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題:西方哲學史——新黑格爾主義

專題:西方哲學史——新黑格爾主義

一、青年黑格爾派

(一)黑格爾派的分化

1、黑格爾學派分化的原因:宗教性質問題(上帝是絕對理念的化身遭到具有啟蒙主義精神學者的反對;宗教思辨化,基督教教義解釋為概念的自我顯現和具體化遭到路德派衛教士的反對;基督教的性質在當時的德國環境中是一個政治問題,存在著啟蒙派、保守派、自由派與頑固派以及革命派與反對派。)

2、黑格爾左派(青年黑格爾派)和黑格爾右派(老年黑格爾派)。

(二)青年黑格爾派的特徵

1、堅持辯證法的否定原則,批評黑格爾沒有把辯證法的否定原則堅持到底,沒有為辯證法的進一步發展留下餘地。

2、用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但把歷史歸結為觀念史和思想史。

3、宗教觀具有無神論的傾向。

非統一的學派,其內部充滿著激進派和保守派、革命派與自由派以及唯物派和唯心論的矛盾。 其中革命派轉化為唯物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代表哲學家是費爾巴哈和馬克思。(詳細內容參見上一章中關於費爾巴哈一節)。神學與哲學的關係問題是導致黑格爾派分裂的原因。

二、新黑格爾派:注釋者(理論重構)和創造性的繼承者(創建思想體系)

(一)克羅齊(Bendetto Croce, 1866—1952)

1、個人介紹

義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義大利新黑格爾主義代表人物,繼承和發展了黑格爾的精神哲學,創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美學、邏輯學、經濟學和倫理學等部分組成)。哲學上深受黑格爾影響,但認為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不夠徹底。他把精神作為現實的全部內容,認為除精神之外單純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哲學就是關於精神(全部存在著的現實)的科學,即純粹的精神哲學。他的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美學原理》中。

2、主要觀點

1)《美學原理》的主要觀點是"五正"、"五反"。

"五正"是:

(1)直覺即抒情的表現

他不承認世界上有"物質"存在,只承認"材料"(即情感、慾念、快感、痛感等)的存在。這些"材料"是心靈的產物,它一旦經過直覺,就可以獲得"形式",轉化為意象(萬事萬物)。一切直覺既來源於情感又表現情感。

(2)直覺即藝術

心裡有了直覺品(直覺到的形象)就等於"表現"了藝術,至於這心中的藝術寫不寫,畫不畫,做不做,那是無關的,直覺即藝術。人人都有直覺,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家與一般人相比只是在直覺的量上不同。

(3)直覺即欣賞

欣賞就是用直覺再造藝術家所創造的抒情的意象,從而得到和作者大致相同的體驗和感受。欣賞和創造是統一的,不僅需要鑒賞力,也需要直覺的能力。

(4)直覺的成功表現即是美

直覺的功用在於給無形式的情感賦予形式,使情感成為意象而"對象化"。這種"心靈的綜合活動"有成功與失敗之分,美只是指成功的表現,不成功的表現則是丑。美感就是成功的表現引起的一種快感。

(5)語言就是藝術

他繼承維柯的形象思維論,認為語言就是一種形象思維,在本質上和藝術相同。他根本不承認抽象思維和藝術有關,認為把思想當成直覺的活動是荒謬的。

"五反"從反面肯定了藝術是一種純直覺的存在。它包括

(1)藝術不是物理的事實;

(2)藝術不是功利活動;

(3)藝術不是道德活動;

(4)藝術不是概念的或邏輯的活動;

(5)藝術不能分類。

"五正""五反"肯定了直覺即表現,把黑格爾以理念為核心的理性主義美學轉變為以直覺為中心的非理性主義美學,開闢了20世紀西方美學的新趨向,對英國鮑桑葵、開瑞特和科林伍德都有影響。

2)"倫理政治史觀"

他的歷史觀學成就他的歷史觀與唯物史觀相悖,學界稱之為"倫理政治史觀"。他宣稱,歷史是某個時代固有的理想、希望和道德價值的自我發展和日益充分的體現,上層建築領域內的現象在歷史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所謂"世界精神"是歷史的唯一主體。因此,他雖然主張歷史是由人創造的,但認為只有統治階級的知識上層(即"政治貴族")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此外,他的"倫理政治史觀"認為倫理政治史是高於一切的,其他一切的歷史只是"生活史",這就有可能把原本豐富多彩的歷史變得十分單調乏味。

3)「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克羅齊作為20世紀批判的歷史哲學派的代表人物,其論著的影響深遠。在他看來歷史即哲學。一個歷史學家如果不同是兼具哲學家的稟賦,那麼他在擁有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面前,只能望史興嘆,而不能寫出有思想的歷史著作來。他認為,人們研究歷史和撰寫歷史總是從現實的興趣出發,為當前的目的服務的。

4)哲學與歷史

用哲學蘊育的歷史是人類的精神歷史,它在世俗生活中努力營造擁有法則和機構的世界,使自己按意願生活;而用歷史澆灌的哲學,就是永無止境的知識難題的漸次提出和解決,它們的連續運動就構成了世俗奮鬥生活的內在一面。因而,這兩類研究,如果分開,就變成一串串空洞的日期和一堆陳腐的目的。

5)克羅齊和中國

克羅齊主張以世界的眼光、國際的角度,統一地內在地論述中國史、東方史和歐洲史,雖然外在地表面地看,似乎相互分離和獨立。這裡,克羅齊再次批判歐洲中心論,充分看到各個民族,包括中國對世界歷史和文明所起的獨特作用。在《十九世紀歐洲史》中,克羅齊旗幟鮮明地反對八國聯軍對中國的侵略,表明他是中國人民的朋友。克羅齊堅決批判民族主義歷史,即狹隘愛國主義歷史,他並沒有因為自己是義大利人,就頌揚也有義大利參加的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

3、主要著作

《精神哲學》(4卷,1908-1917)、《作為表現的科學和一般語言學的美學的歷史》(1902)、《黑格爾哲學中的死東西和活東西》(1907)、《美學原理》(1910)等。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義大利哲學研究所決定合作出版中文版《克羅齊史學名著譯叢》。叢書共分五卷,前兩卷為歷史理論《歷史學的理論和歷史》、《作為思想和行動的歷史》;後三卷為歷史著作《那不勒斯王國史》,《義大利史》和《十九世紀歐洲史》,它們在義大利被稱作"克羅齊歷史三部曲"。

(二)布拉德雷(1846~1924)

1、個人介紹

Bradley,Francis Herbert英國哲學家,邏輯學家,新黑格爾主義的代表。布拉德雷把英國的經驗論傳統與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他認為"絕對"或"絕對經驗"是第一性的,是最高的實在和真理,在精神之外沒有而且不可能有任何實在,物質世界不過是一種現象或假象。他把反理性的直覺看作最高的認識形式,甚至公開提出哲學必須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明顯地表現出神秘主義性質。

2、倫理學思想

布拉德雷首先涉獵的是關於意志自由這一古老而關鍵性的倫理學問題。他首先批判地剖析了兩種傳統的錯誤觀點:一種是傳統的決定論,另一種是抽象的非決定論。布拉德雷認為,現存倫理學中最流行的觀點是把一直自由與必然性簡單地同一化,這就是從決定論出發來談意志自由與道德責任的關係。

為了分析這種觀點的得失,我們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從一般意義上確定責任概念的一般意義

(2)需辨別意志自由與必然性兩個概念之間的不一致性(既矛盾性);

(3)探究道德責任與自由和必然性之間的關係內涵。

從布拉德雷看來,所謂道德責任,是人的自主行為本身擁有的一種道德屬性。

道德責任的存在必須有三個條件:

第一,任何責任必須有一個行為主體作為其承當者。也就是說,我的責任必須建立在兩方面的前提之上,一方面,我必須是行為的所屬者,即某一行為的主人;另一方面,該"行為必須屬於我--它必須是我的行為"。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前者是對我與行為的同一關係,後者是我的意志與行為的同一關係。換言之,具有道德責任這一屬性的行為不僅是屬於我的,而且是建立在我的意志自律基礎之上的,它的實質在於:"行為必須出自我的意志,必須在我自身。強迫之下,我無所作為。"

第二,行為者的自覺意識(必要的理智)是責任的第二個條件。布拉德雷指出: "行為者必須是有理智的,他必須知道事實的特殊環境。如果這個人茫然無知,又不了解他的義務,·····那麼,這種行為就不是他的行為。因此,某種相當的理智或"感覺"(sense)是責任的條件"

第三,行為者必須具備必要的到的能力,也就是說,他能夠充分意識並判斷出道德行為的性質,才能談得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3、主要著作

布拉德雷從倫理學轉向邏輯學,1883年發表了兩卷本的《邏輯學原理》。90年代又轉向哲學,並發表了《表象與實在》(Appearance and Reality)。該書是他的主要哲學代表作,但遭到了以美國實用主義者詹姆士、杜威及英國新實在論者G·E·摩爾、羅素等人的反駁。為了回答這些駁論,布拉德雷從1907年後先後連續在《思想》(Mind)雜誌上發表文章反駁,1914年將這些論文彙集出版,題為《真理與實在論文集》。此外,還有他死後出版的《論文集》等著作。

(三)羅伊斯(1855-1916)

1、人物介紹

美國新黑格爾主義最有代表性的人物。1875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獲學士學位,曾在德國受教於洛采和文德爾班,回國後187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哈佛大學,1892年升為教授,1914年獲哈佛阿爾福特哲學講座教席。

2、學術成就

他通過分析人類錯誤而得出整個人類知識體系是一個以絕對、上帝為最後基準的體系的結論。他認為存在(實在)總是由相應的觀念表達,只有了解什麼是觀念以及觀念如何表達實在,才能了解什麼是實在什麼是世界。觀念的意義分為外在意義和內在意義。內在意義指觀念本身的使命、意向;外在意義指對事物的客觀的外部呈現的描繪。觀念的外在意義歸根到底從屬於內在意義,因為觀念歸根到底總是存在於某種意向背景中。觀念的意義不在於反映客觀實在,而在於體現人的主觀意向。

他在闡述關於世界和個體的理論時,批判了實在論、神秘主義以及批判理性主義的觀點。實在論的原子主義只看到雜多的個體性而忽視了整體性,使人們實際上無從判斷觀念的真假,從而也無從判斷實在的真假。神秘主義的絕對整體主義抹煞了雜多的、有差異的個體,使絕對變成了某種不可知的虛幻的東西,因為絕對只有借有限的觀念才能被認識。康德、穆勒等人的批評理性主義用可能的經驗來論證存在的可靠性,實際上也不能但對實在作出適當的解釋。他認為應把實在既看作是個體又看做是絕對,即包含了雜多的具體的共相。

絕對是一種作為意志和目的的體現的經驗生命。每一有限的主體及其觀念是這種意志和目的的不完全的或者說局部的實現,而意志和目的的完全的體現則是作為整體的世界。任何一個有限的主體及其觀念都趨向整體,而有限的個人也能在整體中認識自己。個人並不為整體所吞沒,他們有其相對獨立的意義。就每一個人說,他所面對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世界,就是他的意志和目的實現。所有有限的自我之所以相互關聯,正是由於他們都是一種無限意志(自我)的獨特表現。個人應把自己的事業當做整體即所謂理想的社會或偉大共同體的事業的一部分,忠於後者(它類似康德倫理學中的理想王國)。

3、主要著作

《哲學的宗教方面》(1885)、《近代哲學精神》(1892)、《上帝的概念》(1897)、《世界與個體》(1900-1901)、《基督教問題》(1913)等。

總結:

後世哲學家從各個方面對黑格爾哲學展開批判,為哲學的發展開闢了各種各樣新的可能性。現代西方哲學開始於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詳細內容梳理將在《現代西方哲學史》陸續一一呈現。18世紀初洛克是現代哲學思潮的開始,康德標著現代哲學的里程碑。二戰以後開始的哲學是與之對立的「後現代」思潮的濫觴。國內占統治地位的看法是兩者以黑格爾為分界點只是由於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德國哲學的影響在1914年左右開始減弱,分析哲學的興起是標誌,分析哲學和英國的經驗主義以及美國的實用主義結合成為廣泛的哲學思潮,歐陸現象學與英美分析哲學成對峙局面。德國哲學在1945年後對法國哲學影響尤為強烈,黑格爾、胡塞爾和海德格爾影響戰後的法國哲學。現代西方哲學的思想觀念通過重大的社會運動成為時代思潮。1968年的巴黎「五月風暴」成為後現代主義或解構主義以及政治哲學的興起提供了社會動力。

西方現代哲學分為三階段:(1)意志主義、生命哲學、實證主義、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等流派;(2)早期分析哲學和現象學運動;(3)歐陸哲學和英美哲學,前者包括存在主義、批判理論、解釋學、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後者包括日常語言分析哲學、分析的實用主義、科學哲學和政治哲學。

Shirley ART LIFE: 關注藝術 持續分享

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原創作品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使用部分文字和圖片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繫我並及時處理。轉載請務必註明原創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hirley ART LIFE 的精彩文章:

TAG:Shirley ART 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