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丹麥養豬業的成功經驗給我國養豬業的啟示

丹麥養豬業的成功經驗給我國養豬業的啟示

摘要

丹麥養豬業水平居世界前列,生產的高質量和高健康級別豬肉產品獲得丹麥和國際消費者信任。丹麥已形成覆蓋種豬繁育、飼料、養殖、屠宰加工到銷售的全豬生產鏈,豬場集約化、規模化及產業化程度高。在過去20年中,丹麥每頭母豬PSY持續增加,每年平均提高0.45頭,於2014年達到32.5頭。斷奶仔豬及生長育肥豬的飼料轉換效率逐年降低,經濟效益逐年提高。丹麥養豬業這些成就的取得在於:以市場為導向的明確育種方向及健全的人工授精網路,科學合理的營養標準與飼餵技術,世界領先的飼養管理技術,完善的疾病防控體系,嚴格的動物福利標準,以及高度重視的環境保護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文章從遺傳選育、飼料營養、飼養管理、疾病防控、動物福利與環境保護等6個方面總結丹麥養豬業成功的經驗,並給正處於變革時期的我國養豬業提供一些可行性對策與建議。

丹麥國土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人口570萬,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在其農業人口只佔勞動力3%左右的國度里,卻生產著可供3倍丹麥人口的糧食,出口到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丹麥農業科技水平和生產效率居世界前列,農牧業一直是丹麥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約2/3的農牧業產品供出口。其中,豬生產在丹麥的畜牧業中占的比重最大[1]。丹麥養豬業水平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豬存欄量超過居民2倍的國家,被世界公認為「養豬王國」。並且丹麥養豬業生產的高質量和高健康級別豬肉產品,獲得丹麥和國際消費者信任,生豬出口持續增加。丹麥養豬業是如何創造世界奇蹟值得探討和學習。

1 丹麥養豬業的基本情況

2014年,丹麥大約有4 200個養豬場,年存欄1 200萬頭,年出欄約2 900萬頭。母豬約100萬頭,每頭母豬PSY(斷奶活仔數)達到32.5頭[2]。儘管丹麥豬肉產量僅佔世界總產量的2%,但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出口國,能出口90%豬肉產品到130多個國家,佔世界豬肉出口總額的30%左右。丹麥豬肉出口約佔國家出口總額5%,約佔丹麥農業出口額的一半,創造的價值達355億丹麥克朗,約50億歐元[3]。

近年來,丹麥已形成覆蓋種豬繁育、飼料、養殖、屠宰加工到銷售的全豬生產鏈,豬場集約化、規模化及產業化程度高。根據丹麥統計局統計,丹麥國內養豬場數量逐年減少,每6~7年減少50%,養豬規模逐年擴大。從2012~2013年,自繁自養豬場數量從1 394個減少到1 216個,平均規模達到470頭母豬,出欄規模為平均5 600頭肥豬,佔41%,其餘出售斷奶仔豬(到波蘭);育肥豬場數量從2 051個減少到1 970個,出欄肥豬規模為平均6 000頭;母豬場數量從670個增加到672個,平均規模達到650頭母豬[2]。2014年,丹麥國內屠宰加工生豬1 940萬頭,豬肉產量117萬噸,人均佔有量230 kg。活豬出口1 000萬頭,其中出口仔豬960萬頭,頭數隨仔豬出口價格的持續上升而逐年增加[3]。在過去20年中,遺傳選育使得母豬PSY的進展非常顯著,平均從21.7頭提高到32.5頭[2]。這個成績的獲得是由於每胎產活仔數的持續增加並加強了管理水平從而減少了仔豬死亡率的結果[4]。

以上可見,養豬業已成為丹麥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勁的競爭力。丹麥養豬業這些成績的取得與世界領先的豬群遺傳育種、飼養管理、疾病控制等養殖管理技術及科學合理的營養配方密不可分。

2 種豬繁育體系競爭優勢明顯

2.1

重視種豬培育和良種繁育體系建立

丹麥的種豬以其優秀的繁殖力、生長速度及飼料報酬高等生產性狀聞名世界,是全世界最優秀的種豬之一。丹麥國內商業豬場合作建立了全世界最有效和管理最完善的種豬繁育計劃中心(DanAvl),圍繞養殖和屠宰需求確定育種目標,定期調整各性狀在育種指標中的選擇權重[2,5]。據截止到2014年8月的統計,丹麥國內共有40個核心群及140個擴繁場,年生產純種和雜種父系杜洛克種豬依次為5 499窩和243窩,純種和雜種母系(長白和大白)種豬依次為35 404窩和169 922窩[2]。由於具備完善和先進的育種體系,丹麥的豬育種技術發展非常快,從2013~2014年,0~30 kg豬ADG從提高1.6 g/d增加到2.3 g/d;30~60 kg豬ADG從提高12.9 g/d增加到16.0 g/d;飼料轉化效率從減低0.038到降低0.039;種用年限從降低0.001到增加0.006;出生第5 d活仔數平均為13.8頭,提高0.4頭。過去4年的遺傳選育使每頭肥豬平均毛利從9.59丹麥克朗(RMB 8.63元)提高到10.08丹麥克朗(RMB 9.07元)[2]。為了保證育種值估算的準確性,丹麥核心群的測定比例非常高,大約為70%,包括場內測定和中心測定站測定[2,6]。並且,測定和評估的全部數據由DanAvl向社會公開,商品豬場根據這個來選擇使用全國最優秀的種豬,生產優質的商品豬。此外,大多數種豬場還實施了無特定病原(SPF)育種計劃,該計劃由專業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在具有高度衛生條件的豬場進行,實行隔離封閉式管理。種豬的運輸使用帶有密封空氣過濾器通風設備的專用車運輸,避免運輸過程中的交叉感染[2]。

健全的人工授精網路

2.2

丹麥的育種體系還包括人工授精供精站,全國共分布有10個供精站點[2]。供精站的公豬精液都是由全國範圍內經測定選育出的最優秀公豬提供的,有利於優良基因的最大化利用,這對提高整體生產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5]。除種豬場外,商品豬場一般很少飼養公豬(僅保留查情用公豬),豬場需要提前預定所需公豬的精液和數量,第二天由供精站當天採好精液用專用的精液運輸車分送到各個豬場。近年來,丹麥供精站加速了向全球銷售精液的進程,從2012年到2013年,丹麥杜洛克公豬精液國內銷量增長緩慢,而國外銷量快速增加,從78萬份增加到112萬份,接受該精液授精的母豬數量於2013年達到43萬頭左右。丹麥也向全球各地銷售種公豬,共有11個經銷商,2014年共銷售68家人工授精站的2 659頭種豬,比2013年增加47%[2]。

丹麥與人工授精有關的研究及技術改進統一由AI中心和養豬研究中心共同管理。丹麥養豬研究中心會定期檢查公豬站精液品質,包括每份精液中精子數及精子活力。也有突擊檢查,檢查結果會公布到養豬研究中心網站上,實現信息的公開透明,豬生產商可以選擇品質最好的精液[2]。同時,養豬研究中心大力投資新的精子活力及形態檢測平台。最新研發的ASQAS儀器可實現對精子活力及形態的快速分析,以保證每次對精子活力的評估的一致性。新的方法將來會從整體上改進公豬的精液品質,並有望降低公豬變異[7]。

3科學合理的營養標準與飼餵技術

3.1 後備母豬的營養標準及精細的採食量調控

3.1.1 後備母豬的營養標準

丹麥對後備母豬的整體目標做了明確的設定,即於第二個發情期配種、初配日齡達到225~250 d、初配體重達到135~150 kg、最佳日增重在700 g左右及背膘厚超過12 mm[8]。參照育肥豬的營養標準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包括配種時體重過重、高瘦肉率及低脂肪含量,這些都會縮短母豬的利用年限[9]。近幾年丹麥一直致力於後備母豬新營養標準的制定,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包括適當降低日糧氨基酸和粗蛋白水平,體重為30~65、65~105 kg和105 kg以上後備母豬的SID賴氨酸需要量依次降低至0.71%、0.54%和0.43%,SID蛋白水平依次降低至11.7%、10.2%和9.6%,以達到目標體重及提高背膘厚。此外,磷的需要量至少要要比育肥豬的提高10%,以延長母豬的利用年限[8]。

3.1.2 後備母豬採食量的精細調控

丹麥豬場非常重視後備母豬的培育,為保證後備母豬正常的生長發育和擁有良好的繁殖性能,後備母豬在體重30 kg之前自由採食,之後到授精(140 kg左右)期間實行限制飼餵[2]。丹麥制定了後備母豬不同體重下的日採食量標準,發情前採食量不超過2.5 kg/d,配種前10~14 d短期優飼,採食量逐漸增加到3.1 kg/d以促進母豬排卵[2]。飼餵粗粉碎飼料及增加日糧粗纖維含量以促進胃健康,增加飽感,以及減少母豬刻板行為[10-12] 。研究顯示,與顆粒料相比,飼餵粗粉碎飼料母豬的胃指數由4.4降低至0.6,低胃指數與低潰瘍發生率相關[2] 。

3.2 妊娠和泌乳母豬採食量的精細調控及補充粗飼料

丹麥豬場根據體況嚴格控制妊娠母豬的採食量,一般採食量不超過2.8 kg/d[2] 。妊娠母豬限飼雖然降低了分娩時的體重,但並不影響母豬使用年限和繁殖力,反而可以提高母豬哺乳期的採食量[13-14] 。分娩後應逐漸增加喂料量,避免加料過急導致哺乳母豬中後期採食下降,每天飼餵3~4次。同時也會根據膘情適當控制泌乳母豬採食量,當P2點背膘厚在15~19 mm範圍內,採食量不超過8 kg/d;P2點背膘厚大於19 mm,採食量不超過6.6 kg/d[2]。這樣不會對母豬斷奶時的體況和繁殖力產生負面影響。相反,可以降低母豬死亡率。

丹麥母豬日糧配方比較簡單,主要原料是大麥、小麥、燕麥、豆粕,纖維含量比較高,母豬腸道比較健康,消化能力強,豬糞能看見很多纖維。妊娠母豬飼料成品含10%大麥壓片。通過提高日糧纖維含量(主要增加日糧中大麥的比例)維持胃腸道容積,增加母豬飽感,促進腸道健康及減少便秘[11,15]。妊娠母豬日糧粗纖維含量可以提高到10%~12%,泌乳母豬日糧的含量可以提高到5%~7%[2]。此外,由於分娩時會大量動員骨骼中的鈣,分娩後血鈣濃度降低,容易出現低鈣血症,結果造成母豬的乳房水腫[16-17]。丹麥豬場備有母豬用鈣源,用以在分娩後及時向母豬補充鈣[17]。

3.3 斷奶仔豬腹瀉的營養調控措施

在預防斷奶仔豬腹瀉上,丹麥養豬研究中心做了大量試驗,發現日糧中粗蛋白、鈣及大豆粉含量過高都會引起斷奶仔豬腹瀉增加[2]。在高腹瀉風險階段(6~15 kg),日糧鈣和SID蛋白水平的含量依次不能超過0.76%和17.7%[8]。丹麥也在尋找新的抗生素替代品以緩解由於抗生素禁用短期內造成的影響。通過研究與實踐,發現有機酸和氧化鋅的聯合使用對斷奶仔豬腹瀉的降低效果最為顯著,還能促進生長[18]。此外,重視當地飼料原料的開發與應用(以蠶豆為例)。蠶豆在丹麥產量高,價格低廉。其蛋白含量高,單寧含量低,具有替代豆粕的潛在價值。在斷奶仔豬(9~30 kg)日糧中添加25%的蠶豆可以提高ADG及降低FCR,並且能有效降低腹瀉[2]。當斷奶仔豬發生腹瀉時,豬場會調整營養配方,丹麥專門制定了仔豬腹瀉時的營養標準。以9~20 kg仔豬為例,日糧SID蛋白水平從原來的17.7%降低至16.8%,SID賴氨酸水平從1.13%降低至1.07%,鈣水平由0.76%降低至0.7%[8]。同時也會採取一些管理措施,如增加飼餵次數(4次/d,每次15 min內採食完成)及限制飼餵量等[2]。

3.4 綜合市場價格和性能科學配製育肥豬日糧

最便宜的標準日糧不一定是最經濟的日糧,飼料價格、豬價及生長性能都會影響肥育豬最經濟的蛋白及氨基酸添加水平。丹麥養豬研究中心根據氨基酸、粗蛋白和磷等方面的多項研究結果,確定了多種劑量響應函數。通過這些函數可以在獨立於氨基酸、磷和粗蛋白水平的前提下對肥育豬的平均日增重、FCR和瘦肉百分比進行估算,確定在不同瘦肉百分比的情況下每個豬位以及各個養豬單位的毛利潤。將這些信息與飼料配方程序結合之後,就可以按每個豬位的毛利潤最大化來進行配方,而不是簡單地按肥育豬飼料最低價格來配方[19]。比如,對於銷往非洲和歐洲市場的肥豬,效益最大化的日糧SID粗蛋白水平為13.5%~14.1%;而對於銷往丹麥國內,日糧SID粗蛋白水平為13.3%~13.4%,並額外添加30%賴氨酸、蛋氨酸和蘇氨酸可改善性能和提高毛利[2] 。丹麥提倡給育肥豬飼餵顆粒料,一方面因飼料配方主要以大麥為主,制出來的顆粒比較堅硬,充分滿足了豬天性喜好咀嚼的特性;另一方面,與粉料相比,育肥豬飼餵顆粒料能使日增重提高4.6%,FCR提高5.6%,同時也改善了胃健康,減少胃潰瘍發生率[2] 。此外,舍內設置飼餵牆可提高育肥前期(

3.5 採食量的精準調控技術:液體飼餵系統

丹麥大約有一半的母豬飼餵液體飼料,藉助於各個閥門記錄飼餵量確切數據,因此可以匯總每頭母豬的採食數據,以實現採食量的精準調控,提高豬性能,以及改善胃健康。

2014年起,丹麥養豬研究中心與9個液體飼餵系統方面的專家及18個育肥豬場合作,發起了一項名為「Wetis best」的項目[2] 。該項目旨在減少飼料浪費,提高育肥豬生產效益,分兩個步驟:首先,確定飼料與水混合參數及飼餵的方法以確保採食量記錄的準確性和飼料的品質,這一步是提高生產效益的關鍵;其次,基於飼料轉化效率、日增重及瘦肉率等指標確定最優化的採食量曲線。步驟1的主要工作包括:優化飼料與水的混合參數(粒度分析和混合次數),目的是減少飼料浪費;通過對比分析飼餵系統記錄的給料量與真實採食量以保證飼料供給的準確性;通過優化飼餵系統的清洗方式和次數及添加甲酸或乳清粉抑制微生物對飼料中氨基酸的降解,從而保證飼料的品質。步驟2的主要工作是準確記錄參與該項目豬場的飼料轉化效率、日增重、瘦肉率、毛利及日採食量,相互比較來確定日採食量是否需要重新調整。

4 科學的飼養管理

4.1 後備母豬的飼養管理

後備母豬與經產母豬混合飼養可以促進發情,提高受胎率,但經常會發生肢體損傷,尤其在合群的第一個星期情況最為嚴重[20-21]。丹麥豬場推薦使用靜態方法混群,即後備母豬提前2 d進入豬舍,只混群一次,不再有新的經產母豬轉入該群。這種混群方法可以使母豬肢體損傷發生率減少23%[22]。此外,後備母豬舍內需要人工補充光照,每天給後備母豬提供16 h、強度為150~300 Lx的光照,可使其初情期提前18.5 d,間情期(體成熟前兩次發情的時間間隔)縮短1.5 d,同時也會提高母豬受胎率[17]。

為實行繁殖豬群整批管理、同期發情排卵、同期配種及同期產仔,發情控制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顯得尤為重要。丹麥豬場實現後備母豬同情發情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轉群,與經產母豬混合飼養;舍內要有足夠的空間供母豬自由活動;1 d一次與公豬接觸,進行發情前的刺激;短期優飼,採食量至少達到2.8 kg/d;使用藥物(比如Altresyn)促進發情,每天通過口服供給,持續18 d。給葯前,需要給後備母豬供給蘋果汁,持續3 d[2,23]。

此外,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躺卧區糞便的排放,改善舍內環境,丹麥豬場非常重視後備母豬躺卧區的設計。目前兩種設計的效果比較好:料槽位於豬欄中間,躺卧區設計在料槽周圍。在四周圍欄中間設有尺寸正好與母豬一致的躺卧牆(長2 m,寬5 cm,高40 cm)[2]。這兩種設計在丹麥母豬場的應用廣泛,極大地改善了舍內的環境。

4.2 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

丹麥以法律的形式規定母豬場必須向妊娠母豬提供秸稈,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母豬飽感,降低胃潰瘍發生,改善胃健康[2,15]。2010年,丹麥司法部推薦妊娠母豬每天飼餵5次秸稈。同時將會有更多的研究投入到評估飼餵不同秸稈對母豬體況、行為、胃健康及繁殖力的影響中[2]。丹麥有90%的豬場簽訂了母豬胃健康諮詢協議。從2014~2018年,計劃對這些豬場母豬進行胃部檢查,每個豬場選擇20~30頭母豬。如有嚴重胃潰瘍的母豬必須要採取相應措施進行治療,該部分也劃入協議內[2]。在丹麥,有專業的生產麥秸供豬場使用的公司,生產不同衛生等級的麥秸,等級越高,價格越高。此外,創新的自由進出欄成為了替代妊娠母豬限位欄的新選擇。這種自由進出欄可使母豬根據自己的意願,進入欄內進食、休息,或到欄外的公共區域活動,這種設計要求舍內的中間區域必須要有足夠的空間供母豬自由活動,並且鋪有墊料為母豬構建舒適的生存環境[24-26]。

4.3 泌乳母豬的飼養管理

丹麥豬場提倡每頭分娩後的母豬都要帶仔哺乳。與比不哺乳相比,母豬哺乳具有諸多好處。對20個豬場的63 025窩仔豬進行統計,發現哺乳母豬的斷奶仔豬數要比不哺乳的高0.7頭;雖然母豬哺乳使泌乳期延長了12 d,但隨後胎次的窩產仔數增加了0.6頭,斷奶至發情間隔不受影響[2]。

為滿足動物福利的需要,丹麥提倡產房有足夠的空間供泌乳母豬自由活動。但活動空間的增大會存在管理成本投入加大及仔豬死亡率增加5%以上等問題[24]。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泌乳母豬自由活動使仔豬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仔豬奶水攝入不足及胃部遭擠壓受損,並且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分娩後4 d內,分娩後4 d限位可以降低死亡率[2,26] 。此外,每頭母豬臨產前都會提供秸稈,滿足其銜草築窩的天性,這樣可以緩解應激,更有利於母豬順利分娩[27-28] 。產床上設有兩個料槽給仔豬使用,綠色的是教槽料,紅色的是有仔豬腹瀉時,會放一些檸檬酸和多維稀釋的水。並設有弱病豬保育箱,工人每天巡欄時,會將弱病豬挑出來,單獨飼餵。

4.4 科學的仔豬飼養管理,降低死亡率

降低仔豬死亡率是提高繁殖豬效益的關鍵之一,影響仔豬死亡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出生重、斷奶重、分娩管理、母豬胎次等[29] 。出生重為1 kg以下、1~1.5 kg及1.5 kg以上豬死亡率依次為47%、13%和7%。斷奶重為5.6 kg以下豬死亡率要比7.5 kg豬的高3%[2] 。因此,提高出生重為1 kg以下及斷奶重為5.6 kg以下仔豬存活可以有效降低仔豬死亡率。母豬分娩時管理不當導致難產,仔豬死亡率從16%提高到20%。胎次也會影響仔豬死亡率,第三胎產的仔豬死亡率較第一胎的高5%,隨著胎次的增加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來降低仔豬死亡率。此外,母豬不可避免產生出弱仔,平均水平為4%~8%,主要受豬群和帶仔數的影響,並且大部分發生在哺乳的頭7 d[2] 。如何降低仔豬死亡率丹麥從以下幾方面工作入手:通過妊娠期體況管理來確保進產房之前獲得正確的體況。過肥和過瘦的母豬產出死胎的風險都會增加;一套有效的分娩監視和產科輔助策略有助於降低死產仔豬的百分率,死胎率從13%降至10%[19];將弱病豬挑出來,單獨飼餵,給予額外的照顧,尤其在哺乳的前7 d,並提供額外的母乳。

5 健全的疾病防控體系

丹麥整個國家動物健康水平非常高,豬的疾病也比較少,諸如像豬瘟(1993年後未出現)、口蹄疫(1983年後未出現)、偽狂犬病(1991年後未出現)、傳染性胃腸炎(從未出現)現都已處於凈化狀態。豬流行性腹瀉、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耐甲氧西林金黃葡萄球菌及胸膜肺炎近幾年得到有效地控制,陰性率趨於穩定。丹麥疾病防控主要採取控制好生物安全、多點式生產、建立SPF系統、免疫接種以及營養和環境控制等方面。

5.1 強化養殖源頭控制

一是健全的SPF健康管理體系。所有豬場每月必須提供血液樣本進行SPF健康檢查,檢查的項目包括:胸膜肺炎、肺炎、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及沙門氏菌。國內設有專門的機構來管理這些SFP健康數據,並公布到相關網站上,實現信息透明化。2014年記錄了260個核心群和擴繁群豬場及2 830個商品豬場的SPF數據。病豬必須送檢,且由專門的機構進行解剖觀察及採樣檢查,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診斷,便於快速且針對性地採取相應防禦措施[2]。二是規範的獸葯使用管理體系。2000年開始,丹麥全面停止在飼料中使用抗生素。從2009~2013年,丹麥抗生素使用量降低13%[30]。2014年對用於治療用的抗生素使用限量做了重新修訂,母豬、育肥豬和斷奶仔豬的使用限量依次降低至4.3、5.9、22.9 ADD/100頭/年。使用抗生素前必須進行病原菌的診斷,包括勞森菌、結腸菌毛樣短螺旋體、大腸桿菌F4和F18[2]。豬場必須將治療藥物、血清及疫苗使用情況錄入國家獸醫統計庫,並接受國家獸醫食品局評估。三是科學的生物安全措施。豬場採取消毒、隔離及SPF認證等綜合防禦措施,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

此外,針對有些情況下的仔豬腹瀉並不能查見明確的病原菌、某些病原菌不引起腹瀉及抗生素僅應用於治療,但生產實踐中很難劃定治療的界限等問題。丹麥開始採用「穿襪採樣」法採集診斷的樣本[31],具體方法如下:員工穿上具有防護性的塑料襪子進入豬場,隨機地踩到一些豬糞粘在襪子上,然後迅速地對這些糞便樣本進行病原菌的分析。這些糞便樣本可以很好地反映這個批次的豬糞便中病原菌攜帶的平均水平。獸醫可以根據檢驗結果決定是否對這批豬進行抗生素治療。

5.2 實施全程獸醫監管

丹麥實行全程獸醫衛生監管,涉及獸醫診斷和治療、動物衛生、動物福利、食品安全等多個方面。在養殖環節,豬場註冊、耳標佩戴、動物福利、抗生素使用、生物安全措施及疾病監測等情況受國家獸醫食品局嚴格的審查。在運輸環節,為避免由運輸工具攜帶病原菌進入國內,2013年,丹麥養豬研究中心投資在國境邊界上共設立5個汽車清洗站,所有入境的拉豬車輛必須經過嚴格清洗、消毒合格發證後方准進入丹麥。並由SPF檢查機構定期對清洗場地和運輸工具進行微生物分析,確保無病原菌感染[2]。在屠宰環節,相關法規及標準主要依據歐盟的規定並結合國內實際做了細化。屠宰廠設立審批嚴格,設備現代化程度高。丹麥政府委派官方獸醫對屠宰廠生產過程、相關法律執行及獸醫衛生條件進行不定期檢查,每天對批發市場進行抽檢,對零售商不定期抽檢,確保食品安全。

5.3 健全的質量追溯體系

丹麥所有豬場必須在中英畜禽資料庫(CHR)註冊獲得唯一登記號,並負責及時將生產過程信息錄入到CHR中[17]。屠宰廠對每頭豬進行唯一性編碼,記錄來源農場號、胴體重及獸醫衛生檢驗等信息,實現全程可追溯。生豬交易、屠宰加工及流通都附有相應單證,以保證發生疫情或出現質量安全問題能追溯到每頭豬及所在豬場,以便及時採取必要的措施。

6 重視動物福利,充分發揮生產潛力

本屆大會將圍繞XXXX行業進行深入廣泛的交流。會議將邀請來自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單位的專家、教授、學者、工程師,為大家提供一個高水平的信息交流平台。

7 注重環保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丹麥政府高度重視生豬養殖環保問題,根據土地消納畜禽糞便能力確定養殖規模。養豬場要有與生產規模相配套的糞便污水處理系統,推行種養結合、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最大限度消除生豬養殖對環境的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每個農場飼養量根據農場面積進行限定,不得超過750個動物單位(相當於1 500頭母豬,15 000頭育肥豬)。畜禽糞漿必須儲存6個月才能還田利用,每年1公頃土地施肥上限為1.7個畜禽單位糞漿(相當於170 kg氮41 kg磷)[17] 。當農場養殖量超過法律規定時,政府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決定是否允許其擴大養殖規模。目前,丹麥畜禽糞便肥中氮和磷的使用率與礦物肥料相當,既降低了環境影響,也減少了農戶購買肥料的支出。

8 對我國養豬業的啟示

2012年9月,中丹兩國農業部簽署了加強生豬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丹麥生豬產業發展與質量安全監督的先進理念和做法為加快我國生豬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主要有如下啟示:(1)加強優良品種的選育,提高種豬生產性能。遺傳選育是豬生產的根本。種豬場要切實加強遺傳選育工作,商品豬場要重視優秀豬群的引進;(2)大力投入營養方面的研究,實現高效精準的營養配製和飼餵。營養是性能得到充分發揮的保證。低蛋白平衡氨基酸可以有效地提高飼料氮利用效率,降低氮排放。無抗飼養條件下,如何維持腸道微生物區系穩態,改善腸道健康是研究的重點。同時也要加強當地飼料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節約養殖成本;(3)完善獸醫管理制度,確保動物產品安全。疾病控制是關鍵國內情況較為複雜,存在藥物及疫苗使用不當或濫用等突出問題。切實加強病原的檢測及診斷工作以保障藥物和疫苗使用的正確性和治療的有效性(4)飼養環境和動物福利要得到充分重視。加強這方面的研究,通過改善環境條件滿足生物學特性的充分發揮,提高性能。通過加強動物福利投入來提高健康狀況,減少發病率,降低養殖成本;(5)發展種養結合循環經濟,促進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養豬業規模擴大和發展的傳統養殖模式將被逐步被取締,但我國畜牧業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現象仍比較突出。應鼓勵發展種養結合的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同時鼓勵豬場對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節能減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寶微生態與無抗養殖 的精彩文章:

「益生菌」也是「菌」,為什麼輕易不致病?

TAG:家寶微生態與無抗養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