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培軍:魯迅舊體詩中的謔語

王培軍:魯迅舊體詩中的謔語

魯迅於做舊體詩,實在說來,並無多大的興緻,也沒下過專門功夫,許廣平說他:「雖工而不喜作。偶有所作,系應友朋要請,或抒一時性情,隨書隨棄,不自愛惜。」(見許壽裳《魯迅舊體詩集序》引)此處除了首句的首二字,都是可信的。何以不愛作?原因應是多方面的,其他撇開不論,一個主要緣故,是他對於唐以後的舊詩估價較低。他在致楊霽雲信中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亦大可不必動手。」(《魯迅全集》第十三卷307頁)這一說法,以其口氣之俏皮,造語之形象,使人一讀不忘。但細究之,其實也是個「老生常談」,並無新鮮意思。他的老師太炎不是早說:「宋世詩勢已盡」,「唐以後詩,但以參考史事存之可也,其語則不必誦」;至於近人之作,則「比於馬醫歌括」,「與杯珓讖辭相等」(章太炎《國故論衡·辨詩》)。魯迅很受太炎影響,這種詩學觀,不用說,也是從他老師來的。職此之故,魯迅做舊詩不很起勁,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過,魯迅所作舊詩雖無多,有些倒是不妨可以看看的,在新文學家中,尤屬翹楚之一。魯迅所作舊體詩共七十餘首,大體有兩種,即:一、比較正式的詩;二、遊戲之作。前者雖是用心之作,下筆頗矜嚴,學「郁怒清深」的龔定盦,風神之間,有時也有幾分似處(沈尹默說)。但我認為這類作品,其實是並不值得多麼推崇的,畢竟,魯迅生平用力之處,並不在此。後一種遊戲之筆,則是宋人所謂的「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魯迅作此種詩時,自己往往不大重視,而態度輕鬆,反而更妙。寫這類詩,魯迅「以文滑稽」,隨手拈來,涉筆成趣,多數的時候,對他所不喜之人或仇敵,作一種不掩飾的有時是謔虐的挖苦和揶揄。這充分表現了魯迅的「幽默」。

魯迅作這類詩最喜的辦法,便是所謂「活剝」,即取古人之作,依樣而葫蘆之,有時天機湊泊,至為佳妙。如《吊盧騷》:「脫帽懷鉛出,先生蓋代窮。頭顱行萬里,失計造兒童。」這是剝王士禛《詠史小樂府》的:「長揖橫刀出,將軍蓋代雄。頭顱行萬里,失計殺田豐。」王詩詠袁紹,魯迅剝以吊盧梭,中西雜糅,讀之極為鮮新。

不過,魯迅剝古詩最有名的,也許是《吊大學生》:「闊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生。日薄榆關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所剝之古詩,是人人皆知的《黃鶴樓》,所以效果極佳。凡活剝古詩,必須古之名篇,要讓讀者見了,一望而即知,作會心的微笑,否則東猜西索,「欽其寶莫名其器」,效果登時就大減了。魯迅所剝的這首,正是如此。

必須說明,這一種手法,在古人早已用過,且亦不限於詩,正經正典皆有。如明人擬《論語》,所做的《粥經》云:「小子何莫吃夫粥?粥可以補,可以宣,可以腥,可以素。」即可為之絕倒。這且不論,就是活剝崔顥的詩,在晚明張岱的《陶庵夢憶》卷六「噱社」條,也有了先例:「沈虎臣出語尤尖巧。仲叔候座師收一帽套,此日嚴寒,沈虎臣嘲之曰:『座主已收帽套去,此地空餘帽套頭。帽套一去不復返,此頭千載冷悠悠。』」但這隻有前半首。不僅於此,後來章太炎也剝過此詩,而亦在魯迅之前,喻血輪《綺情樓雜記》記之云:「項城欲稱帝,黎元洪被軟禁瀛台,太炎嘗改昔人詩吊之。詩云:『此人已化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狼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白鷺洲。日暮鄉關何處是,黃興門外使人愁。』項城因是防之益嚴。」只是欠佳妙,遜於其弟子之作。為魯迅舊詩做註解的,都未注意及此。

魯迅舊體詩的「謔語」,尤多見於「打油」。凡「打油」之作,最宜於用俚俗字面,或當時口語,流行的「新名詞」,諸如此類。要而言之,一般「雅詩」所忌諱的,正是「打油詩」要的。魯迅最好玩的「打油」詩,筆者認為,應推其《教授雜詠》五絕四首:「作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何妨賭肥頭,抵當辨證法。」「可憐織女星,化為馬郎婦。烏鵲疑不來,迢迢牛奶路。」「世界有文學,少女多豐臀。雞湯代豬肉,北新遂掩門。」「名人選小說,入線雲有限。雖有望遠鏡,無奈近視眼。」

據《魯迅日記》,前二首作於1932年,後二首作於次年,非同時之作。許壽裳《我所認識的魯迅》指出其本事云:「第一首是詠玄同,第二首詠趙景深,第三首詠衣萍,第四首詠六逸。」錢本是魯迅的老友,早年關係很好,後來才鬧翻的。錢的性格爽朗,也歡喜亂開玩笑,在與周氏兄弟的信里,多有荒唐語;而魯迅亦喜與之嘲詼。這一首卻頗不同,因為此時二人關係已非昔比,其中「何妨賭肥頭」一句,語已不堪。據《兩地書》第一二六通,魯迅一九二九年去北京看望母親,錢玄同來看他,他就說錢「胖滑有加,嘮叨如故」,自己因「時光可惜,默不與談」。魯迅平時本反對人身攻擊,但輪到他自己,卻也往往忍不住「犯戒」,自相矛盾了。專與之作對的蘇雪林,即以此為其罪之一條,來批評他(見蘇雪林《我論魯迅》第23頁)。

魯迅另有一首《贈蓬子》,亦謔人之貌:「驀地飛仙降碧空,雲車雙輛挈靈童。可憐蓬子非天子,逃去逃來吸北風。」據云姚的鼻孔很大,並且朝天,末句謂此。這與前引《綺情樓雜記》中所載的胡適嘲楊杏佛大鼻子詩,同為「惡謔」,是可以一比的:「人人有鼻子,獨君大得凶。直懸一座塔,倒掛兩煙囪。親嘴全無分,聞香大有功。江南一噴嚏,江北雨濛濛。」

《教授雜詠》第二首奚落趙景深,最有巧思。趙景深曾附和梁實秋,反對魯迅的「硬譯」,提倡「順而不信」。這使得魯迅至為不快。而趙卻將契訶夫小說《樊凱》(即通譯《萬卡》)中的英文Milky Way譯作了「牛奶路」,乃是一「巨謬」,所謂「迢迢牛奶路」者,指此。但這也暗套了古詩的「迢迢牽牛星」,為變相的「活剝」。因趙不識西典(此典之詳,可見《魯迅全集》第四卷355頁所說),杜撰出「牛奶路」,魯迅乃故意又用曲筆丑之,把牛郎之婦(織女)寫作了「馬郎婦」。這看似胡扯,其實亦有出典。「馬郎婦」即佛書所謂的「鎖骨菩薩」,《海錄碎事》卷一三云:「釋氏書:昔有賢女馬郎婦於金沙灘上施一切人淫,凡與交者永絕其淫。」(關於此典,今人討論已多,姑從略)魯迅好讀雜書,所以順手拈來,而為此「馬牛風」。文字之修辭機趣,貴能隨處觸發,所以為妙。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魯迅是比較的肅穆森嚴的,如徐梵澄《星花舊影》即雲其神情之間,大似老聃新沐,「方將披髮而干,慹然似非人」。這固然是不錯的,但這其實也只是其一面。而據友人回憶,魯迅也是最沒正經,寫信做詩,皆多謔語。在日本時,魯迅寫過一「討債信」,有如是句子:「試開『押入』(日本的壁櫥),剩一碗之烹雞;愛道『出張』(即出差),著雙燈之胖褲。」這是純乎玩笑的「駢四儷六」。又與許廣平戀愛時,寫的謔許的信,其中有句云:「言念及此,不禁涕下四條。」所謂「涕下四條」,是指下淚「兩條」而鼻涕亦「兩條」也。

林語堂有篇好玩的文章《一個準科學的公式》,在此文中,林從四個方面即現實感、夢想、幽默感和敏感性,給中外的大文學家打分,在幽默感上,莎士比亞得三分,雪萊得一分,李白、杜甫各得二分,蘇軾則獨得四分,為最高分。魯迅下世時,林語堂又作過《魯迅之死》,用了一種戲筆,寓庄於諧,作「驢鳴吊」,只可惜沒為魯迅打分。——假如為魯迅打分,魯迅的幽默感,不知當與誰為比?

本文刊2018年2月28日《文匯報 筆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筆會 的精彩文章:

西子灣畔訪余光中
再談《清嘉錄》里的「辭舊迎新」

TAG:文匯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