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有何區別?一字不同,天差地別!

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有何區別?一字不同,天差地別!

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的官職根據爵位、官位的等級,都有不同的服飾,通過一個人所穿的衣服就能看出他身份地位。清朝也是如此,那麼清朝軍服上的「兵」和「勇」是否有區別?

答案是當然有,而且一字不同,千差萬別。「兵」是清朝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清軍在入關之前就有八旗兵,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這些都是兵,八旗兵在16歲的八旗男子中挑選,而且屬於國家的正規軍,直接隸屬於皇帝。

八旗軍屬於滿兵,綠營兵是彌補滿軍不足而由漢人組成的部隊,他們的軍隊以綠色旗幟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他們雖然使命相同,但朝廷倚重不同,待遇差別巨大,相當於是親娘生和不是親娘生的區別,八旗兵大部分防衛京師,是國家的禁衛部隊,掌管京城安全,待遇好;綠營兵遍布全國各地。清朝入關後,八旗兵腐化墮落,清政府倚重綠營兵作戰,如康熙平定「三藩叛亂」,綠營兵做出了巨大貢獻。

「勇」是兵的一種,在雍乾朝後期遇到戰事,八旗兵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組成的軍隊。戰爭結束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即使有功也不能久留就用。在清朝末期太平天國起義時,曾國藩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湘軍),定兵制,發軍餉。稱為勇營。

在此時,「勇」基本上代替了「兵」,清末成為國家主要的軍事力量,但是地位相當於「後娘養的」,國家待遇非常低,有時需要自行籌措,它的特點相當於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軍官和士兵只忠實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這叫「兵為將有」。可見「兵」和「勇」真是天差地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談點點滴滴 的精彩文章:

曾經發動侵華戰爭的八國,有一國已經四分五裂!解體成十個國家!

TAG:清談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