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接納就是「無條件」接受孩子的一切?∣重談接納

接納就是「無條件」接受孩子的一切?∣重談接納

從我五年前剛開始接觸育兒,「接納孩子接納自己」的理念就已經大為流行。由於年輕的新手父母最常出現的心情就是擔心和焦慮,再加上傳統育兒理念顯然在消除他們的這些負面情緒上並沒有起到太大的幫助,「我家的孩子總吃手怎麼辦?」、「孩子怕生見到生人就躲起來,怎麼糾正?」類似的問題比比皆是。父母們迫切需要有育兒經驗的指路人為他們指點迷津。

於是出現了「接納孩子」的聲音,旨在告訴家長們,孩子很多看上去「有問題」的行為都是正常的,家長不但不應該阻止,反而應該提供機會讓孩子當下的需求充分發展,以便其順利度過眼下的階段;或者接受孩子的天性,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孩子,無時無刻不想著怎麼「糾正」孩子。

這些理念對當時的我來說很有幫助,起碼消除了當下的很多焦慮來源,特別是外婆念叨「這麼大了怎麼還不走路/戒尿布/說話…」的時候我大多數情況下都能保持心平氣和,山高皇帝遠,我在異國他鄉獨自養娃樂得自在。

不過慢慢等到女兒大一些了,特別是超過一歲快到兩歲,開始出現「Terrible Two」的跡象的時候,疑慮就開始出現了。這麼時不時就作天作地的小屁孩兒要讓我全盤接納,那我不得立馬崩潰了么?

於是開始更多的閱讀和實踐,慢慢地開始對「接納」這個詞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

接納孩子的概念從何而來?我們為什麼要談接納孩子?

在養育方面,接納的概念與「無條件養育」緊密相關。該書的作者卡爾·羅傑斯說過以下一段話:

我們需要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愛)來接受我們人格中的所有方面……一直愛孩子,接受孩子,在這種條件下,孩子就會覺得不需要去隱藏那部分可能會引起愛的撤銷的自我,他們就可以自由地體驗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錯誤和弱點都納入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自由地體驗全部生活。

所以只有無條件的愛孩子,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孩子才有可能按照他們與生俱來的「精神胚胎」(蒙台梭利用語)發展出完整的自我。

這一概念可以說是顛覆式的養育觀念,因為我們習慣於使用獎勵和懲罰來管教孩子,用權威來控制孩子,用愛的收回甚至是拋棄的威脅來糾正孩子的行為。因為除了這些方法,我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讓這些小傢伙們乖乖就範。

另外由於缺乏對於兒童發展階段和每個兒童生而不同的知識的了解,導致父母們總是以自己的價值觀不斷地希望改造孩子,絲毫沒有試圖重新思考一下,自己對於孩子的期待到底從何而來,是不是合理(我被我媽改造了三十年,也反抗了三十年~)。

與上述不接納孩子的情況並存的,還有父母們對自我的不接納。我對自己的接納度還算比較高,沒事不跟自己計較^^我是從老公的育兒反應看出來,還是有很多的父母對於育兒這件事十分緊張,總是希望能做到自己想像中的那樣好,如果做不到就會感到內疚、自責、後悔、焦慮等等各種負面情緒。

所以「接納孩子接納自己」,其實主要是針對這些情況,來幫助父母從頭腦中的劇情中走出來,真正的看到孩子,也看到自己

接納孩子的誤區在哪裡?

在我們這一代的父母開始學習「接納」這個全新概念的同時,每個人對於「接納」也都有他/她不同的理解。而很多時候,接納的範圍被擴大得過於寬泛,導致不該被接納的情況也被認為需要被接納。

例如對於孩子的管教,在我的前幾篇文章中都提到,這可以說是父母最為重要的養育責任之一。為孩子建立界限實際上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和決心的一件事,誰喜歡沒事讓自己孩子不高興發脾氣呢?

但如果養育者錯誤理解了「接納」的概念,或者是自身性格里原本就傾向於「放養型」的養育方式,很可能會不知不覺滑進溺愛孩子的陷阱之中。造成沒有從小培養界限觀念的孩子們開始出現各種行為問題,成為不受歡迎的社交對象,而這完全是由於家長的責任缺失造成。

在這裡舉一個比較特別的例子,是我有史以來經歷的最為困難的管教對象,沒有之一。

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經描寫過自己的幼兒園裡的一個天生具有阿茲伯格綜合征特徵的男孩子。他具有嚴重的攻擊性行為,學校為了讓老師們不至於因為對他的情況不了解而對他產生消極情緒,特地對所有老師進行了一次有關阿茲伯格綜合症的培訓,旨在希望老師們能理解並且接納這個孩子的特殊之處。

結果我的助理老師開始明顯對這個男孩子放鬆了管教,每次他出現攻擊行為只是將他與其他小朋友隔離,而沒有進一步的後果法來讓他放棄明顯有意為之的暴力。漸漸地他的行為問題非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

我與她談話,希望改進對他的行為干預計劃,助理老師非常驚訝的反問我,「但是Ms.Xiaowei,培訓的時候老師都說了,他的大腦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啊,他學不會的。」

所以她在接納了他的特殊之處的同時,也接納了他明顯的不當行為問題。我那時候對阿茲伯格也了解不多,無法與她爭執,但我就堅信一點,沒有任何傷害他人的行為可以被看作是天性,或者是發展階段(除了兩歲的學步兒)。大腦天生構造再不同的孩子,攻擊性行為也不應該是其特徵之一。這個行為是習得的,就一定有改變它的辦法。

後來在翻閱了一些有關阿茲伯格綜合症兒童的管教的相關資料之後,證實了我的想法。他們是可以被管教也是一定需要被管教的,只是管教的方式需要更詳細的步驟引導,以及更多的對他們天生容易爆發的情緒的接納(可惜這個孩子最後還是由於嚴重影響班上其他孩子的安全感而不得不中止了學校生活,直到現在我還會不時想到他)。

即使是在美國,對於接納孩子、給孩子愛與自由、呵護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已經被大部分父母們實踐了半個多世紀的現狀,也不容樂觀。

西方的孩子在成人之後開始出現「光要權利,卻不願意承擔責任」的社會現象,出現不滿就遊行抗議,讓一些有洞察力的觀察家和教育家深感父母的接納式養育是否走入了歧途,對於孩子接納和保護過度,光注意「積極養育」而忽略「有效管教」,導致他們不願意麵對真實的生活的壓力,只是習慣性一味的索取。

孩子們的名聲也由於缺乏有效管教而變得越來越壞,很多年輕的父母在考慮是否養育孩子的時候,會認為自己是在維持自我和失去自我之間做選擇,認為選擇了養育孩子自己原有的生活就會被破壞。對此心理學家Jordan Peterson說得非常乾脆,「那就不要讓他們破壞你的生活唄!」

不要讓你的孩子使你變得不喜歡他們。Do let you kids make you dislike them. ——Jordan Peterson

一句話,孩子是天性和父母養育綜合的結果。父母如果一味地在接納孩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那麼孩子的天性雖然可能會比傳統養育方式保存得多一些(也難說,因為如果孩子出現固定的行為模式問題,會導致父母和周圍環境對他/她產生不好的反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發展。),但也會付出不小的代價。

?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接納孩子?

對接納思考得越多,越覺得很多人將「接納」等同於「接受」,而其實「接納」在我看來更確切的意思應該是「理解」。理解是一個狀態,而不是一個動作,所以接納可以是一種意識狀態,卻未必要有允許或者不允許的作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接納的心態,進行必要的行為。就像我們理解父母是一碼事,但並不是象很多人認為的,理解父母=接受父母的行為,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

所以也許接納孩子並不是等同於「全盤接受」以體現父母「無條件的愛」。

這些原本只是我的一個直覺,而直到學習了越來越多的與兒童心理和兒童發展有關的知識,以及與不同樣本的孩子們朝夕相處之後,才從對他們的共性的觀察中得出了以下的一些思考的結論:

1.接納孩子意味著接納他們天生的氣質和性格

每個孩子都具有他們天生的氣質,這個我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幼兒氣質是蝦米東東?》中詳細描述過。除了將大部分孩子們歸類為三種不同氣質類型之外,研究者還用九種不同的特質描述他們的氣質在不同指標上的體現,九種特質各有自己的光譜範圍。所以沒有兩個孩子的氣質是完全一樣的,這些天生的不同在他們出生後就已經有明顯體現了。

孩子到了三四歲,他們的性格特徵就會基於這些氣質基礎發展出越來越明顯的外在表現。例如有些孩子天生喜靜,他們傾向於在安靜的活動中(多為畫畫)體現出他們天生的稟賦。

有些孩子天生對於秩序非常執著,這些孩子在遵守規則方面毫無障礙,並且也希望別人也同樣遵守的意願(四五歲孩子社交衝突的一大根源^^b)。

還有些孩子在受到外界刺激時反應非常強烈,從來不壓在心裡一定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他/她的感受(多為大哭大叫),慢慢的他們會發展出十分直爽乾脆的性格,敢愛敢恨,發泄完了就雨過天晴。

這些孩子們與生俱來的特質需要家長去理解並且接納,然後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平衡自身的性格。任何一種性格特質都沒有好壞之分,而過分強調與成人價值觀相符的特質都會造成性格中某一傾向發展過度。

例如上述例子中遵守規則是成人偏好的特質,但如果過分鼓勵則會導致孩子社交衝突頻頻,這樣的孩子會希望人人都遵守他/她的規則,卻意識不到沒有人願意被強行糾正。

2.接納孩子意味著接納他們不同時期的發展階段性行為

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會體現出一些特定的行為。這些行為有時可能會體現為不當行為,例如兩歲孩子搶東西打人,四歲孩子當他們感覺受傷時會說「我恨你!」「你不是我的朋友!」之類傷人的話回擊。

或者有時可能僅僅是一些看上去有些特別卻不影響他人的的行為,例如孩子在兩歲左右產生物權意識之後突然就變得不願意分享,四歲孩子希望將朋友據為己有,如同「玩具」般同等對待。

如果是超越邊界的行為,成人同樣需要進行管教;如果只是自身的行為,成人可以視自己的需求提出矛盾衝突點。例如小孩子玩食物正常,但如果到處亂扔媽媽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打掃,當然也就可以與孩子協商更合適的解決方案。

一句話,了解孩子的階段性行為特性可以幫助成人以理解的態度客觀的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或者在不干涉到其他人的前提下選擇給予其特定階段行為自由發展的空間。對於孩子氣急了說出「我恨你!」不要太受傷,這可能只是孩子在試驗語言的力量,以及說狠話向外投射內在痛苦的階段。

3.接納孩子意味著接納他們的情緒

接納情緒這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還是一樣的道理,允許孩子有情緒,給予其情緒流動的空間;同時教給其必要的情緒管理方式,以不讓自己的情緒傷害自己和他人為處理原則。

?

其實要做到接納孩子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成人先學習對自己的接納,這與接納孩子的步驟是一樣的。首先了解並接納自己天生的性格(這點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可能需要去了解一些人格心理學的知識),不在自己不具備的特質上與自己較勁;也需要練習理解並接納自己的情緒,最大的目標是減少內疚感和自我批評、自我指責;至於發展階段,咱們成人就沒這個問題了^^

上述這些都是這個公眾號將來會展開闡述的重要內容,即——理解並正確接納我們的孩子是一切養育活動的前提基礎。只有真正了解了他們,才有可能發現看似簡單的行為問題背後的深層原因,養育者們才能夠有底氣不再糾結於「怎麼辦?」,而是通過對兒童相關知識的掌握,和對自己孩子最直接的了解,找到問題真正的解決之道。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或者有共鳴,就請把它分享出去,也許會幫助到其他需要的人,產生越來越多的共鳴,這是我在這裡與你分享的初心,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人國無小事 的精彩文章:

你的界限意識在哪一層?∣在為孩子劃界限之前必須考慮的

TAG:小人國無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