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索尼降噪完整姿態,WH-1000XM2降噪耳機評測

索尼降噪完整姿態,WH-1000XM2降噪耳機評測

作為「兩點半」的首席降噪耳機安利官,降噪耳機一直都是我近兩年來出行的標配。

最近隨著民航局一紙文件下達,中國民航正式開放了機上攜帶型電子設備(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簡稱PED)使用。雖說這是一件大好事,讓人們也能夠在飛機上使用飛行模式的智能手機,而且還能連上機上wifi上網,飛行旅途也變得更加有趣。

但不可避免地,機艙也變得更加吵雜,連Jessie J也在自己的社交博客上也宣洩過對機艙乘客用手機外放看視頻的不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了降噪耳機的選購需求。

索尼在 2017 年帶來了第二代降噪家族系列產品:WHWIWF - 1000X。之前就分享過「降噪圈」WI-1000X 的體驗,是我認為的無線降噪產品當中,最適合我的「索選」。而今天要聊的是無線降噪耳機的「終極形態」產品——WH-1000X M2。


即便 WH-1000X M2 的產品型號有所變化,但我們從外觀上就能輕易看出,它是MDR-1000X的升級產品,因為它們實在是太相似了。

WH-1000X M2 繼承了 MDR-1000X 的外觀設計,提供了兩種顏色可選。

標配了一個人造皮革的收納盒,WH-1000X M2 以摺疊的方式放入,中間分隔處也保留了飛機轉換頭的收納位,收納盒的背面還有一個線材收納位。這些基本都與 MDR-1000X 相似,但相比起 WI-1000X 來說,這個收納盒可以說非常感動了。(我特意給WI-1000X買了一個第三方收納盒,有需要的可以留言)

耳梁採用了金屬材質,一體化設計,與耳罩連接處做了靜音處理,可減少滑動時發出的機械噪音。

耳機左側腔體表面是 NFC,右側則支持觸控操作。

雖說 WH-1000X M2 與 MDR-1000X 非常相像,但兩者不同的小細節還是有一些的,首先就是耳機腔體上的雙雜訊感測器,M2的金屬濾網嵌入到外殼裡頭,表面更為平整。

另外就是機身按鈕了,充電的 micro USB 介面和 3.5mm 音頻線介面都沒有變化,只是 WH-1000X M2 僅有電源鍵和降噪兩個按鈕,得益於索尼 Headphones Connect APP 的支持,環境音的強弱以及人聲的關注度,都是在應用程序當中調節,因此按鈕從三個縮減至兩個,短按降噪按鍵是切換模式,長按則是智能檢測優化降噪。

在佩戴方面, WH-1000X M2 沿用了索尼人體工學耳墊,對戴近視眼鏡的我都非常友好,不會壓耳,被動降噪的效果也不錯。唯一問題就在天氣稍熱的情況下,耳罩會悶得難受,尤其是南方的戶外,會很熱。

還好恰逢迎來了廣州短暫的冬天,帶著出門也不成問題,用了一段時間,接下來就繼續說使用體驗吧。

索尼的Digtal NC 數字降噪技術早就應用在音頻產品當中,但僅作為主流產品的旁支產品而存在,型號只是在末尾加上「NC」作為降噪的標記。在當時,索尼的降噪表現相對一般,仍難以與旗艦專業級降噪耳機抗衡。但到了 MDR-1000X 的橫空出世,索尼終於有了旗艦級的降噪產品,其表現也有目共睹。除了降噪以外,其他的特色功能升級也是索尼降噪耳機的優勢所在。

WH-1000X M2 具有三個模式:降噪 / 環境音模式 / 關閉降噪,用戶可以通過側邊的NC按鈕短按切換。

在上文也提到,此次 WH-1000X 更新支持索尼 Headphones Connect App 的使用,在APP中不但可以查看到耳機的狀態(連接方式和電量),還能對包括均衡器、降噪等級、聲音質量模式、DSEE HX等功能的調節,也整合了全新針對飛行場景的「氣壓降噪優化」。

在藍牙連接方面,WH-1000X 支持藍牙4.1連接,支持SBC、AAC、LDAC、aptX、aptX HD編解碼協議,非常全面的同時,若所連接設備支持 apt X HD 甚至是 LDAC 的話,無線音質將會得到更穩定的傳輸和高碼率的還原表現。

耳罩的右側外殼也配備了觸控面板的功能,通過指尖的四向滑動可以調節歌曲播放以及音量大小,也能喚出 Siri 等手機智能語音助手。

以往帶著降噪耳機,在與人作簡單短暫交流時,不得不拿下耳機才行,顯得十分麻煩。WH-1000X 繼承了 MDR-1000X 上廣受好評的「快速提醒」功能:只需捂住右耳罩,就可以讓你快速清楚地聽到周圍環境聲,同時音樂音量自動降低,非常便捷與實用。

在平常在路上買東西詢價、地鐵聽報站等其他與人簡單交流的場景下再也不用脫下耳機了。當然,環境音模式也很適合在通勤時打開,在降低環境噪音的同時,亦能關注人聲語音,不錯過重要信息。我就不想提我經常因為在地鐵上使用降噪模式而過站的事情了,之後我都養成了打開環境音模式坐地鐵這個習慣。

總體來說,WH-1000X M2 在功能性上非常全面,面面俱到的它稱之為降噪耳機中「教科書級別」的存在也不為過。


在硬體上, WH-1000X M2 內置了兩個40mm驅動單元,配備鍍鋁液晶高分子振膜,規格向 MDR-1A 系列耳機看齊。通過了「小金標」Hi-Res認證,配備了全新的全數字放大器「S-Master HX」 以提升音頻解析力表現 ,支持索尼數字聲音增強引擎 DSEE HX 來彌補有損音頻的失真。

WH-1000X M2 的降噪表現與 MDR-1000X 保持在同一水平,在我聽來沒有特別大的差別,距離絕對的安靜還是略遜一籌。

雖然對於降噪耳機的絕大多數受眾來說,音質並不是最重要考量的一環,但 WH-1000X M2 幾乎是在 MDR-1ABT 的基礎上打造的,驅動單元和數字放大器等元器件都遠超同類產品,如果說降噪遜色於Bose QC35 1分,那音質表現方面則能夠大幅反超。在這兩者當中,索尼可以說是憑著自身優勢取得了一個不錯的平衡點。

在啟動降噪後, WH-1000X M2 的聲音會相對較「悶」一些,這是因為DNC數字降噪的作用;如果環境並不是特別吵雜的話,可以考慮關閉降噪功能,此時 WH-1000X M2 則能夠變成 1ABT ,聲音也放開了許多。唯一不足的是我還是能夠聽到微弱的底噪。

但如果要完整發揮出索尼這個40mm的驅動單元的實力,那就要用上音頻線了,有線連接狀態的 WH-1000X 與 MDR-1A 相當。說到這裡,你大概可以了解到,目前 WH-1000X 在同類降噪耳機當中,音質方面幾乎沒有什麼對手了。

那跟MDR-1000X沒有任何提升嗎?雖然降噪強度表現在同一水平,但在音質上還是有較大提升的,通過Galaxy S8 (aptX 連接)的雙音頻功能,同時連接 MDR-1000X 和 WH-1000X M2 來試聽。

對比之後,發現 WH-1000X 的聲音表現要更加細膩和清晰,解析力提升明顯,音樂的細節處理細膩許多,低頻的回彈幹練一些。更直觀地可以認為,WH-1000X 這次在音質上,為降噪所作出的「犧牲」要更少一些。


在降噪產品熱潮的推動下,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降噪產品出現,索尼的降噪產品終於形成了「家族式」趨勢,以獨立產品的形式存在於索尼音頻產品線當中,也把握住了市場需求,推出了三款不同形態的降噪產品,同樣可以看作是索尼對該市場的一次試探。

若要同門再分高下?簡單說一下吧,音質和便攜是WI-1000X的強項,音質感覺優於 WH-1000X M2,而降噪表現、連接穩定性、佩戴舒適度和續航都是 WH-1000X M2 更有優勢一些。

三款產品當中,WH-1000X M2 是最成熟的一款,超脫於MDR-1000X 並得到新功能的加持,體積優勢讓它得到了最好的降噪表現,還有長效的續航表現,佩戴舒適度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證。索尼現有的降噪黑科技都在 WH-1000X M2 上較為完整地展現了出來,「1000X」也會是索尼未來的一個重點發展的產品線。而 WH-1000X M2 也躋身最好的降噪耳機行列當中了,相信將會是越來越多人的首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JasonTech 的精彩文章:

在所剩無幾的大學時光里,我仍然想當個學生

TAG:Jason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