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國主義」背後的民族自信缺失

「愛國主義」背後的民族自信缺失

摘 要

有三件事,分別是中國赴美展出的兵馬俑一個拇指被盜走,而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工作人員替美國「隱性開脫」;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A組決賽中,中國隊被判犯規,中國主流媒體卻作「美化報道」;以及熱映的《紅海行動》其實也把好萊塢的話語霸權當作了藝術標準。這些事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背後指向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文化精英們在西方世界面前的不自信。

春節假期,赴美展出的中國兵馬俑一個拇指被盜走的新聞受到廣泛關注。其實,這件事情是在去年12月21日發生的。廣泛引起關注的時候距事發已經過了將近兩個月。甚至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發現兵馬俑的大拇指被盜走的時候也已經距事發時間過了18天。

其實,這一事件本身影響固然頗為惡劣,但是更耐人尋味的是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工作人員對於相關質疑的態度。當不少網友們提出不應該「裸展」時,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員是這樣表示的:

【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項目專家指出:「文物出境交流不僅可以弘揚民族文化,也可以與交流國互通有無。」富蘭克林科學博物館展覽面積和展出規模遠遠超出當前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在此次特展開展儀式上,該館館長Larry Dubinski如此評價:「一個強大的帝國誕生,一定有強大的科技力量支撐!」

該怎麼看待文物出境展出交流的風險?「這就如同不能因為懼怕交通事故而拒絕行車上路一樣,但防護措施必須跟上。」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項目專家說,「隨著民眾素養的提高,能展的還是別窩著,能裸展的盡量別櫃展。」

http://travel.cnr.cn/list/20180224/t20180224_524142732.shtml】

乍一聽,這個專家的言論似乎也頭頭是道,好像不僅極為重視民族文化的弘揚,而且還滿是為廣大觀眾著想。但問題在於,在中國國內兵馬俑展出的時候,難道也是「裸展」嗎?如果不是,那麼是不是專家們認為中國人的素質就比美國人低呢?不知道是不是筆者個人的錯覺,總感到這位專家的言論當中滿是對於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崇拜,何況還是出境文物已經受到損害的情況之下,這種態度就更有些令人不舒服了。

其實,出國展出文物固然是有可能弘揚自身的民族文化,但是這也僅僅是一種可能性而已。關鍵還在於展出者的態度,如果要是其在文化交流時把對方的承認當作自身價值之所在,那麼本身就先矮了半截。所謂「文化自信」在這種卑躬屈膝當中已經無從談起,更不要說什麼「弘揚民族文化」了。

遺憾的是,這種情緒在當代中國文化人中還偏偏是不少見的。比如說,春晚那一幅引發廣泛關注的《絲路山水圖》。有關人員介紹時就特彆強調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賞識,表示「今年1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期間到訪故宮博物院,《絲路山水地圖》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7/11/30/466390.html)讓人感覺似乎如果不是美國總統賞識,這件文物就沒有什麼價值似的。

不過,這種跪著求洋人賞識的「民族自信」也並不是近些年來文化人的原創,而是「民國范兒」的復興。我想,大家應該還記得幾十年一直被選入中學課本《拿來主義》當中,魯迅先生是怎樣用極盡諷刺的口吻評價國民黨跪求洋人賞識的做法吧:

【到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別的且不說罷,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後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此後是順便到歐洲傳道。我在這裡不想討論梅博士演藝和象徵主義的關係,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也是在春節假期期間,韓國冬奧會上的一次判罰同樣引起了廣泛關注。即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A組決賽在2月20日上演了戲劇性一幕。第二和第三個衝過終點的中國隊和加拿大隊均被判犯規,成績也被取消。韓國隊員在交接棒時摔倒而把加拿大對手絆倒,但未被判犯的他們最終奪冠。

事件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可討論的,從前年的里約奧運會上美國隊重跑到去年冬奧會前夕俄羅斯競賽風波,一次又一次的告訴了人們這些所謂國際大賽背後長期被主流媒體所掩蓋的真相。比起這一事件本身,更耐人尋味的是中國主流媒體在報導時提出的方案,也就是要進一步適應這些西方國家制定與操縱的比賽規則:

【規則的複雜絕非是讓人敬而遠之的理由。在20日比賽之後,中國短道速滑隊就判罰一致性的問題向國際滑聯提出申訴,不過這一申訴已經被駁回。國際滑聯在答覆中引用有關規則稱,提交申訴的截止時間是在比賽結束後30分鐘,因此中國隊的申訴被駁回。由此可見,如果不能把賽場內外的規則吃透,很容易吃虧。

正如國際奧委會委員、國際滑聯理事楊揚所說,「對於裁判規則的熟悉和了解,也是比賽的一部分」。只有盡量去熟悉和適應規則,才能爭取利益最大化。

http://js.people.com.cn/n2/2018/0222/c360303-31269723.html】

「只有盡量去熟悉和適應規則,才能爭取利益最大化。」聽起來是多麼的美好啊!可是如果不掌握規則的制定權,僅僅作一個比賽規則的適應者,實際上就是把競賽對手放在了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位置之上,永遠也不可能真正捍衛自身的利益,更不要說什麼利益最大化了。

比如說,在新中國成立的那個年代,大多數西方人眼裡乒乓球還是一項只適合白種人,不適合黃種人的運動。可是在後來中國乒乓球崛起,乃至傲視世界之後,所謂「國際社會」究竟修改了多少次規則呢?更加耐人尋味的是,中國方面不僅對於諸如減少參賽選手等眾多明顯針對中國的做法一再逆來順受,甚至還對於這種打壓表現出求之不得的態度,美其名曰「有助於提高乒乓球的國際影響力」。可是,西方人對自己的優勢項目怎麼不通過主動修改規則來自我限制呢?

其實,這種害怕老贏對手的做法本身就是民族不自信的產物,與那種力求得到對方賞識來確認自身價值的做法是一脈相承的。當把對手制定規則的權力是做神聖不可侵犯的天然政治正確時,國際比賽當中的「為國爭光」恐怕也就多多少少有一些貶值了吧!

相比之下,新中國成立初期就不是被動的適應對方的規則,而是主動地去參與到規則制定者的遊戲當中。還是以體育比賽為例,新中國並沒有把國際奧委會放在眼裡而長期進行抵制,最終迫使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時讓台灣方面退出了奧運。乒乓球也是一樣的,原本在西方只是一個小眾的項目,但是新中國在乒乓球取得優勢之後,就通過「乒乓外交」大大提升了這種體育運動的影響力。這種真正的自信,恐怕恰恰是今天很多文化精英所欠缺的。


還是在春節假期期間,一件更令人關注的事情就是電影《紅海行動》的熱映。不少人表示,這部電影是當下民族自信的展現。實事求是的說,《紅海行動》這部電影也的確比前一段上映的《芳華》和《無問西東》那些公開抹黑新中國吹捧民國范兒的作品強很多。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電影當中存在的問題同樣是不容忽視的。不用說和新中國初期《英雄兒女》和《上甘嶺》之類的紅色經典相比,單和去年的《戰狼2》相比,《紅海行動》這部電影也進一步倒退了。好萊塢話語和其中隱含的對西方世界的崇拜加強了不少。

比如說,從基本的設定上來看。《戰狼2》主要表現的是一個退伍的特種兵在沒有得到相關國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的行動。這雖然違背歷史的真實,但是對於片中的個人英雄主義風格還是可以做到邏輯自洽的。而《紅海行動》當中,蛟龍一隊和二隊是現役軍人,執行的行動也是在和相關國家溝通好了之後才進行。可是在整個行動當中,不僅看不出來黨的領導,反而連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協調也幾乎不復存在了。

筆者以前在評價《戰狼2》時說過,史泰龍飾演的蘭博之所以要突出個人是因為其從事的事業是侵略的不義行為,所以好萊塢也不好意思由政府直接出面而讓退伍兵出面——儘管事實上都是美國政府赤膊上陣的。而中國從事的是正義的事業,完全沒有必要學習這種好萊塢式的掩蓋事實的意淫風格,只需要實事求是的表現出中國的力量就足夠震撼人心了。《紅海行動》當中進一步把解放軍個人主義化,恐怕就是把好萊塢的話語霸權當作了藝術標準。

再比如說,從具體的細節上看,《戰狼2》當中的冷鋒好歹還是與一個西方人僱傭兵作戰,與一個西方女性有一些若有若無的曖昧。《紅海行動》當中則變成了解放軍在未經上級許可的情況下,被一個加入了西方國籍的華裔女性說服,不僅積極同阿拉伯世界的「恐怖分子」作戰,還幫助西方國家解決了核材料危機的神奇故事。

筆者不明白,究竟誰是中國安全的最大威脅難道相關人員真的不知道嗎?為什麼總是想著為西方世界打衝鋒呢?好在影片的結尾還有一段海軍在南海地區驅逐未經中國政府允許擅自進入南沙群島有關島嶼鄰近海域外國艦艇的情節,表明相關製作人員也不是完全糊塗。但是和前面那些積極幫助西方世界對付恐怖分子的情節一對比,還是讓人感覺幾分彆扭,似乎是中國方面是在用熱臉去貼西方冷屁股。

毛澤東主席在他的《選集》當中開宗明義:「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可是,現在有些文化精英卻偏偏把這個問題忽視了。儘管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一直把中國列為主要威脅,但是這些人卻總是對它們抱有幻想。因此在近年影視作品當中,從50年代的抗美援朝到近年來美國對於中國的種種打壓,也普遍都被選擇性無視了,把這些內容作為主題的作品更是近乎絕跡。

相比之下,西方國家對於誰是自己的敵人特別是主要敵人看得非常清楚。記得在戈爾巴喬夫時代,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全人類的利益高於一切」,希望美蘇合作共同打擊所謂危害全人類利益的恐怖分子。遺憾的是,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眼裡,蘇聯對自身霸權的威脅可要比恐怖分子大的太多了。於是,合作變成了投降,蘇聯最終上演了一出自我毀滅的鬧劇。西方世界的霸權也的確因此大大鞏固了。


以上三件事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背後指向了一個共同的問題,也就是文化精英們在西方世界面前的不自信。近幾年來,愛國主義的處境的確要比前幾年好一些。在這種氛圍之下,某些文化精英也不得不擺出「愛國主義」的面孔。但實際上,他們眼中所謂的愛國無非是能夠讓中國獲得西方國家的承認,類似阿Q想要獲得趙太爺承認一樣。可惜的是,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自信,而且最終恐怕還會被人家甩耳光在臉上,然後再大罵一句「你也配姓趙」。

【鹿野,察網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察網 的精彩文章:

憶陰暗、醜陋的雅爾塔會議,牢記喪權辱國的常凱申
惡搞《黃河大合唱》與看不見的文化邊疆

TAG: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