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十問傅淼:星河互聯的2017,中、美、歐投資的策略和差異

十問傅淼:星河互聯的2017,中、美、歐投資的策略和差異

2017年,科技行業可以說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前的互聯網、智能硬體領域都升級到了「人工智慧」的行列,人們在擁抱科技本身技術變化的同時,也在思考技術以外的轉變,在其中,感受科技變化的人也不僅僅局限於學術、技術本身的從業者,甚至可以說,一直以來對技術變化最敏感的人群之一是「資本」。

此前,雷鋒網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見到了星河互聯CEO傅淼,並進行了一次深度的談話。

十問傅淼:星河互聯的2017,中、美、歐投資的策略和差異

星河互聯CEO傅淼

內容談及了過去2017年星河互聯在科技行業投資的工作成果、科技行業投資的細微變化、世界各地投行的文化差異等等。雷鋒網整理了其中一部分談話內容成文,全文如下:

一、2017年星河在投資這方面成績怎麼樣,您覺得滿意嗎?

成績還是挺滿意的,從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結果來說,我們2017年投了50個左右的項目,相比2016年的80多個項目,從數量上稍微少了一點,但整體投資規模上比去年高,實際上投資的規模會稍微大一些。2016年以天使輪、種子輪為主,2017基本上是A輪、天使輪相對比較平穩的,整體上是這麼個結構。2017投的50家,平均半年左右的時間,基本上有一半已經拿到了下一輪融資,所以整體上,包括我們投時候的感覺和投後的發展,情況都還不錯。

第二,從一些過程的指標來看,包括團隊的建設、我們自己體系的建設(能力體系、團隊建設以及老同事能力的提升)、內部的一些輔助決策/投資決策/支持體系的建設以及整個管理體系的建設等各方面都有一個比較大的提升。另外,我們的品牌和業內的認知、和業內其他合作夥伴的合作網路也在不斷地拓展,在國內、在國際上都有很好的拓展。這些拓展使我們項目來源的數量、質量上,比去年有一個明顯的提升,所以在結果上也得到了提升。

二、2017年人工智慧大熱,是一個十足的風口,2017年星河互聯的投資在領域上的選擇,跟2016年有沒有明顯的變化?

變化還是有一些的,基本有兩大方向。

第一個是硬核科技類的,一個技術還處於發展早中期的時候,我們會考察。

第二個是相對已經成熟的技術,它和具體應用場景(行業)結合的情況。

在2016年後一種比較多,相對成熟的,尤其以互聯網、泛互聯網領域的技術,也就是所謂的互聯網+跟傳統行業結合的項目比較多。而2017年處於發展早期的硬核科技類的項目相對比較多了,說是在技術發展早期,並不是指這個項目本身處於發展早期,而是指技術本身,這時候我們更傾向於投它的技術本身的項目。

所以,從2016年-2017年,硬核科技類的項目,2017年明顯比2016年多一些,這也包括人工智慧之類的一些項目,這個類目裡面我們投的應用型(或者說更偏重落地)的比較多。因為真正做基礎演算法、或晶元這一類的企業,現在市場上相對比較好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大公司,都是3-5年以前都已經開始了的,並且拿到了早期投資。所以現在在人工智慧領域,我們看的更多的還是人工智慧跟具體應用場景結合的,也有一些跟具體應用場景結合催生出的一些硬體、或技術本身的一些落地、商業化、產品化的需求。

三、2017這一年,相比較2016年星河互聯在選擇公司投或不投的標準上有什麼變化嗎?這一年中投一個項目的時候,是更偏重看這個項目本身,還是更偏向看創辦這個項目的人?

肯定有,就像剛才說的,我們2017年的項目源數量和質量都比去年高,但投的項目數反倒比去年還少。實際上就是因為在選擇項目的時候,整體標準比2016年高很多。

在看項目的時候,人一定很重要,但在不同階段的項目上比重稍微不太一樣,或者說看人的方法是不太一樣的。

在早期的時候,如果只有想法或者產品只有個原型,這時候人的比重肯定是更大的,並且看人更多是基於他的歷史成績,包括你跟這個人交流過程中對他的了解,以及周圍人對他的看法,這都會形成相對主觀的一些印象。

到相對偏後期的企業,比如A輪之後的項目,因為它已經有一些數據了,在市場上它的競爭情況也相對比較清楚(比如市場上有多少家在做,巨頭有沒有做),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團隊在它所從事的領域,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那很重要的就是看它取得成績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再看原因是不是可持續,這些原因是不是跟這個團隊本身的能力是有關係的,還是跟其他的外部因素有關係。要把這些原因找出來再做決定。

四、在領域細分(比如智能駕駛、AI+醫療,安防之類)上,星河互聯有什麼偏重或偏好的地方么?未來3-5年,哪個領域能處於最風口的位置?

談不上有具體的偏好,因為我們在每個領域組織結構形式都分的比較細,比如互聯網項目,有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互聯網+農業,甚至工業互聯網等等,另外我們有相對比較完整、固定的團隊,這個團隊去年也好、今年也好,都會在這個領域裡持續去看。

在互聯網+領域,我們看的項目更多是互聯網跟醫療怎麼結合。人工智慧方面,就變成了人工智慧跟醫療怎麼結合。醫療本身也是一個很大的領域,人工智慧跟它結合產生出有一些是偏數據分析方面的,有一些可能是人機交互帶來的硬體上的東西。所以,我們每一個領域的團隊都在不停地看項目,只要足夠好的項目,我們能夠碰得到、抓得住,我們就會去投,並不是說在某一個階段單獨去看哪個方向。因為我們整個布局上,團隊的分工已經把這兩大類方向全面覆蓋了。

不管是跟互聯網結合,還是跟人工智慧結合,只要對這個領域本身有用,我們就會看。基本上還是剛才說的兩大類,一類是技術相對比較成熟的,然後跟具體的行業結合;另一類,比如我們有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的團隊,這些硬核科技類方面多一些,在這個大分類里,每年也會不斷地有新的東西出現,尤其是人工智慧變得比較熱以後,在原來的硬核科技項目上都會有所體現。

至於哪個領域能在未來三五年處於最風口的位置,我很難去做判斷。關於你提到的區塊鏈,今天的區塊鏈行情,像極了美國2000年前後的.com熱潮。雖然那一波.com泡沫很快破滅了,但是目前美國互聯網行業的頭部企業,大多數是在泡沫形成的過程中成立的。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假如區塊鏈真的成為下一個互聯網,那麼將來的區塊鏈巨頭,已經存在於這一波泡沫中了。

(你們自己內部有關於這個的討論嗎?)

這個討論本身意義不是很大,我們認為人工智慧跟這些行業結合都會有比較好的機會出現,我們內部比較看中的,一個有特點的叫「人工智慧和商業決策領域」結合。這個是我們整個星河集團的布局,包括我們跟上市公司天馬股份的的核心布局。圍繞這個核心布局,我們星河互聯做了一個投資和孵化的平台,在這個領域會有一個特別的重點。

這並不是某一個細分團隊在做的,像我們大數據團隊、雲計算團隊、工業互聯網團隊,包括電商團隊,再加上我們人工智慧團隊,都一起在看這個方向,我個人和我們團隊在這方面的積累也比較多,我們整個集團公司所掌握的產業資源也比較多,這個我們會特別關注。

(現在比較火的這些人工智慧里,你們看投資的時候,覆蓋最少的是哪一塊?)

我們之前看過一些人工智慧通用晶元領域的企業,後來,覺得我們當時團隊在這方面的積累不夠。看了一段時間,包括後來出現的一些很好的公司,當時覺得對這個方向掌握不足,無論在產業方面的資源、還是自己團隊專業度上,積累都不太夠。所以,在那個方向上,歷史上看實際上看的比較少。

(接下來對這個有什麼打算嗎?)

我還是覺得,國內的企業做通用類型的晶元難度還是蠻大的,這肯定會是巨頭們主要的戰場。在一些具體的領域,比如基於FPGA的應用領域會有一些機會,我們現在開始在這方面有些動作。

五、雷鋒網之前看了幾篇2017年高創會上的報道,高創會給您頒了個獎:「年度最佳投資人」,當時有幾篇媒體報道都說這是一個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的標誌,雷鋒網覺得這個是對您在國內投資的一種肯定,這個對於投資人的意義您覺得是什麼?

這個話不是我自己說的,我也很難去評論。我覺得很難提到那麼高的高度上去說,我個人不會說對整個中國或中美之間有什麼影響,但我覺得Copy To China這個階段基本上已經過去了,大家比較容易理解,Copy from China,我覺得這個不能那麼輕易說,Copy from China我覺得有兩種,從中國創業輸出有兩種輸出方式。

第一種:輸出模式。

第二種:輸出能力。

輸出模式,比如說現在很多做互聯網金融的去東南亞,這就是典型的一種輸出模式,也就是說,在中國一些已經形成的、打磨成熟的模式,加上這些團隊在中國無比殘酷的競爭中殺出來的,代表著優秀的執行力和模式,到整個社會發展水平比中國低一層的市場里去,我覺得這個是說得通的。

但如果往歐美這些發達國家輸出,輸出模式我覺得還不是很OK了。我們現在還是在做一個追趕者的角色。

在這方面我覺得是可以輸出能力,中國這個市場整個演化速度和節奏,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都要快,比美國也要快。經常來往中美兩地的投資人、創業者都會感覺到在國內的節奏,一到國內就跟上了發條一樣。到美國,矽谷也算是美國節奏相對比較快的地方,也是比國內要慢一點點。

一些創業項目要把中國的市場演化的節奏和能力利用起來,這就是中國市場能夠向外輸出的創業上的一些能力。比如說矽谷,尤其是有中國背景的一些創業者,或管理中美文化差異更有信心的一些創業者,能夠把中國的優勢利用起來,從一開始就把它作為自己整個創業的一部分,這樣可能會收到一些很令人驚喜的效果。

我覺得這是在整個創業生態里,中國可以對外輸出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往更不發達的地方去輸出模式,或往更發達的市場去輸出能力。

六、據雷鋒網所知,星河現在也是在全球布局、如英國、以色列、矽谷都設立了分部?以你們在這些地方的調研、看法等,您覺得從人工智慧發展的大市場情況來看,這三個地方和中國相比的整體情況如何?

這三個地方各有各的特點。

先說美國。

美國是技術、市場都具有優勢,從技術來說,全世界最頂尖的人才都在美國,大學、機構、產學研結合的機制都很好,技術領先程度是最好的,持續的領先能力也很強。

美國有一個單一化非常好的統一市場,甚至說這個體量比中國還要大,這個是它最優勢的地方。所以,美國天然具有技術和市場兩方面的優勢。

再說歐洲(以色列除外)。

歐洲的問題是市場比較碎片化,雖然有所謂的歐盟,但不同文化差異、不同的社會背景,南歐、北歐、東歐、西歐差距蠻大的,尤其英國脫歐以後,對歐洲單一化的市場影響也很大。尤其互聯網更需要統一化市場。

所以,一個統一化的市場,對於一個有互聯網性質的產品發展至關重要,歐洲在這方面吃了很大虧。

在技術上,歐洲整體上能力不錯,但跟美國相比還是稍微弱一點,整體上還算是處於退一個層級。歐洲AlphaGo的DeepMind團隊實際上是從英國出來的,是英國倫敦城市大學出來的團隊,正是AlphaGo引燃了這一波的人工智慧,在歐洲類似於在一些具體的細分領域上有一些技術,包括長期積累的公益化的一些產品,都非常有它的領先性。

總得來說,歐洲在技術上可以,但是市場上是弱勢,不過他們有兩個方向去找市場:

一、找美國的市場,

二、找中國的市場。

找美國的市場,它面臨著美國同行的競爭,美國同行技術上比它先進,實際上高半於它,所以實際上也很難。

找中國的市場,它技術上實際上比中國的團隊起碼高一節,所以它有技術上的優勢,但問題是中國的市場又有很多文化、法律體系、語言上等帶來很多障礙。

所以,這兩個方向對它來講都不是那麼容易的選擇,但我們現在立足在做的是讓我們喜歡的一些好的東西進入中國,我們星河互聯能夠在其中扮演一個角色讓它變得更容易。

接著說以色列。

技術上很強,我認為是介於美國和歐洲之間的,基本上它的市場可以說沒有,所以它必然就要往外看,往外看有三個選擇。

選擇一:美國。

選擇二:歐洲。

選擇三:中國。

傳統上,它肯定覺得美國最好,有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但問題是它去美國的時候同樣面臨美國同行的競爭,比它還要高半格。

去歐洲,問題是歐洲的市場比較碎片化。

來中國,面臨著與歐洲的對手來中國相同的問題,以色列來中國好一點的地方是在政治上包袱比較少,通常會看到英國、德國、法國等在中國人權、貿易自由、政治上很多議題,甚至跟中國搞來搞去、打嘴仗,你很少看到以色列在這方面跟中國打嘴仗,它政治上沒有包袱,文化上、法律上還具有同樣的問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以色列也要設一個分部,實際上跟歐洲的策略基本上是類似的。

美國人看中國市場就是另外一個思路了,通常它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的時候,它才會想起中國市場,它不是一開始就把中國市場考慮在內。但在美國有中國背景的創業者有相對比較獨特的優勢,就是說它一開始就在我前面,中國有快速演化的市場,這個市場本身對初創企業來講,比如同樣兩個企業在矽谷,一個圍繞美國市場在做,一個是圍繞中國市場在做,說不定圍繞中國市場在做的比美國成熟的要快,在中國成熟以後,回頭再來打美國的市場,比一直在美國做的會有更多的優勢。

七、如果在海外投項目,特別在矽谷這種地方看一個初創項目,在國內的資本需要考慮的地方是什麼?

單獨看項目本身的邏輯是差不多,但整個生態上還是不太一樣的。

第一方面:在矽谷看項目,比如國內FA的作用比較大,尤其現在很多天使輪都有FA,A輪基本上也都有FA,而在矽谷基本上就沒有FA這個角色。

第二方面,國內投資人通常喜歡自己看好的項目自己吃下來,輕易不願意讓給別人,除非不得已的情況下讓出去。

而在矽谷這邊,合投的很多,很多基金雖然規模很小但投的項目很多,每個項目里可能都只佔很小的一點,但都要擠進去、參與進去,目的比較明確。在國內這樣的基金是不可能有生存機會的,你必須要有能力看到項目,還有能力抓住項目,你才能生存下去,矽谷這邊很多是完全靠合同機制。

這兩種決定著投資機構到矽谷來的策略跟在國內是不太一樣的,為什麼說FA比較少?這邊的圈子無論是從地理的範圍,還是從人數的角度來講,實際上更關係化了,基本上好的項目、或好的創業者都在幾家大的公司里,這些大公司網羅人才的能力是超級強的,頂尖的人才基本上剛畢業以後,都會被這些大公司給吸納走,在這些公司里都會有一定從業的經歷,然後再出來創業的時候,基本上就比較容易了。

所以,矽谷特別容易出一些派別,當然國內也有阿里系、百度系、騰訊系,但你會發現雖然BAT一統天下,但這三個系出來的創業者還沒有到能夠一統天下的地步。

這就造成了在國內的創業者背景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有,很多情況下是無跡可尋的,這種在模式類創業的時候,更是英雄不問出處,什麼樣的人都有可能逆襲成功。所以,你就會發現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企業。

一些在國內的大機構,比如我們一年看1萬個項目,收到的BP更多,都是去相當認真看過的,在矽谷我想不會有機構會看這麼多的項目,整個項目創業者的群體相對比較集中,整個脈絡相對更有跡可循,投資群體也相對比較集中。而在國內,光基金在協會註冊的私募股權投資就超過了1萬家。所以,對創業者來講也是一個大海撈針的過程。像做互聯網創業者總說的一樣,B2B的創業雙方要足夠的碎片化,中間媒介平台才有價值。

國內是創業者、投資方都很碎片化,所以中介就有相當大的作用。而矽谷創業者相對精英化,再者被幾大孵化器像YC、Plug & Play覆蓋的機會比較大。相對草根一點的創業者通常會去「鍍金」,導致項目來源的渠道比較集中,這已經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們看項目的能力就相對比較弱,來源跟中介合作的比較少,我們可以自己去找這些項目,但找到好的項目並不意味著你能投的進去,在矽谷,早期的項目合投想進去競爭也是比較激烈的。

總得來說,在矽谷更多的是你看到好的項目能不能進得去,而國內的創業項目更多,並且是各花入各眼,大家各有各的機會。在矽谷尤其像中國來的投資人,本身也缺少品牌,資源在矽谷又不是那麼相關,除非是對中國市場特別感興趣的,又有中國的背景的人,否則中國資本在矽谷投資從政治上、文化上都是處於劣勢的。

在這種情況下,你想擠進去你覺得好的項目挑戰是最大的挑戰,而不是說看不懂、看不到,看到、看懂都沒有問題,但最關鍵的是能不能進得去。

八、之前星河也跟PNP合作,做了一個「獨角獸加速計劃」,這個能詳細介紹一下嗎,是怎麼樣的一個合作方式?

之前因為PNP,大家都在說孵化器,但它的孵化器裡面很重要的一個模式是,它同時服務初創企業和服務大型的企業,初創企業入住它要收一些房租,同時大型企業要向它交會員費。

對大企業來講,這個模式能幫助大型企業尋找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的小公司,大的企業或者去投資、或者變成它的客戶、或者成為併購、或者有持續戰略合作的標的,這是大企業需要的東西。

對初創企業來講,大企業能成為他們的客戶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PNP可以接觸到大企業作為潛在的客戶,這是PNP在中間扮演的一個重要角色。

談到星河在這裡面的作用:我們團隊分的很細,就是要求每一個團隊在每一個行業里扎的足夠深,我們要求要讓這個行業的牛人、牛的團隊比逐漸達成聯繫。這樣的話,會幫助PNP在某些我們所擅長的領域,尋找多行業里最好的初創企業。

他們在美國不需要那麼多的團隊去找(因為有基礎),在中國必須需要團隊紮下去去找,主要因為中國的企業太多了。比如我們是200多人的團隊,PNP不可能在中國養那麼多人。所以,在某些特定領域它需要像星河這樣的合作夥伴。

九、剛才我們也談到中國向其它國家輸出的問題,雷鋒網在之的報道里看到您說:「一個項目如果在美國實驗成功了,比較匹配了,就可以把它引進到中國」。那麼反之如果一個中國的項目成功了,是不是也可以引到美國去?這個標準是什麼?

我們現在在看硬核科技類項目的時候,我們選擇的一個標準就是,要求你在全球範圍內必須是領先水平,不一定是單獨領先,但起碼要處於第一陣營的。也就是說,起碼從技術這一端上不能落後。

以前我們老是說某技術、某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意思就是在國內很牛了,在全世界基本上接近領先水平,這就不錯了。很多國內的技術通常是做進口替代的,國外人能做出來,之前的中國人做不出來,所以在中國賣很貴。

還有一些技術,指標可能比國外進口的還差一點,但也夠用了,而且成本低,所以我在中國可以做,中國以前科技類的企業主要以這類為主,現在我們基本上這一類就不看了,因為中國成本優勢已經很難維持了,現在主要看的是技術上一定要具備足夠的競爭力。

所以,我們現在在看的一些企業,甚至在投的,比如像小派科技VR,它是全球第一個發布第一款4KVR的,也是全球第一家發布8KVR產品的公司。這就說明它在全球範圍內技術上已經處於領先水平了,這類企業眾籌,絕大多數的買家都是國外的,國內買家很少。

在這種情況下,類似這樣的產品和技術已經具備了向美國、甚至發達市場輸出的能力,但這個現在還沒有形成一個主流,真正領先的相對還比較少,但在某些點上已經可以看出有一些了,已經不稀奇了。

以前你要是一個中國團隊號稱我們的技術全世界領先,通常覺得這類項目肯定是吹牛,就不看了,現在會認真的研究一下,看看是不是這樣的。

十、星河在2018年整體的規劃是什麼,包括在矽谷的、歐洲的、中國的等整體計劃?

我們星河互聯跟其它的機構還不太一樣,我們一方面是投資機構,但我們更願意把我們定位創業服務機構,除了投資以外,我們還要為企業提供其它的服務,這些服務也不單單是為初創企業提供,很多情況下要為整個生態里其它環節提供。

比如我們現在跟很多地區政府的合作,幫助他們設立產業基金、引導項目到當地去落地,這種項目來源有一些是我們投資和互換的,有一些是我們從海外引進的、但又不能機械的引進來就可以直接落地的,需要給他尋找當地的合作夥伴,這些合作夥伴有可能是當地比較成熟的、相對傳統的企業需要新的技術跟他對接,他可能在渠道、用戶上有一定的需求,需要一個新的技術嫁接起來讓他有新的業務增長點。

也就是說,要把這一件事辦成,我需要連接歐洲當地的政府、連接國內其它的企業,需要把幾方連在一起最後形成一件事情,同時我們還可以在這裡面去做投資、或去參與。

要把這件事情做成,比純做投資需要更完整的體系。當然這個體系一旦形成以後,對我們服務或吸引創業企業也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現在很多創業者,除了看是不是能給錢,還有到底能給我帶來什麼,有些是需要平台,有些需要形成品牌背書。

我們也希望若干年之後成為很牛的品牌,但我們現在還需要更多的資源、更多更實在的服務,就是我們要把這個體系搭建的更完整。這樣的話,我們能夠更好的服務創業者,也能夠抓到、吸引到更好的投資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壽命長還比鋰電池便宜,MIT 教授要推一款「永生牌」液態金屬電池
被科技圈膜拜的Amazon Go,零售界卻不太Care,後者在聚焦什麼?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