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威海深化改革進行時 解好創新驅動發展「方程式」

威海深化改革進行時 解好創新驅動發展「方程式」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改革新突破,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過去一年,全市上下圍繞打造國家區域創新中心主引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穩,新舊動能轉換加速推進,科技改革與創新發展的畫卷壯闊鋪展。

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加速崛起

發展無退路,惟改革創新者勝。

數九時節,天寒地凍,高區卻處處涌動著改革創新的熱潮——雙島灣科技城裡,工信部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項目開始止水帷幕建設、國家暖溫型海洋大氣自然環境試驗站竣工……立足山東半島、以兩化融合為特色的國家區域創新中心的核心區雛形已現。

區域創新中心是培育新經濟、新動能,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創新高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向創新要動力,向改革要活力。我市既厚植於科技創新的沃土,又擁有自由開放的環境。站在新起點上,堅定而自信地提出要打造國家區域創新中心。

2017年10月,國家區域創新中心「線路圖」敲定——按照「政府引導、資源整合、共建共享、輻射帶動」的原則,整合骨幹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各類創新資源,形成「一中心三平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深度融合的創新研發格局,並拓展形成「1+3+N」創新模式,打造立足山東半島、以兩化融合為特色的國家區域創新中心。

「一中心」實體公司是國家區域中心的「心臟」,我市在去年最終形成了《國家威海創新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組建方案》,計劃2018年初完成公司組建並投入運營。承載「一中心」的是位於雙島灣科技城建築面積達36萬平方米的國家(威海)創新中心,這將成為我市乃至整個山東半島的「科技綜合體」,促進產業鏈、資金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五鏈」融合,構築「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一體聯動的創新共同體。

「三大平台」之一的工信部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將直接落戶雙島灣科技城。這一平台將成為除北京以外工信部在我國北方的唯一分支機構,建設成為國家電子信息領域行業發展的頂層規劃制定平台和基礎綜合支撐平台。

牽手工信部,我市將充分利用工信部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的領軍優勢,搭建起創新及加速平台、電子檢測及實驗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信息網路平台及公共服務五大平台。工信部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還實現了「1+N」的發散式發展。目前,工信部電子信息產品試驗檢測中心、電子信息與智能裝備研究院、知識產權中心、直屬七所大學技術創新中心等十餘個項目都已確定入駐。

2.3萬平方米的主體工程已經封頂,創客中心和創業學院開始裝修,孵化7家科技企業,建立4個研究院,行政、財務、建章立制等基礎性工作進展順利,科技成果加速孵化轉換……去年,哈工大創新創業園以構建工業技術研究院(12個產業研究院)+創業孵化基地+創新基金平台+綜合服務基地的模式加速建設。

「我們計劃3至5年內轉化成果50個、吸納人才1000人、畢業上市企業5個,目標是建成威海的矽谷。」哈工大創新創業園負責人表示,哈工大創新創業園預計年內完成整個園區裝修,並正式投入使用。

放眼全國,在眾多產業集群之中,象徵高科技的「矽谷」群峰已現,聚集醫療健康資源的「波士頓」卻仍是「窪地」。三大平台之一的製造業(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聚焦新醫藥與醫療器械產業集群,總投資3億元,佔地20畝。截至目前,4萬平方米的辦公大樓和1.5萬平方米的中試車間主體已建成。去年3月,龍頭企業威高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與山東華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金瑞凱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公司共同發起成立了山東高創醫療器械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骨創傷手術機器人、無掃描OCT心血管內窺設備等11個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項目正在開展。此外,今年5月,首屆中國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大會初步確定在我市舉辦。

在這塊創新與科技一同迸發的熱土之上,正崛起一個彙集智慧中心和創新源泉的國家區域創新中心,這也成為我市科技引領、深化改革的最好詮釋。

「政策工具箱」

釋放發展紅利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政府政策的激勵引導至關重要。

2017年,我市99家企業獲批研究開發財政補助資金5009.32萬元,獲批企業數量及金額均居全省第三。

「200多萬的補助資金堅定了我們增加研發投入的信心和決心。」

「在研發的緊要關頭,政府給我們送來了10多萬的補助資金,真是雪中送炭。」

……

讓企業紛紛點贊的企業研究開發財政補助資金,是用於引導和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後補助資金,主要由省、市、縣三級按照2:1:1的比例承擔。

去年4月,根據省相關規定,《威海市企業研究開發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印發,當年9月份,省科技廳、財政廳、國稅局、地稅局聯合下發通知,我市99家企業被列入獎勵名單,省、市、縣三級分別補助2504.66萬元、1206.19萬元、1298.47萬元。

更讓人欣喜的是,5000餘萬元的補助資金帶動企業研發投入高達7.8億元!

這僅僅是全市深化科技改革、釋放政策紅利的一個縮影。

向創新型城市邁進,必須要形成具有威海特色的「政策工具箱」。

過去一年,我市全面落實《關於深入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研究制定企業研發費用財政補助、科技信用管理、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等方面的配套落實政策,《威海市企業研究開發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威海市新型研發機構管理辦法》相繼出台,形成「1+N」政策體系。

普惠性創新政策體系日益完善,企業的政策「紅包」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去年8月,我市首批認定威海紡織集團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威海光遠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為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隨後,首批備案了威海市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研究院、哈工大(威海)創新創業園有限責任公司等19家科研機構為新型研發機構。

「通過認定和備案的企業和研發機構,都是我們今後重點培育和支持的對象。」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全市科技創新「政策工具箱」釋放的紅利遠不止於此。

對於山東大正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來說,「創新券」是2017年不得不提的關鍵詞。

由於無法獨立完成產品研發升級試驗,大正醫療通過創新券平台找到了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平台。通過使用14次創新券,大正醫療檢測費用總支出35萬元,獲省、市兩級創新券補貼16.5萬元,政府補貼了近一半的檢測費用,有效降低了企業創新成本。

藉助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平台和創新券政策,大正醫療在研發費用及人員、設備費用方面減少了近百萬元的成本,更重要的是,產品在市場中的佔有率增長了10%,處於同行業中的領先水平。

自啟動市級創新券制度以來,我市每年安排市級財政專項資金1000萬元,加大對檢驗檢測服務、技術開發與轉讓等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對成效顯著的科技服務機構、技術轉移轉讓平台進行獎補,2017年促成技術交易30多億元。

加大政策供給力度,猶如按下創新驅動發展的「加速按鈕」。

這樣的一份成績單更有說服力:上一年度,全市239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同比增長99.2%;30家小微企業升級為高新技術企業,落實省「小升高」補助300萬元;2017年市級投入知識產權(專利)專項資金500萬,資助企業專利創造、維護和運用……

改革先行,制度先行。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具有威海特色創新驅動發展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創新活力不斷噴涌。

「北斗七星」

優化創新生態

改革是最大動力,也是最大紅利。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步入「深水區」,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創新資源,釋放科技改革的最大紅利,是市委、市政府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轉型邁入新時代,市委、市政府的答案異常堅定:協同創新,需要「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合力推動。

「北斗七星」,暗含著威海的變革精神,也帶來了協同創新的春天。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2017年威海政產學研金合作大會,「碩果累累」最恰當不過。

會上,市政府與科技部國家科技評估中心簽署「共建威海市軍民融合科技評估平台」協議,與山東大學、青島大學、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省科學院、魯東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部分企業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院所及金融機構簽訂了28個產學研金合作協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吹響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勁號角。圍繞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我市探索出以國家區域創新中心為載體,以企業為主體的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一體聯動的獨具威海特色的創新模式。

去年以來,市科技局深入挖掘9個行業的100多項技術需求,走訪對接30多家高校院所,先後舉辦了全市政產學研金合作大會等大型合作對接活動8次,全市產學研合作戰略聯盟單位增至20家,促成產學研項目102項。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基於此,我市堅持「借智」與「引智」兩條腿走路,邀請21位院士為相關領域創新發展把脈問診,10位院士與我市企業共建了院士工作站,同時引進泰山產業領軍人才14人,目前全市「千人計劃」等高端人才數量達到85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研發機構接踵而至,構成了創新創業的核心要素,為威海的再次躍升插上了新的一翼。

為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2016年以來,我市擴大科技支行試點範圍,創新知識產權、股權質押等擔保融資方式。3家科技支行發展試點企業294家,為183家企業辦理了授信業務,授信總額32.43億元,累計發放貸款47.83億元。

著眼於優化政策環境,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科技孵化器建設和發展,鼓勵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和團隊、個人創新型創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平台。2017年新增國家級科技孵化機構3家,省級24家,全市各類孵化機構超過10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成為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要載體。目前,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1家,較去年增加了73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14家。

政府、產業、大學、科研、金融、科技中介、市場應用,一如「北斗七星」,照亮未來道路。

根植於創新沃土,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活力不斷增強。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市共有3項成果榮獲獎勵。其中,迪沙葯業集團主導完成的「坎地沙坦酯原料與製劑關鍵技術體系構建及產業化」項目,是2013年國家科技獎勵「深改」以來,我市首個由企業作為牽頭單位獲得國家級科技獎的項目。這也成為我市科技創新從「跟跑」到「領跑」的有力詮釋,「北斗七星」悄然解決著威海企業「成長的煩惱」。

科技改革蹄疾步穩,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北斗七星」已成為全市科技創新體系的強力支撐,成為威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

改出新天地,創出新活力。充滿創新活力和變革精神的威海,正向著產學研合作密集區、創新產業發展新高地闊步邁進。(記者 聶宗玉 杜曉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感知山東 的精彩文章:

萊蕪辛庄鎮溫室苗木寒冬走俏
威海又現匿名捐款組合 兩位老人慈善捐款39萬元

TAG:感知山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