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鴻章 被誤解的愛國者

李鴻章 被誤解的愛國者

中國的晚清史,

就是一部腐朽沒落、殘酷黑暗,

無論皇族亦或庶民

皆活得毫無尊嚴的屈辱史!

在晚清歷史上,有那麼一個人,其活動範圍之廣、行跡之遠、影響之大、爭論之多都是絕無僅有的。他去世後的一個世紀中,關於他的研究一直為學術界所重視,他的傳記、年譜、回憶錄不勝枚舉,關於他的論文亦汗牛充棟。不同的人按照自己對晚清歷史的理解,對其功過是非作出評價時,有一個無法繞過的詞語是:賣國賊。鑽進故紙書中查閱歷史資料,我們發現其所簽訂的條約亦無不印證著「賣國賊」這一稱號非他莫屬!

這個人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

李鴻章,本名章桐,字漸甫,號少荃,安徽合肥東鄉磨店人。清末重臣,洋務運動的領袖,淮軍創始人和北洋水師統帥。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縱觀李鴻章的一生,儘管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體制下,「惜英雄未造時勢」,抱負未能實現,生前罵名起,身後亦不絕,這並不僅僅只是李鴻章個人的悲哀。

作為封建士大夫和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李鴻章首先代表和維護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他一生最大的特點是「守困」,即忍辱負重、舍小保大、變弱為強——為了守住自己而建立功名,為了守住江山而不辭辛苦。他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剿滅捻軍他毫無仁慈之心、殺人如麻,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政權。他興辦洋務運動不遺餘力,圖國富的目的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不是民強,所以他興辦的洋務運動和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清王朝繼續淪落的命運,也讓他的苦勞並有獲顯著功勞。

但李鴻章終究是一個開明的士大夫,在與各國廣泛的通商中,他清楚地意識到清朝的落後,主張通過向西方學習來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並身體力行。他主持創辦江南織造總局、天津機器製造局、上海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同時設置了鐵路局、電報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客觀上抵制了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他積極創辦清朝的海防,籌劃和建立北洋水師,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清朝的國防能力;他極力派人出國留學,興辦新式學堂,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引進了一些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但李鴻章本人及其家族也在洋務中大發橫財。

一個多世紀以來,對其爭議最多的是:對外戰爭極力妥協,無論戰勝戰敗,所籤條約均喪權辱國,而對內則殘酷壓制愛國軍民的反侵略熱情。李鴻章一生簽訂條約30多個,作為清政府代表與列強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876年9月中英《煙台條約》;1884年5月《中法會議簡明條約》;1885年4月中日《天津條約》,同年的《中法新約》;1895年4月中日《馬關條約》,同年11月,中日《遼南條約》;1896年3月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同年6月的《中俄密約》;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1901年9月的《辛丑條約》等。

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極大的災難,而李鴻章本人則在簽約中收取賄賂。這確實是李鴻章一生最不光彩的地方!

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蕩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儘管他竭盡全力在萬難之中為大清國掙得一分之利,可在弱肉強食、強盜橫行、弱國無外交的國際大環境中,作為一個弱國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夠取得平等的發言權?喪權辱國的背後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敗、腐朽,這是一個落後民族的悲哀。歌德有詩云:「一切消逝者,只是一象徵。」當走完人生歷程,並且被史家和大清王朝一起寫進歷史時,李鴻章的形象也就成了一個誤國者的形象與慈禧太后聯繫在一起了。

但是,李鴻章作為一個有思想有血肉的人,其性格是複雜的、多面的、充滿矛盾的。處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的李鴻章,他不但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而且滿腹經綸,機鋒敏銳;既溫文爾雅,又奸詐詭異;既爭強好勝、妒賢嫉能,又堅忍寬容、氣宇大度;既韜晦善謀,又鋒芒畢露;既聰明無比,又不識時務;既開放鼎新,又故步自封;既寬厚賢良,又兇狠殘暴;既傲慢清高,藐視洋人,又忠誠仗義,對主子奴顏婢膝……

當我們了解了李氏發跡的過程,也就看到了淮軍子弟的歷史功勛,理解了困囿於歷史現實的無可奈何,傾聽到了與世浮沉無處訴說的辛酸苦楚,亦聽到了一個為民族強盛而瀝盡心血、在莫大的屈辱中為國爭利的老臣的殘喘聲……

本文節選自《李鴻章全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讀書吧 的精彩文章:

傅踢踢 平凡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南懷瑾 大度看世界,從容過生活

TAG:趣讀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