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孩子談錢,是父母的使命

跟孩子談錢,是父母的使命

培養孩子的金錢觀,越早越好。

本期主播|回聲鳥

特邀小嘉賓|小王子

今天是大年初十啦,孩子們在春節期間一定收了不少壓歲錢吧。

對孩子來說,當然是件很開心的事情。但對父母來說,卻有一絲擔憂。

1

不要迴避對金錢的探討

父母會擔心,孩子的理財觀念不夠強,很容易把錢揮霍掉,但是也覺得「金錢」是個敏感的話題,就常常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故意省略。

也許是因為,父母認為孩子年齡太小,還未成年,不應該和他們談論金錢。作為孩子的家長,難免會對這些話題比較抗拒。

也有些父母認為,總在孩子面前說到「錢」,難免讓孩子染得一身「市儈氣」。

其實,這樣的擔心過慮了,適當地談論」金錢「,並不會造成並這樣的後果。有研究表明,孩子早在4-5歲時,就會漸漸確立個人的金錢觀念。個別孩子甚至在3歲的時候就會對金錢有一定的認知。神奇的是,那時的他們可能早已經知道了金錢可以用來交換和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有,父母主動與孩子們談錢,不是壞事,越早越好。

父母應該作為孩子的「掌舵人」,把握好對孩子金錢教育的大方向,既要當孩子金錢觀念的啟蒙老師,也要成為他們成年之前,最重要的經濟支持者。

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金錢觀,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因此,爸爸媽媽千萬要充滿耐心哦。

2

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離不開「財商」這個詞

財商(Financial Quotient)一詞最早是由美國作家兼企業家羅伯特.T.清崎(Robert T. Kiyosaki )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提出,指的是一個人與金錢(財富)打交道的能力。

它的本意是「金融智商」,英文縮寫為FQ,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創造財富及認識財富倍增規律的能力(即價值觀);二是駕馭財富及應用財富的能力。

財商,簡而言之,就是正確的金錢觀加上駕馭財富的能力。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下屬的財務安全研究中心(專門研究財務安全和幫助人們構建財務能力的機構)的研究表面:6-12歲之間的兒童對經濟問題的理解力會突飛猛進,等孩子約12歲時,他們對金錢的理解就會「基本成熟」。

所以,6-12歲,正是兒童掌握財務基本概念的最佳時間。

財商的教育,要幫助孩子建立一整套面對物質生活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讓孩子從小學會認識財富、理解財富、使用財富和管理財富。

3

父母的態度,

決定孩子的安全感

家長也許會問:對於孩子要花錢的要求,是否都應該滿足呢?

有些父母,陷入了這樣一個誤區:以為只要滿足物質需求,孩子就快樂了,長大後就不匱乏了。殊不知,這樣培養出來的可能是個只知道依賴的巨嬰。

同學小黃,他爸爸是某廠廠長。在小黃小的時候,經常會買各種新玩具和進口零食,這讓小夥伴們羨慕不已。

他爸爸的口頭禪就是「兒子,要什麼,爸爸都給你買」。漸漸,這句話也成為了小黃的口頭禪,每次拿著零食袋,吃得滿嘴「油乎乎」的,還喜歡扯著嗓子趾高氣昂地說「我爸爸說了,想要什麼都給我買」。

不計條件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孩子要什麼都給,只會讓孩子覺得只要伸手,一切都能理所當然地獲得。

後來,小黃爸爸的工廠倒閉了,小黃也隨家人搬到了郊區。聽別的同學說,小黃大學畢業後一直待業在家,自己不找工作,還要他爸爸給他買房子。「爸爸什麼都給我買」已經成了他的生活哲理。

為了孩子快樂,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沒有錯;錯就錯在讓他養成了「索取」的習慣。這樣會滋生孩子懶惰的習慣以及惡俗的金錢觀。一味的拿來主義,不會讓孩子懂得什麼是「付出」。

金錢雖然能夠滿足很多物質需求,但是教孩子合理看待金錢與物質需求的關係,意義遠在金錢之上。

@木希

有一位設計師朋友,講述過關於她的一個小故事。她小的時候,超愛有蕾絲的小白裙,吵著想讓媽媽買。但是,那時候,他們家的經濟條件並不理想,她媽媽下崗,爸爸也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沒有辦法完全滿足她的要求。她媽媽為了不讓她失望,就想了一個辦法,買了各種蕾絲回來,讓她挑滿意的,然後用縫紉機縫在裙子上。

長大後,這位設計師朋友談論起童年時,總是驕傲地說,她有一個能給她做世界上最漂亮衣服的媽媽。

孩子對於「金錢」的安全感,取決於父母的態度。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富足或貧瘠,並不完全是由於物質是否缺乏而導致的,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心理研究表明,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物質要求是否滿足,而是其物質要求背後對快樂的需求是否滿足。

4

適當滿足,

給予孩子真切的體會

有些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喜歡在孩子面前「哭窮」,口頭禪是「家裡沒錢,只能靠你好好讀書,以後賺大錢」。理所當然地給孩子穿親戚穿剩的舊衣服,玩別人玩膩了送出的玩具。孩子從小就被灌輸,錢來之不易。於是,他們內心對錢充滿變相地渴望。

也許,孩子會因為父母經常的「哭窮」而變得節儉,但孩子內心的匱乏感也會伴隨著孩子一生的成長,並且會因匱乏感而帶來諸多的毛病,因為這種「哭窮」的意識背後是來自家庭的壓力。而這些負面情感會佔據孩子大腦的「帶寬」,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腦發展能力,影響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無視孩子的需求,孩子要什麼都不給,只能讓孩子陷入「匱乏」的心態,對自己想要的東西形成恐懼感,長大後也會害怕追求自己的夢想。一個家庭即使非常富裕,但如果過分地跟孩子強調金錢的來之不易,甚至將金錢的維持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上,那麼孩子的內心也是不能富足起來的。

家長應該適當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讓孩子有一個豐盈的心態,同時,引導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懂得唯有付出,才有收穫。

父母有時候會因為沒有給予孩子別人擁有的東西而感到愧疚,這其實大可不必。告訴孩子,金錢的價值、努力工作的意義以及購買東西的成本,孩子們會認真聆聽,然後吸收,最終變成他們理解「金錢」的一部分。

適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讓孩子體會到金錢的來之不易,明確地知道金錢是從何而來的,是如何通過努力得來的。這樣,孩子看到的「金錢」,其實是你的付出,是用汗水和辛勞換來的,而非僅僅是單純的金錢。孩子不僅會珍惜擁有的一切,更會更加尊敬你、愛你!

跟孩子「談錢「,是每一位父母都無法避免的話題。

所以,父母們,請儘早跟孩子「談錢」吧,儘早給予孩子對金錢的正確認知。

你會主動跟孩子聊聊「錢」嗎?

歡迎留言

文|孫奕天

配樂|孫奕天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心理月刊、騰訊理財網、知乎、現代教育報等綜合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同體Community 的精彩文章:

媽媽,我撒謊了,但我不是壞孩子

TAG:共同體Commun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