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卷首語 山東敲響警鐘

卷首語 山東敲響警鐘

山東經濟已走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到了不大刀闊斧地改革不足以扭轉眼前局面的困難境地。

2018年農曆新年過後上班的第一天,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就在山東省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上,發表了振聾發聵的講話。不少人感慨:「山東終於發現自己落後了!」

「現在,我省在全國區域競爭大棋局中,已經不那麼耀眼??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陷入了由別人追著跑到追著別人跑的尷尬境地。」「如果我們的發展方式濤聲依舊,產業結構還是那張舊船票,就永遠登不上高質量發展的巨輪,對全國經濟增長、節能減排、區域協調發展等,都是一個大拖累。」這些話語如芒在背,昭示著山東經濟已走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到了不大刀闊斧地改革不足以扭轉眼前局面的困難境地。

山東也曾風光過。十幾年前,在資源產品需求旺盛的歲月,山東靠著豐富的資源優勢和國企實力,經濟總量曾一度位居全國第二,直逼廣東。但也是在十年前,全球金融危機讓過分依賴出口的南方經濟備受衝擊,企業倒閉浪潮迭起的同時,也倒逼著改革的加速。

十年後,當初經濟總量與山東並駕齊驅的江蘇,已經將山東遠遠甩在了身後。2008年,山東的經濟總量跟江蘇只差了約50億元,2017年,已經擴大到了1.32萬億元。原本的差距只是一條縫隙,如今變成了一條鴻溝。廣東和江蘇都已甩開了山東不止一個身位,難怪有人說:「中國區域發展的主要矛盾由大家關注多年的『東西差距』,悄然變成『南北差距』。」

十年里,諸如阿里巴巴、華為、騰訊等一批優秀企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新經濟力量的代表。但它們大都出現在有著更好創業氛圍和創新環境的南方城市,而不是北方的山東。很多年過去了,人們提到青島製造,還是海爾、海信、青啤等老面孔。這些年,青島也在不斷地尋標和對標,向蘇州和深圳取經,但在發展的成效上,我們卻漸行漸遠。

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產業紛紛成為一些省市的經濟增長點的今天,提及山東,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傳統產業、重化工業,是國企聚集的「群象經濟」。多年來,山東經濟留給國人的印象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

想要不斷進步,就必須敢於正視差距。

2016年的數據顯示,山東規模以上中小企業有39443家,但有研發活動的僅佔7.6%。而在深圳,90%以上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產生於企業。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民營經濟的活力攪動起了創新的一池春水,但這恰恰是這些年山東經濟發展的一個短板。在另一項佐證創新力的數據上,2016年山東高新技術企業只有4692家,而廣東、江蘇、浙江分別有19855家、13183家、7707家,差距明顯。

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是山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也是山東鮮明的短板。沒有創新,企業喪失了發展的動力,區域經濟也失去了發展的活力和潛力。

山東還是一個「官本位」意識濃厚的省份,大學畢業的山東學生,首先想的是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進入體制內,獲得一份「體面」和「穩定」的工作。所以,山東缺少創業的氛圍。

有人說,如果山東不根除嚴重的「官本位」思想,就無法成為真正的強省。「官本位」思想下,很多幹部服務意識淡薄,權力緊抓不放。所以在「放管服」改革領域,「浙江2016年12月提出『最多跑一次』目標,僅用一年多時間,就基本實現了。」但山東卻遲遲解決不了。每個人都不想觸動自己的利益,下放自己手裡緊握的那點微小的權力,也就難以打通行政改革的「最後一公里」。

劉家義說:「40年改革開放,發展了山東、改變了山東、成就了山東。確保山東走在前列,改革開放必須走在前列。」但改革的謀篇布局,首先應解放的是思想。因為「新舊動能轉換,是產業形態的轉換,更是新舊思想的轉換」。

山東已經給自己敲響了警鐘。當下,國家給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先試的機遇,也給了山東一次向前趕超的機遇。山東唯有正視差距,補齊短板,才能抓住機遇,奮力趕超。

編輯張雅喬

美編孫悅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周刊 的精彩文章:

真創新從民生出發
武漢:從失落到復興

TAG:商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