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德國明知後果很嚴重,為什麼還要進攻蘇聯

德國明知後果很嚴重,為什麼還要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攜帶義大利及其匈牙利等四個僕從國實施「巴巴羅薩」的計劃。德國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分別從北、中、南三個方向對蘇聯發起雷霆般的打擊。起初蘇聯被打的暈頭轉向,但很快通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扭轉了被動局面,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於是,至今有很多人會問,如果德國不對蘇聯發起進攻,世界格局就會改變,西歐就會被統一。事實上,德國發動對蘇聯的進攻有著充足的理由。首先,德國和蘇聯的政治意識形態不一樣,蘇聯的體制在德國眼裡就是異類,不符合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法則。其次,蘇聯在當時已經初步完成了工農業的近代化進程,具備了和西歐美國一爭高下的資本。如果現在不拿下蘇聯,日後就更沒有機會了。

最終的是,當時的蘇聯由於大清洗運動,很多優秀指戰員死於這場運動,蘇聯內部的混亂讓德國看到了進攻的時機。而且,蘇聯準備不足,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軍事進攻讓德國發現蘇軍的孱弱。更何況,蘇德當時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讓斯大林相信德國不會貿然進攻。值得一提的是,蘇聯也有進攻德國的計劃,只是時機還不成熟。蘇德爭霸其實在所難免,所以希特勒搶先下手。

首先,希特勒放眼世界,蘇聯是唯一可以下手的目標。當時的歐洲大陸已經被希特勒踩在腳下,大英國帝國萎縮在大不列顛島上瑟瑟發抖,龐大的英國海軍保衛本土尚且不足,根本無力進攻歐洲大陸;遙遠美洲大陸上的美利堅自顧自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根本無意干涉歐洲大陸上的戰事;此時的蘇聯剛剛經過大清洗,無論是軍事指揮系統還是內政系統都無比的混亂,大量有實戰經驗的軍官和士兵被處決,入侵芬蘭這樣的小國都折戟百萬。相對弱小的德國海軍無法取得海面上的優勢,只能放幾艘潛艇打打英國的後勤補給線,強大的德國陸空軍只能放到東歐大平原試圖吃掉美味多汁的蘇聯。

其次,日耳曼民族對斯拉夫民族長久的恩怨,促使德國攻打蘇聯。以日耳曼人為主體建立起來的西歐各國對斯拉夫民族固有的成見和仇恨,使希特勒能夠拉起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甚至很多被德國入侵和吞併的國家,都有大量的國民參加到德國對蘇聯的入侵中。可以說德國對蘇聯的入侵是順應西歐大多數國家民心的,如果最終希特勒取得了對蘇戰爭的勝利,那麼其獲得聲望足夠把整個歐洲合併成一個國家。

第三,如果對蘇聯放任不管,將使德國腹背受敵。在德國巴巴羅薩行動發動之際,蘇聯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對德軍事準備。放著一個朝氣蓬勃的,無論在人口、領土面積、礦產資源和工業規模都遠超自己的國家在身邊不管,是任何一個有腦子的國家領導人所不能作岀的決定。如果費盡全力去捉一隻鑽進洞里的膽戰心驚的小狐狸,而忘卻了身後膘肥體壯的北極熊,付出的代價將是慘重的。

第五,資本主義國家對共產主義國家的深刻恐懼,促使德國下定決心入侵蘇聯。德國與英法的戰爭歸根到底是資本主義世界主導權的爭奪,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使歐洲各國對蘇聯懷有深刻的恐懼,尤其是蘇聯在沙俄留下的爛攤子上用極短的時間完成了對歐洲列強國力的超越,更加深了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統治階級的恐懼。自認為已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領導者的希特勒,責無旁貸的將蘇聯列為最緊要的敵人,積極動員手中所有的力量,力圖一戰而勝。

第六,石油資源的匱乏,迫使希特勒鋌而走險。德國是一個貧油國家,而由於英國海上的封鎖和層層阻擊,使德國有限的石油捉襟見肘。眼看中東豐富石油資源而不可得,只好把目光放到蘇聯的外高加索產油區,只要獲得足夠的石油,破解困擾德國海空軍力量最後一道枷鎖,依靠德國的工業能力就能迫使英國投降並與美溝和,從而成為世界霸主。

最後,入侵蘇聯的根源是歐洲的宿命。歐洲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羅馬之後。西羅馬的繼承者查理大帝建立了法蘭克王國,但他的三個兒子(有說是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簽訂的《凡爾登條約》分別建立三個國家,也就是德法意三國的前身(英國是法國貴族自行開拓的領土,只不過後來獨立了)。東羅馬也就是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消滅後,一位公主遠嫁莫斯科公國,也就是說後來蘇聯的前身沙俄帝國繼承了東羅馬的衣缽。歷代的歐洲豪強只要實力達到冠絕歐洲,都會走上武力統一歐洲的路線,在希特勒之前拿破崙是最接近實現這個目標的人,可惜兵敗莫斯科城下。因為歐洲人心中的歐洲是羅馬帝國時的歐洲,只有將分裂岀去的東羅馬傳承重新收回來,才算是完整的歐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曉峰 的精彩文章:

巔峰時期的蘇聯,軍事力量到底有多強大?

TAG:劉曉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