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囈語金庸之武俠篇

囈語金庸之武俠篇

精彩陸續更新

節日期間,抑鬱得不要不要的,就沒白沒黑地狂看了幾天武俠小說。

說到武俠小說,就離不開金、古、梁,記得小時候斗大的字還沒識一籮筐,就開始孜孜不倦地苦讀聖賢武俠了,遙想當年,地不分南北,無論文人雅士還是市井浮浪,均捧讀不倦,可謂萬人空巷,學武之風大盛,估計很多人都有過上課看武俠的經歷吧——小說外面貼上課本封皮——真真的是愛不釋手呀。

今天咱們就隨便聊一聊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吧。

Part 1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

在金庸老先生筆下,俠之大者有之,以郭靖、蕭峰為代表,為國為民,捨身請命,無出右者;俠之小者如韋小寶、周伯通,胸懷俠義,亦有私心,不拘小節;更多的則是介於兩者之間的,重情重義,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比較熟悉的像苗人鳳、張三丰、令狐沖、張無忌、楊過、段譽、虛竹、黃蓉、任盈盈等等,不一而足。

金老爺子筆下的「俠」即為其心中之「俠」,正如其筆下的「神仙姐姐」多源於心中的女神夏夢一般。

金氏之「俠」大多符合傳統武俠之標準,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責任感,不惜舍己為友為鄰排憂解難,不懼搏命反抗恃強凌弱的豪強暴徒,而最終的聚焦點往往是國家蒙難和民族危亡時的為國為民。正所謂:

仗義執言不懼險,

個人安危拋諸邊。

挺身上前擋刀劍,

殺身成仁忠義全。

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所以金氏武俠的故事大多置於國家與民族瀕於大廈將傾的歷史背景下,如北宋抗遼的雁門關、南宋抵蒙的襄陽城、崇煥拒清的山海關……

Part 2

說到「俠」,就繞不過「武」。金庸筆下的武,不再是簡單的招式和打鬥,更在深層次里賦予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武功的高低、武器的種類都與個人的品性修為密不可分,人性境界決定了武功境界。

但每個人的品性修為總有極限,所以武功也就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如果非要分曉個高低上下,那數一數二者並非獨孤求敗、東方不敗等劍魔武痴,而是達摩祖師、掃地老僧等潛心修行得道者,武功本非刻意為之,卻無心插柳柳成蔭,任是哪個絕世高手怕也經不住他們出手。

金氏武俠在藝術化方面更是大大超越了前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帶給了讀者空前的美學魅力。

Part 3

將雅文化與俗文化共通融合。為了將原為下里巴人的民間武俠故事推上大雅之堂,老爺子也是蠻拼的,幾乎把中國文化全用上了,處處體現了傳統文學中的易、經、詩、詞、歌、賦等等。

蕭峰所創天下第一剛猛掌法——降龍十八掌——亢龍有悔、飛龍在天、見龍在田、鴻漸於陸、潛龍勿用、利涉大川、突如其來、震驚百里、或躍在淵、雙龍取水、魚躍於淵、時乘六龍、密雲不雨、損則有孚、龍戰於野、履霜冰至、羝羊觸藩、神龍擺尾(請原諒我全列舉出來,實在是太喜歡了),分別取自易經八卦。風清揚的獨孤九劍——乾坤相激、震兌相激、離巽相激……,更是易經八卦的幻化。

《天龍八部》名稱就取自佛經中的護法神;作品中很多情節的設置也參考了傳統小說,如對蕭峰、虛竹、段譽三人關係的設定,暗含了《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的橋段;而耶律洪基與蕭峰的關係亦讓人想到了曹孟德與關雲長,初時前者對後者極力厚待籠絡,後雖成敵手,後者對前者也是感念而不忍殺之。

《射鵰》、《天龍》、《笑傲》等集金氏之大成者,對茶道飲食、琴棋書畫、醫卜星相、機械雜工、貿遷種植、斗酒唱曲、行令猜謎等的描寫俯拾皆是,仿見《紅樓夢》的影子,看得出來金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涉獵之廣。黃蓉憑著「玉笛誰家聽落梅」、「二十四橋明月夜」等美食就讓洪七公將降龍十八掌傾囊授予郭靖(說實話,寫到這我都流口水了);無崖子借一盤珍瓏棋局講述了道家的人生哲理——得便是失,失便是得,大開大合,格局自現;一曲《笑傲江湖曲》琴簫合奏,山長水闊,蕩氣迴腸,只是江湖未遠,知音難覓。

揚長避短,實現了雅俗共賞,這就是金氏對傳統武俠文學的創新發展。

Part 4

對武功的描述,顛覆了傳統武學的招式。

如逍遙派的武功,不再是一招一式的打鬥,更像是長袖善舞的演出,虛竹大戰丁春秋時,雖然招招兇險要命,可每招每式呈現出來的不是血腥與暴力,而是美感和雅緻。

又如掃地僧的無招勝有招,「玄生、玄滅只覺一股柔和的力道在手臂下輕輕一托,身不由己的便站將起來,卻沒見那老僧伸手指袖,都是驚異不止,心想這般潛運神功,心到力至,莫非這位老僧竟是菩薩化身,否則怎能有如此廣大神通、無邊佛法」,如此輕描淡寫的神級武功,就像中國繪畫,越簡潔的往往水平越高,著墨越少,留白越多,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再如張三丰告訴張無忌的那般,劍法全忘之時就是練成之日。

虛竹的「凌波微步」和韋小寶的「神行百變」更是輕功+舞蹈的組合,變成了天下第一逃命的功夫,總讓人忍俊不禁。

Part 5

在角色的人設方面,多源自佛、儒、道諸家思想。

比如韋小寶、令狐沖甚至蕭峰、郭靖等,不論狡黠滑詐還是正氣凜然,其實皆為率性可愛之人,正體現了中庸「致中和」的思想——「率性之謂道」。然而學道的人多,率性的人少,原因就是一個情字在作祟。禮記將人之情概括成七種——喜怒哀懼愛惡欲,中庸則簡化為喜怒哀樂四種。只有對情順其自然,不刻意為之,方能「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慕容復恰恰就是對本心壓抑過久,做不到率真而為,為了復燕大業反覆無常,甚至不惜認賊作父,執念漸成心魔,最終萬劫不復。

當然金老絕不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他也喜歡YY。《天龍八部》中他把自己化身段譽,並與王語嫣等一眾夢中女神終成眷屬;收官之作《鹿鼎記》中又把自己心目中的各類理想妻子都打包送給了韋爵爺,也算了了平生夙願吧。

Part 6

由武器推斷武功高低。

金氏武俠中推崇的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所以真正的高手往往「不滯於物」,貌似兩手空空,卻摘花飛葉,已然傷人於無形,如蕭峰和郭靖的降龍十八掌、大理段家的六脈神劍、黃藥師和楊過的彈指神通、天山童姥和虛竹的化水為符、獨孤求敗和越女阿青的竹木為劍。

小說中某個人物出場時,如果使用的是奇奇怪怪的武器,那基本上可以斷定此人就是個跑龍套的。《天龍八部》里使魚竿的褚萬里、判官筆朱丹臣等段正淳的四大護衛,一出場貌似有兩下子,結果卻大跌眼鏡。

Part 7

武功因情而創。

情到深處恨自生,王重陽與林朝英本是一對天造地設的武學佳偶,在王枯居古墓、志滅形消之時,林前來柔情相伴,感人至深,本可演繹一段武林愛情傳奇,結果偏偏卻是情天長恨,一個出了家,一個在古墓鬱鬱而終。皆因二人太過自負,武學上彼此不肯讓步,都想棋壓一招。林大美女最終創出克制全真教的玉女心經,但贏了比賽,卻輸了愛情。後世,全真與古墓雖比鄰而居,卻如冰火兩重天,互視仇讎。

及至楊過因情而創黯然銷魂掌,與小龍女終成神仙眷侶,方算圓了這段前世的因果。

果非因,因亦果。

Part 8

練功如作學問,四重境界依次遞進。

以未曾現真身的劍魔獨孤求敗為例: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30歲前年輕氣盛,利劍無意,軟劍無常;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40歲前舉重若輕,重劍無鋒;

「眾里尋他千百度」——50歲後舉輕若重,木劍無儔;

「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50歲後從心所欲,無劍無招。

可以想見,掃地僧、郭靖、楊過、張三丰等成功者無不經此數重磨礪,苦其心智,勞其筋骨,方成正果。像虛竹一類機緣巧合通過速成班畢業的,畢竟都是「虛」的,即便如此,成功前也還是得重回少林受受苦、補補課,還要被李秋水和天山童姥折騰個夠嗆。

Part 9

「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

武功再高也有局限,碰上北冥神功、化功大法這一正一邪兩個能量轉換器,武功再強也被人家給乾坤大挪移了。所以武功就像人生一樣,是一個圓環,循環往複,無始無終。

站在天上看天下,方得全貌。要想實現突破,最終還得通過內心的修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像在西夏國枯井中的鳩摩智,被段譽的北冥神功無意中吸走了全部功力後,反而大徹大悟,獲得新生,成就一代大師。

所以說,武功第二,修行第一。

後記

寫到這,想起了小時候。

十幾歲時學了點三腳貓的功夫,也想除暴安良,仗劍走天涯。可是後來幾次實戰下來發現基本沒啥用,不如板磚和酒瓶子好用。俗話說的「亂拳打死老師傅」,正是如此。

記得有一次,幾個校外混社會的小朋友(好像號稱什麼四大金剛來著,時間久遠記不清了)來學校堵門,糾纏一位女同學,據說這幾位還在某武校練過,在當地頗有些小名氣。適逢周末,恰巧我們在校門口的飯店湊份子改善生活,要擱平時可能就跑回去找老師求援了,可偏偏當天酒壯了眾慫人的膽,「衝冠一怒為紅顏」。說時遲,那時快,哥兒十幾個抄起酒瓶子就往外沖,其中一位愛斧之人還從腰裡掏出了多年珍藏版小斧頭兩枚,彷彿博爾特和劉翔附身,如小旋風般一馬當先。還沒等四大金剛擺好白鶴亮翅、韋陀獻杵、仙人之路……,就被一擁而上一頓胖揍,金剛變熊貓。

初生牛犢,年少輕狂,煞是可愛。

看來學校里學的武術套路沒什麼大用。

「世上最厲害的招數,不在武功之中,而是陰謀詭計,機關陷阱。」

原來如此。

(圖片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欣賞:珍貴精美的元青花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