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施坦伯格在《另類準則》里最著名的一篇論文

施坦伯格在《另類準則》里最著名的一篇論文

施坦伯格在《另類準則》里最著名的一篇論文當屬其分析畢加索的「阿爾及利亞女人」的文章。他分析了畢加索創作十八幅草稿的心路歷程,也向我們充分展示了畢加索通過立體主義技法取消事物「先驗」的價值等級的嘗試。簡而言之,在人本主義的圖像傳統里,任何事物(作為符號,或「能指)都有一定的已經分配的「價值」,比如這幅典型的十七世紀尼德蘭靜物畫。

畫里的一切事物都被預先分配了確定的意義與價值:葡萄酒、鏡子、桌子、提琴、麵包、器皿、烏龜。它們彼此有著確定的關係,於是也有了確定的價值等級:比如葡萄酒與葡萄酒杯的關係是確定的,而它們一起與鏡子中的映像的關係也是確定的,而一切餐具和食物和整張餐桌的關係也是確定的。

畫家通過發展了兩百多年已經純熟的透視法技術把這一切價值等級關係打點得清晰明了。

而這幅塞尚的靜物畫,則赫然宣稱這種傳統的價值等級不復存在了。他處心積慮地修改透視法,或者說拋棄透視法,把梨子、桌子和瓶子分別還原為梨子、桌子和瓶子的圖像本身,它們在畫面中的關係不再是事物的,而是圖像的,它們不再擁有價值差異,不再彼此統轄,它們平等。

在畢加索的「四分五裂」的人物畫像里也是如此:傳統肖像畫給人的五官分配一些具體的價值,並展示其具體的統轄關係。而畢加索徹底拋棄了這些關係,眼睛不再是眼睛而是眼睛的圖像,於是,人臉不再遵循傳統透視法的要求而被刻畫地有如鏡中倒影,而是一些現象學意義上的圖像本身。自然空間位置也不再成為限制,那麼眉毛、鼻子、眼睛、嘴都可以互相替換位置,舊的秩序已經土崩瓦解了。

我覺得不管是繪畫、詩歌、文學還是音樂,都是非常感性的,很多時候,只是生活細碎零散的片段,一晃而過的情緒,其本質都是相通的。某時某刻,某人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發了幾句無關痛癢的感慨,其他人看到了,覺得心有戚戚焉,於是就流傳下來。

所以,當有人問畢加索,「什麼是藝術」,他才會說,「什麼不是藝術」。大概,藝術就是所有人類的感情,而他所表達的也正是這樣一種情緒。

《星夜》的靈感曾出現在梵高給弟弟的信《親愛的提奧》中:「我一定要畫一幅在多星的夜晚的絲柏樹。……然而我的腦子裡已經有了這幅作品:一個多星的夜晚,基督是藍色的,天使是混雜的檸檬黃色。」

《星空》是一部使人感到眩暈的作品,因為在這一幅畫中,梵高的筆觸出現了大量的方向上的對抗,它們全都在延伸、旋轉,像激流一樣流動。看上面這部分局部,僅僅綠色就出現了淺綠、深綠、深灰綠、棕灰綠、黑綠,而棕色同樣出現了五六種。它們之間的遞進、糾纏以及肌理上的延伸,構成了具有瘋狂動力的前景。梵高確實瘋了,一個正常的人,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從星空的場景中看到事物如此瘋狂的流動的。從認知角度來說,我們可以推測梵高的思維狀態出現了非常異常的情況。但是,就是這種異常,推動著梵高用他高度純熟的技藝,描繪出了他眼前的一切。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眼中的瘋狂僅僅是推動力,是認知的高度異常、技巧的純熟、繪製中高度的理性與剋制,使他最終完成這幅《星空》。這幅畫的難度、技巧成熟度以及其中瘋狂中透露出的靈性光輝,都達到了頂峰!這才是《星空》之所以為傑作的原因。

古典主義著重的是形體和輪廓,強調精確的素描技術和柔緩微妙的明暗色調,也就是說,一張油畫就像是咔嚓一張照片一樣。當時莫奈為代表的印象派,開始強調不同的光影對色彩的變化,莫奈有許多捕捉統一景物在不同光線下色彩的油畫,也就是像在照片上加了不同效果的濾鏡……

而以梵高為代表的後印象派,則是將心境畫入作品中,主觀意識的表現取代了客觀的描繪。印象派又啟發了後來的野獸派(馬蒂斯)、立體派(畢加索)、象徵派、表現主義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道車輛資源平台 的精彩文章:

鐵路貨車列檢作業中的常用信號

TAG:鐵道車輛資源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