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歷屆政府緣何要求「廢除中醫」

民國歷屆政府緣何要求「廢除中醫」

近年來,「中醫」之存廢已成常態熱門話題,甚至出現了「美國承認策划了消滅中醫的陰謀」這般匪夷所思的謠言。其實,無須美國「策劃」,從歷史上來看,民國歷屆政府,已無一承認「中醫」。

民國歷屆政府緣何要求「廢除中醫」

北洋政府一直堅持否定中醫

在整個民國時期,無論中醫業界如何抗議,如何運動,中醫始終無法得到官方的正式認可,無法進入高等教育體系。可以說,否定中醫、廢除中醫,乃是民國歷屆政府的共識。

中、西醫之爭,自晚清始,至民國已在政、學兩界基本形成共識。1912年7月,以袁世凱為總統的北洋政府舉行教育會議,制定新的《壬子癸丑學制》,首次明確將中醫排除在正規教育系統之外。11月, 當局又頒布《中華民國教育新法令》,其中醫學、藥學兩大學科各開設有數十門課程,中醫、中藥不在其中。

此種設置,曾一度引發當時中醫業界的恐慌與抗議,並聯名上書教育部,要求增設中醫課程。當局不但無視此種抗議,更於1913年由教育總長汪大燮出面,否決了中醫界申請註冊「北京中醫學會」的要求,汪大燮並公開表示:「吾國醫毫無科學概要根據」、「余決意今後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請立案(指將中醫納入教育系統)一節,難以照準。」

事情最後鬧到國務院,國務院的回複比汪大燮柔緩,雖聲稱未將中醫納入正規教育系統,「非有廢棄中醫之意」,但同樣明確表示,正規教育系統所定課程,須「先其所急,(對中醫)致難兼采」,換句話說,中醫界自己願意怎麼玩都可以,但當局絕不會將中醫納入正規教育系統。基於當局的此種態度,1915年,曾有中醫界人士自行創辦中醫學校,要求當局立案註冊。北洋政府的應對之策,是將此類學校視作衛生機構,劃歸內務部管轄,教育部則仍持拒絕接納之立場。此後數年,中醫界自行創辦了不少中醫學校,但沒有一所中醫學校,得到過教育部的承認。

中醫界曾在1925年發起過一場聲勢頗大的運動,要求將中醫納入正規教育系統,但教育部的回復是:「(中醫)不合教育原理,未便照辦」。

北洋政府時代,雖處亂世,教育總長如走馬燈般不停更換,但當日的教育界人士,堅定反對中醫的立場,卻始終未變。歷屆政府,對教育部的這種立場,也一直是支持的態度。

民國歷屆政府緣何要求「廢除中醫」

國民政府不許中醫進正規教育系統

1927年北伐成功之後,民國進入國民黨執政時期。國民政府在政治立場上雖然是北洋政府的對立面,但在對待中醫的態度上,卻始終如出一轍。此前偏安時,已出台過取締中醫施行細則及禁止中醫進入大學法令。

北伐完成,遷都南京後,中央衛生會議又一度作出「廢除中醫」的決定——事件的起因,是國聯1928年來華考察,發現偌大中國竟然沒有衛生部,提出批評;政府及國人也深受刺激,決定成立「全國衛生委員會」。要成立該機構,首先就需要解決「誰有資格算醫生」這個問題。

1929年,首屆「全國衛生委員會」委員們齊聚南京,開會商討這個問題,委員們一致認為,醫生需要一定的醫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學知識。中醫從業者嚴重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故而不具備醫生資格,國家應該逐步廢除中醫。但考慮到目前國內西醫數目有限,難以承擔全國的醫療衛生職責,故決定不搞一步到位,而以40年時間為限,來逐步廢除中醫。

中央衛生會議「廢除中醫」的決定引發了全國中醫界的大恐慌,隨之掀起大爭論、大抗議。雖然國民政府迫於壓力,不得不公開表示對中醫並無歧視,並解釋稱「廢除中醫」的提案雖獲通過,但暫時不會執行,然而另一方面,不久之後,教育部和衛生部又有通令,禁止中醫參用西藥及西醫器械,並將中醫學校降格為中醫傳習所或中醫學社,不準其使用學校名稱,不得列入學校系統,中醫醫院須改稱醫室。1931年,在馮玉祥等落魄政客的投機性支持下,南京曾一度設立過「中央國醫館」,但始終未獲教育部及衛生部的明確支持,與「中央國術館」(也是馮玉祥投機性支持設立,收攏了一批民間武術界人士,曾上演過一場少林大戰武當的鬧劇)一併迅速衰微。

民國歷屆政府緣何要求「廢除中醫」

1933年,中醫界再度要求國民政府仿照《西醫條例》,制定《中醫條例》,實際上是要求政府表態承認中醫的合法醫療地位。但被行政院長汪精衛等人否決,汪氏認為:頒布《中醫條例》,「不但有關國家人民生命,亦有關國際體面,若授國醫以行政權力,恐非中國之福」。後雖在馮玉祥等失意政客的投機運作下,於1936年終於頒布了《中醫條例》,但其中規定:中醫資格的認定,須從中醫學校畢業獲取證書;而中醫學校,特指在教育部備案或地方教育主管機構立案的學校。鑒於教育部自北洋時代以來,始終堅持將中醫拒之門外,實際上意味著按這一《中醫條例》,絕大部分中醫從業者都不可能獲得中醫就業資格。當局在條例上玩弄這種花招,正可說明其廢除中醫的堅定決心。

此後抗戰爆發,當局雖出於戰爭救護需要,對中醫界多有言辭褒獎,但在實際措施上,仍堅持之前的既定政策,不許中醫設學校、辦醫院、登廣告之外,並成立了「審查國醫資格委員會」,由政府組織考試,未通過者不許行醫,此種審查,一度使絕大部分中醫從業者喪失了從業資格。

1943年,中醫界曾一度取得「短暫的勝利」,終於在國民參政會上將《西醫條例》和《中醫條例》合併成一部《醫師法》,但該法到1946年,又被衛生署否定,新《醫師法》重新規定:中醫一律只能稱「醫士」,不許稱「醫師」,並嚴禁中醫使用西藥。同年,教育部還取締了上海中醫學院、新中國醫學院和上海中國醫學院等三家機構,理由是這三家中醫學校未經教育部批准,系「擅自設立」。中醫界再度赴南京請願,要求政府承認中醫有辦學的權利,但遭到冷遇,無功而返。此後,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敗退大陸,中醫始終未能獲得教育部和衛生部的正式認可。

民國歷屆政府緣何要求「廢除中醫」

民國政客對中醫常持兩面派立場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代,中國已步入「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時代,國民黨政客在對待中醫的問題上,多持兩面派立場,其言論往往不足以說明政府對中醫的真實態度。

孫中山雖多次公開發表尊重中醫的言論,但也曾屢次明言,「予平生有癖,不服中藥」,病重之際,反對中醫的胡適來勸他對中醫「不妨一試」時,孫的回答則是:「適之,你知道我是學西醫的人!」後世中醫多以孫中山臨終前夕曾看過中醫為根據,稱孫支持中醫,但這其實不過是孫被西醫確診為肝癌晚期,已無可救藥之後的一種「病急亂投醫」罷了,並不代表孫對中醫的真實看法。

汪精衛因同意孫中山臨終時「病急亂投醫」去看了中醫,曾招致學者湯爾和的抨擊。為廓清責任,汪氏公開刊文反駁湯爾和,罵他「名為科學家,實則頑固派」。但汪精衛內心裡對中醫其實是持全盤否定態度的。

1929年「廢止中醫風波」中,蔣介石曾對前來請願的全國中醫代表們明確表態支持中醫,但這種表態並不代表蔣對中醫的真實看法,更多的代表了老蔣的現實權謀——據林森講,此次中醫界到南京請願,是「國民政府奠都南京之後,第一件引起全國反對的大案件」,牽動中央地方許多利益,為此,「四川方面有過一個電報到中央,說四川的經濟以國葯出產為大宗,要是一旦廢止中醫藥的話,就會失去四川民心。」

蔣介石既不能單純從學術層面考慮中醫的存廢;中醫請願代表又別具心思打出「提倡中醫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藥以防經濟侵略」的民族主義旗幟,並祭出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招牌,高呼中醫就是「三民主義」,就是「極端之極端的民生主義」等口號,將學術問題扯入政治領域,以民族主義為號召、以孫中山接班人自居的蔣介石,也就只剩下支持中醫這一種選擇了。但有意思的是,老蔣對中醫的支持是有限度的,雖時常發表支持中醫的公開言論,但直到1949年敗退大陸,中醫也沒能如願以償進入國民政府的正規教育系統。事實上,蔣介石晚年在台灣的醫療小組,乃全部由西醫組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元朝:賣房須得親鄰同意
東亞現代人史前遷徙路線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