有其他貨幣(我不喜歡用「山寨幣」這個詞,太不尊重區塊鏈開發者)的領域,目前這個類別下面市值最大的是Lite(萊特幣)和Ripple(瑞波幣)。比特幣社區本身也在這方面嘗試改進,但是牽涉很多既得利益和未來利益的問題,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改,所以就產生了分叉幣,目前最大的是BCH(比特幣現金)。

第二種是交易的私密性,和很多人認為的正好相反,比特幣的交易歷史是完全透明和公開的,鏈數據(「賬本」)人人都看得見,只是有些地址大家不知道對應哪些自然人或機構而已。如果一個公司真的全用比特幣交易,並且大家知道其地址(「賬戶」),那麼審計會是世界上最輕鬆的工作之一,只要跑跑腳本,分析一下數據紀錄就好了。對應著私密性的需求,就產生了私密貨幣,市值高的有Dash(達世幣),Monero(門羅幣),和ZCash。其中ZCash比較新,當然技術也比較好,是真正的匿名發送,而不是通過混淆器。

第三種就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種,交易的複雜性。和比特幣簡單的算算加減法,記記賬不同,這方面的拓展賦予區塊鏈圖靈完備的計算能力,從而使智能合約成為可能。如果說比特幣是數字黃金,那麼這類鏈理論上可以成為你的銀行+證券交易所+公證人+...+...等等。其中目前有統治地位的是Ethereum(以太坊),新興起的有Cardano和Eos。

二 近期展望

首先要細說一下分叉,有了這個概念才能結合才能討論一些近期的現象及短期走向。我們提到了區塊鏈根據共識機制產生不可篡改的紀錄(賬本),以及BTC有分叉幣BCH等。從數據結構的角度看,區塊鏈紀錄是鏈表狀的,每一區塊包含一定數量的交易,以及上一個區塊的哈希值,這樣一塊銜一塊,會得到一個計數不斷增常的鏈條。這個鏈條是由符合協議的節點所組成的分散式系統共同產生的,也就是說,協議如果有所變動,那麼就等於是在要求分散式系統中所有的節點按照新的協議規範進行更新(新的客戶端/軟體)。然而這其中有技術分歧,更有利益衝突,並不能總是取得所有人的認可。如果兩組人在某個時間點分別認可不同的協議,就會出現從某個區塊數開始,分別運行在遵從不同協議的分散式系統上的,有共同過往歷史紀錄的區塊鏈。

在一年以前,分叉在幣圈是個邪惡的詞,比特幣持有人,礦工,核心團隊的共同願景是不要分裂比特幣。這個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出於既得利益的守舊考慮(我後面會具體討論)。然而技術進步是不等人的,今年下半年以來,比特幣出現了各種分叉,其中甚至有先加上一些人為生成的交易記錄組成的區塊(預挖),然後再開放給公眾的品種,被大家稱為IFO(Initial Fork Offering)。這些比特幣的分叉種類裡面,目前只看到在增大區塊上有具體的實現(BCH大區塊),智能合約似乎只停留在願景里。

而已經實現智能合約的以太坊,同樣面臨交易速度的瓶頸。以太坊的技術升級,同樣也要靠分叉解決,但是和比特幣相對混亂的情況不同,以太坊的靈魂人物Vitalik Buterin非常活躍,每次都能說服社區跟隨核心開發團隊計劃中的升級保持一致行動,這種有計劃的分叉我們稱之為硬分叉。當然以太坊歷史上也有計劃外的分裂(DAO事件和現在的ETC),這裡不細說。團隊和社區的一致性讓以太坊可以用更加小的社會成本完成技術的升級,下一個版本(Serenity)的主要功能現在已經部署在了測試鏈上,包括PoW機制向PoS機制(所有權證明)的遷移,以及比較多的交易通量提升。如果PoS在大規模的應用中被證明可行,那礦機的時代就算是快要結束了,我們不再需要巨量的能耗來維持一個不可篡改的紀錄。

整體來說,分叉是區塊鏈技術升級所必須的步驟,相比比特幣現在剛剛結束分裂陣痛的狀況,以太坊這種有序的,計劃中的技術升級似乎對區塊鏈的進步更有意義一些。而且就我的判斷,讓區塊鏈從10TPS提升到50TPS,或者縮短一些交易時間,目前看來不是特別困難,但是讓區塊鏈擁有智能合約的能力則要複雜的多。相比之下,我個人更加關注已經具備智能合約能力的幣種,更加看好他們提速後的未來,而非期待現有的快速幣和匿名幣獲得智能合約的能力。

三 從技術角度理解當前的一些流行觀點

首先我希望拿出來說的是目前貨幣普遍的通縮框架。比特幣是有一個總上限的,這個總上限的提出,本意上是鼓勵先進入者(礦工或持幣人),從而使第一個區塊鏈生態成為可能。然而也正是這種具有一個總上限的設計,衍生出很多需要大家思考的問題。由於這類具有總上限的加密貨幣不能通脹,反而會出於各種原因丟失,也就是總供應減少,所以長期看是具有天然的通縮屬性的,我這裡管這類貨幣的供應模型叫通縮框架。

通縮框架的第一個問題是流動性。傳統金融實踐告訴我們,貨幣需要維持一個健康的通貨膨脹率才能起到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道理也是很簡單的,如果貨幣比社會上大部分資產更保值的話,人們就會選擇持有貨幣,而非將貨幣作為通貨進行交易。所以單從這一點出發,比特幣是註定無法完成一些人心目中作為全世界標準貨幣的功能的。然而這種通縮框架非常符合避險金融資產的要求,比如貴金屬,古玩,藝術品等等。可能很多朋友會有異議:山寨幣創建很容易,類比特幣的山寨幣發行起來不要太簡單,稀缺性體現在哪裡?這個其實和藝術品的道理是一樣的,董其昌能畫個扇面,我也一樣畫,但是我畫出來的扇面並不具備資產價值,這是個市場信心問題。可能很多人又會認為,是因為董其昌畫的有藝術價值,而我的沒有。其實除了固有藝術價值,藝術品價格大部分來源於金融資產避險需求。舉個例子,很多歷史上的知名作品,兩岸故宮存有大量摹本,至今有很多藝術品專家對哪個是真跡爭論不休。既然藝術品堅定專家都無法分辨,那麼這兩個作品的真實藝術價值真的會相差很大嗎?

通縮框架的第二個問題是對後來者的鼓勵不夠。這一點知乎上已經有其他內容提供者反覆提及了,但是還不夠客觀,情緒化的內容要多一些。大部分早期不關注加密貨幣的資本並不願意承認早期進入加密貨幣市場的資本的收益,更加不願為其未來的收益添磚加瓦。這個應該說是非常合理的要求,除非舊秩序能夠為新資本提供高於期待回報的收益,否則只能被拋開單幹。應該說17年一年的山寨幣和分叉幣井噴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於這個訴求。

綜上所述我認為通縮型加密貨幣總市值可以類比既有的各類避險資產總價值,但是絕無可能拓展到類比全世界商品總價值(即替代全部法幣)。在我看來,比特幣基本上是可以類比黃金的,有不如黃金的地方,也有優於黃金的地方,由於黃金的地方甚至還要多一些。但是單個幣種的理性市值應該在哪裡,不在我感興趣的範圍了,我個人不關心避險類資產。

最後還有一個通縮框架的問題不在於通縮機制本身,而在於人。通縮框架很容易造成緊迫感,而這一點往往被老鼠會幣種,或者說龐奇幣種利用,成為進行非法集資的工具之一。我們在現在的幣市上可以看見很多新幣在白皮書里號稱解決某類問題,進行一個有總量的,即符合通縮框架的發行,而機制上卻存留了操縱價格的空間(比如前面提到的TRON,所以不要值乎問我為何TRON是騙局了)。這類幣創造出來就是為了坐莊用的,仔細看其團隊技術側的資源,往往和白皮書里描述的願景,甚至和當前及可預見的區塊鏈技術發展極不匹配,基本上不存在任何把願景落地的誠意。當然如果有人說我就是想跟庄投機,那就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教授談幣 的精彩文章:

ICO融資將是未來的趨勢

TAG:牛教授談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