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征服大理,給蒙哥帶來了什麼?

征服大理,給蒙哥帶來了什麼?

蒙哥與忽必烈,可以共苦卻不能同甘的兄弟(五)——征服大理,給蒙哥帶來了什麼?

為了緩解汗國內部的矛盾,也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是成吉思汗合格的子孫。1252年,蒙哥在令旭烈兀發動西征的同時,也開始了對宋征戰計劃的制定。

自窩闊台汗去世之後,蒙古軍隊並未停止對南宋的小規模戰爭,只是無論在四川、湖廣,還是江淮,都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對宋戰爭一向舉步維艱。

東部淮東戰場河湖縱橫,蒙古騎兵在這個戰場上基本無法展開,而山東李璮長期把持著對宋戰爭的前線,還一直與南宋偷偷的眉來眼去,蒙古汗庭始終無法徹底掌控東線戰場。

西部四川戰場山高峻險,每進一步都得消耗掉大量的炮灰,同樣讓蒙古軍隊無法放肆地作戰。

中部湖廣戰場,其腹地是被視為緩衝區的河南,長期糜爛,根本無法為蒙古軍隊提供大軍作戰的糧草供應。蒙古軍隊要想從中線發動對南宋的戰爭,首先得解決漫長的後勤供應線帶來的問題。

此時,忽必烈為蒙哥獻上的「斡腹之計」。即借道吐蕃,避開南宋的主要防線,攻佔大理,並藉助大理的人力與物力,形成對南宋的迂迴包抄之勢。

由於駐守西夏舊地的闊端對吐蕃的用兵進展相對順利,烏思藏已開始劃入蒙古軍隊的控制範圍。借道吐蕃,遠征大理,成為了可能。這也是「斡腹之計」的關鍵。

1252年七月,忽必烈率遠征軍從漠北禡牙祭旗出發。這支軍隊共有十萬人,由兀良合台蒙古千戶軍,諸王抄合、也只烈所部,以及漢軍組成。

這是一次堪稱在「死亡之路」上行軍的遠征。1253年夏,忽必烈率軍抵達六盤山,開始沿著青藏高原邊際行軍。八月達臨兆,九月抵忒刺(松藩)後分兵三路,兀良合台率西路軍從晏當路(今阿壩)進軍,董文炳隨行,經旦當嶺(今香格里拉境內)後進入大理。

宗王抄合、也只烈率東路軍經茂州,沿川西平原的邊緣南下,在會州被殊死抵抗的大理國軍隊所阻。

忽必烈率中路軍經滿陀城(今四川瀘定),留下輜重,輕裝過大渡河。達陽苴咩城後,與西路軍會合。因道路難行,忽必烈有時甚至得讓部將背負著前行。隨行的劉秉忠曾賦詩:「鞍馬生平四遠遊,又經絕域入蠻陬。荒寒風土人皆愴,險惡關山鳥亦愁。」

自夏到冬,1252年十二月,蒙古遠征軍終於包圍了大理城,大理國被滅。

征服大理,使蒙古國疆域一直延伸到西南區域。並且在南宋的肋部划了個圓弧,將其圈住。忽必烈因此名聲大振,被稱為新一代的開拓者。這是忽必烈親自領軍的第一場戰爭,不僅讓他親身感受戰場上的遊戲規則,也讓他通過戰爭培育了一批忠誠的輔佐之將。

可以說,在這一場戰爭中,忽必烈是個完全的勝利者。

在很多關於描述蒙古戰爭的史書中,都把忽必烈遠征大理當作一場經典的勝利來評價,稱之為空前絕後的迂迴戰術。但是這樣的一場戰爭,對於蒙古或是現在的蒙古汗國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忽必烈帶去十萬遠征軍,近半是蒙古軍隊的精銳。長途艱難跋涉中,就糧極其困難。沿途天塹遍布,多為不毛之地。十萬蒙古軍隊,到大理滅國之後,僅存二萬,戰馬更是損失了四十萬匹。

其帶來的直接後果是,蒙古帝國可用兵力直接減少了十萬。在隨後蒙哥發動的攻宋之戰中,其親率的西路軍,總兵力只有四萬人。缺兵少馬,這是蒙哥攻宋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攻佔大理後,雖然在形勢上對南宋完成了包圍,但這種包圍在實際的戰爭中沒有發揮出太大的作用。一是大理國雖滅,在大理的蒙軍卻陷入與周邊小國無休止的纏鬥之中,前後花了七年才最終平定大理區域。二是僅剩的兩萬蒙古軍隊,雖然數次自南突入宋國的廣西、湖南之地,但兵力太少,根本無法撼動南宋的京湖防線。最後還是在忽必烈派兵接應之下,兀良合台所率的蒙古軍隊才得以北撤。

同時,由於大理與蒙古汗國之間相隔過於遙遠,在兀良合台完全滅掉大理之後,蒙古汗庭依然無法獲得對大理的實際管轄,使留守大理的蒙古軍隊一直處於半獨立的狀態。直到南宋滅亡之後,忽必烈才真正開始對大理實行有效的管轄。

由此可見,忽必烈耗費了蒙古國巨大的兵力財力所發動的遠征,僅僅成就了自己的名聲。而給蒙哥留下的,則是一個巨大的黑坑。

敬請等待下一篇《鉤考中原,忽必烈暫失一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忽必烈 的精彩文章:

包頭文化在線‖ 趙王城與汪古部的興衰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