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陸金所凈值標的退出,揭示合規化浪潮的再次「釜底抽薪」

陸金所凈值標的退出,揭示合規化浪潮的再次「釜底抽薪」

作者: 陳凱

編者按:網貸凈值標的優勢在於滿足了投資人轉化債權靈活處理資金的需要,對於提高平台活躍度也有較大的好處。但其主要的風險點在於債權轉讓資產實際上是一種期限錯配的體現,一定意義上放大了金融衍生風險,因此受到監管也成為了必然。

回到網貸行業,這幾個月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合規和準備備案,目前各家平台的神經基本上都是高度緊繃的,因為網貸監管備案這個舉措實際上起到了對網貸行業劃分三六九等的作用,不論業務規模和用戶認可程度如何,主要沒有拿到備案,那麼就缺乏最根本的法理基礎,這也是不論大小平台都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的願意所在。

而網貸監管備案中關於產品模式上的點主要就是這麼幾個:取消風險準備金、不能做活期、不能期限匹配,也就意味著債權轉讓這個產品存在很大的政策風險。目前上海、廣東等地的監管備案細則中都要求債權轉讓要清理,其中去年9月份《上海市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事實認定與整改工作指引表》就明確指出平台不得開展調整原始收益率的債權轉讓業務、及"凈值標"擔保借款業務。

這也是本次陸金所宣佈於2018年2月28日8:00起停止e享計劃發起服務的背景因素,意味著曾經的網貸「主流」資產之一的「凈值標」黯然退出市場。

為什麼在行業發展的高速時期,凈值標成為很多平台主打的產品?

以紅嶺創投為例,截至2017年6月末,其凈值標累計交易規模達到2123億元,約佔平台所有項目總額的85.5%。其中,2017上半年凈值標規模為424.2億元,貢獻的服務費收入超過7000萬元。到2017年年中,網貸行業累積凈值標成交規模已達到7400多億元。

如果從用戶體驗而言,網貸凈值標確實有一定的優勢,滿足了投資人轉化債權靈活處理資金的需要,對於提高平台活躍度也有較大的好處。對於平台而言,債權轉讓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獲取更多的手續費和管理收入,因為每次債權轉讓的完成意味著平台可以從中收取一定的服務費。而對於完全嚴格意義上的債權匹配的網貸撮合而言,平台收取的費用也大多以利息費、手續費、服務費等綜合的費用形式體現。

在2016年網路信息中介的指導意見發布後,由於很多平台的資產端面臨較大的整改壓力,資產不合規,不滿足小額、分散的業務規範化需要,導致一段時間內平台新增資產有限,加之原有非標資產業務也可能暴露出一定的風險敞露抬升的跡象,因此將已經完成的用戶個人投資債權進行期限內轉讓,獲得新的投資資金並以此帶來業務收入多元化成為眾多平台都在嘗試的點。當然,這個方向後期也開始受到更為嚴厲的關注和限制。

主要的風險點在於債權轉讓資產實際上是一種期限錯配的體現。用戶的投資基金和債權的實際發生和結束時間是不匹配的,而且未對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做測評,一定意義上放大了金融衍生風險,從資金的使用效率而言,並未能更多覆蓋真實有融資需求群體,而是基於一筆債權資產進行的多次變現,從金融信用衍生的環節而言類似於次級信用衍生。

其次,債權轉讓並不能清晰獲得借款人的信用狀況,比如借款人信息、債權信息不透明,易存在資金挪用情況。借款人大多是長期債權,而出借端客戶多是短期,可能需要平台重新匹配債權,更容易出現期限錯配,若新增業務大面積減少,很容易出現匹配錯亂之後的衍生金融風險。

還有一個隱形的金融監管風險,就是債權轉讓實際上起到了一定的類資產證券化作用,但這項業務在目前國內的金融監管環境中是受到嚴格的審核監管的。在一些地方的監管指導意見或則細則中,網貸平台也被禁止"開展融資租賃公司、典當行、保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各類專業放貸機構及各類金融機構的債權轉讓業務"。

從現象上看,債權轉讓產品雖然用戶體驗是提高了,靈活性更強,但平台承擔的信用覆蓋和風險管理壓力實則是加大了。這也是本次網貸監管備案中整治的重要點,債權轉讓退出網貸歷史舞台已經難以避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概念火熱引發美市場大佬激辯
比特幣多頭噩夢驚醒!全球央行商討監管升級 巴菲特稱會很慘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