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股神的投資哲學,巴菲特為何續推 ETF?

股神的投資哲學,巴菲特為何續推 ETF?

股神的投資哲學,巴菲特為何續推 ETF?

【Technews科技新報】巴菲特做為一代投資大師,受到許多投資人的憧憬,其每年的致股東公開信更是受到關注,如今已到了第 53 封,有趣的是,擁有精準投資眼光的巴菲特在此信中卻不斷的向股東推薦被動投資 ETF 。

在 2018 年巴菲特的第 53 封致股東信中,除了報告近年來公司的業務營運狀況及總體經濟環境外,當然還有對投資人的投資建議,而且再度表達了對被動投資的支持。尤其此次信中特意提到巴菲特在十年前與資產管理公司 Protégé Partners 的賭約。

巴菲特長年以來都在宣傳,投資人不應付給華爾街投資專家過高的管理費,而在 2007 年 12 月 19 日,他更在 Long Bets 網站上發布了一項賭約,以 50 萬美元為賭注,主張在 2008~2017年的 10 年間,如果對業績的衡量不包含手續費、成本和費用,則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表現將超越對沖基金的組合。意即,若有基金經理人可以戰勝大盤將可至少贏得百萬美金的賭注。

但在巴菲特提出賭約之後,只有 Protégé Partners 經理人 Ted Seides 站出來回應股神的挑戰。他挑選了 5 只基金,且這些基金覆蓋了業內超過 200 支主動管理型的對沖基金,來迎戰標準普爾 500 指數。當然最後結果是慘敗,大盤在這十年來上揚 85%,而這些對沖基金績效僅 22%。

主動投資成本過高

然而此次舊事重提,其實是要鼓勵國內投資人,儘管投資股票有風險,仍建議投資人將焦點放在股票上,因為企業的盈利能力才是投資的關鍵。且將資產交給財富經理人非明智之舉,不如進行指數型投資。他強調,如今華爾街收的手續費仍過高,在過去十年里,尋求優質投資建議造成的浪費總計超過 1,000 億美元。

巴菲特甚至戲稱,「市場有時表現很好,有時表現很糟,但華爾街的手續費從來沒少收過。」雖然很多人認為巴菲特之所以稱之為股神是因為其選股獨到,眼光前瞻。但其實簡單來講,巴菲特崇尚的策略其實是降低持有資產的成本,所以才一直推薦管理費用低廉的被動投資型 ETF。

若以美國 ETF 來看,只要投資 Vanguard 全球股市指數基金(VTWSX)及國際政府公債 ETF(BWX),就可以不到 0.5% 的管理費用投資範疇覆蓋全球股債市,可說是非常適合散戶的投資工具,也是巴菲特常提到的 ETF。簡單來講,這樣的投資策略,只要人類經濟不斷發展,沒有發生大規模戰亂,不說會否由此致富,至少不用擔心自己的退休金一夕烏有。

當然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孰優孰劣仍然有相當多的爭議,未來 ETF 化的概念也有望帶動主動基金的管理費下降,巴菲特自己也高薪聘用了投資經理人來協助管理公司,且績效還勝過大盤。不過總歸來講,如波克夏的投資策略也並非一般散戶能夠做到,反而被動型投資 ETF 的確帶給散戶一個門檻較低的投資機會,讓個人資產能與經濟發展一同成長。

ETF 其實也不簡單

不過需要知道的是,也並不是所有 ETF 都那麼好,同樣投資大盤,管理費也會有差異,甚至結構上也未必相同,目前 ETF 主要分為 3 種。

第一種,叫單位投資信託基金(Unit Investment Trusts),也就是真正沒有管理,完全複製指數成分的被動投資 ETF,例如追蹤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 SPY 以及追蹤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的 DIA 等。不過這種單純的 ETF 也有種種問題,因為不能將配息進行再投資而只能以現金形式保存,那麼在牛市中,這種結構績效將會變差,更進一步造成追蹤誤差,也稱做股息拖累效應。

第二種,是開放型結構(Open-End Fund Regulated Investment Company RIC),此基金經理人可以根據基金的追蹤指數調整成份,且未必買入所有的指數成份股,而是可以對投資組合進行優化,而證券內容可以不僅包含股票,還能有債券、期貨、期權以及其他衍生品,而這其實才是最為常見的 ETF 類型。且雖然更靈活,但也有利有弊,不是每個經理人都能非常好的達成任務。

第三種,為讓與信託(Grantor Trust),一般都是用來跟蹤大宗商品,譬如以美國原物料為投資目標的 iShares S&P GSCI Commodity-Indexed ETF,簡稱 GSG;還有最著名的黃金指數 ETF,由道富發行的 GLD 等都是。 像 GLD 就是直接持有黃金實物而不是衍生品,價格直接與黃金掛勾,而投資此檔 ETF 也意味著對黃金實體的所有權。但其管理費也是由實物變現所出,意即每股代表的實體黃金數量將會不斷變少。

所以儘管現在巴菲特以 ETF 的名義向華爾街經理人發起的挑戰獲得勝出,但不表示投資人就真的不需要去淘選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反而在這個金融市場日益複雜化的社會,更應該自己去了解持有的資產到底是什麼,也就是為何需要金融科普的原因。巴菲特的忠告或許更多是為了鼓勵民眾不要太過於仰賴他人的建議,而是透過自己的學習,並給與經濟更多一點信心,來建立投資策略。

(首圖來源:Pixaba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echNews 的精彩文章:

LED 燈還能嵌入路面當斑馬線?揭秘智慧城市新方向
全球兩大 ATM 製造商提出警告,黑客正準備針對 ATM 發動攻擊

TAG:Tech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