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免費教你幾個技巧,種出最美繡球花

免費教你幾個技巧,種出最美繡球花

八仙花又名繡球花、紫陽花、草繡球、陰繡球、粉團花等,屬虎耳草科八仙花屬植物,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是一種常見的庭院花卉。花期6-7月,初開為青白色,漸轉粉紅色,再轉紫紅色,不僅花期長,而且花色美艷,園林中常植於疏林樹下,游路邊緣,或叢植幾株於草坪一角。小型庭院中可對植,也可孤植,牆垣、窗前栽培也富有一番情趣。

一、 品種特性

八仙花其葉大而對生,淺綠色、有光澤,呈橢圓形或倒卵形,邊緣具鋸齒。其花球碩大,頂生,傘房花序,球狀,有總梗,每一簇花可開兩個月之久,中央為可孕的兩性花,呈扁平狀,外緣為不孕花,每朵具有擴大的萼片4枚,呈花瓣狀。八仙花原產我國長江流域,現全國各地均有栽植,喜半陰及濕潤環境,不甚耐寒,其生長適溫為18-28℃,冬季溫度不低於5℃,花芽分化5-7℃條件下需6-8周,20℃可促進開花,見花後維持16℃能延長觀花期,但高溫使花朵褪色快。

八仙花為短日照植物,夏季酷暑忌烈日直曬,否則葉易變焦枯黃,不宜過分乾燥,盆土要保持濕潤,但澆水不宜太多,栽培盆土宜選腐殖質含量高,濕潤且排水良好的輕壤土,土壤的酸鹼度對花色影響十分明顯,土壤為酸性時,花呈藍色,呈鹼性時,花呈紅色,但以栽培於酸性土壤中為好。露地栽培的地上部分冬季枯死,下年從根頸萌發新梢再開花,如在溫室盆栽越冬,可保持常青。

二、栽培品種

1.大八仙花:花全為不育花,萼片卵形。

2.藍邊八仙花:花兩性,深藍色,邊緣花為藍或白色。

3.紫陽花:花不孕,花序大,直徑可達20厘米,葉質厚,圓球形花序,藍色或淡紅色,多應用於園林栽植。

4.銀八仙花:分可孕與不孕兩種,葉較狹小,邊緣白色,用於觀賞葉片。

二、繁殖方法

八仙花常採用扦插、分株、壓條和嫁接繁殖,生產上以扦插繁殖為主。

1.扦插繁殖。扦插宜在春夏時進行,用1年生枝條,截成10-15厘米長的小段作插穗,插在沙床中,約20天左右可以生根,然後移植於盆中培養。為了能在早春開花,可以選擇在8-9月間進行扦插,選幼齡母樹上的健壯嫩枝作為插穗,基部須帶節,插後遮蔭,保持濕潤,20-30天左右即可髮根,成活後第二年移植。

2.分株繁殖。分株繁殖宜在早春植株萌發前進行,可根據母株根勢將其分開成數株,剪除巧根和過長根,移植於事先準備好的盆中進行培植管理,同時進行修枝。澆水不宜過多,在半蔭處養護,待萌發新芽後再轉入正常養護。

3壓條繁殖。可在芽萌動時進行,30天後可生長,翌年春季與母株切斷,帶土移植,當年即可開花。一般春季3-4月進行高壓,6-7月即可生根,當年可剪下分栽。

4.嫁接繁殖。一般用瓊花實生苗作為砧木,春季嫁接容易成活。在規模化生產中一般很少採用分株和嫁接法繁育。

二、栽培管理

1.施肥與澆水。八仙花喜肥,生長期間一般每15天需施一次腐熟的稀薄餅肥水,施用餅肥應避開伏天,以免招致病蟲害和傷害根系。為使盆土經常保持酸性,可在每50公斤液肥中加100克硫酸亞鐵,進行澆灌;同時經常澆灌礬肥水,可使植株枝繁葉綠;孕蕾期增施1-2次磷酸二氫鉀液,能使花大色艷。八仙花葉片肥大,枝繁葉茂,需水量較多,在生長發育的春、夏、秋季,要澆足水分,使盆土經常保持濕潤狀態。尤其是炎夏,由於蒸發量大,除澆足水分外,每天或隔天還要向葉面噴水1次。八仙花為肉質根,水分過多易爛根,故澆水不宜過量,雨後要及時倒掉盆內積水。9月份以後,天氣漸涼,要逐漸減少澆水量,使枝條生長健壯,以利冬季休眠。

2.翻盆換土。盆栽八仙花,一般每年要翻盆換土一次,翻盆換土一般在春季進行為宜。培養土用腐葉土、園土、沙土按4:4:2的比例配製,再加入適量腐熟餅肥作基肥。換盆時,要對植株的根系進行修剪,剪去腐根、爛根及過長的根須。植株移放新盆後,要稱把土壓實,再澆透水,放置在蔭蔽處10天左右,然後移置室外,進行正常管理。

3.正常修剪。要使盆栽的八仙花樹冠優美,株形端正,並多開花,就要對植株進行修剪。八仙花生長旺盛,耐修剪,一般在扦插苗成活後,新梢長至10-15厘米時,再進行第2次摘心。八仙花一般在兩年生的壯枝上開花,開花後應將老枝剪短,保留2-3個芽,以限制植株長得過高,並促生新梢,以利來年開花。秋後剪去新梢頂部,使枝條停止生長,以利越冬。以後每年早春3月,應從基部剪去病蟲枝、纖弱枝、只保留強枝,並對強枝進行短截(每枝留2-3個芽),促發新枝,使之開花繁茂。

4.病蟲防治。八仙花蟲害少,多為蚜蟲、葉蟎等,可在保證通風良好的同時,噴布內吸性藥劑加以防治。常見病害多為葉部病害,如白腐病、灰霉病、葉斑病等,因此要定期噴施藥劑預防,發現病情後需及時噴施藥劑,病重葉片可摘除燒毀。

作者為花木場高級園藝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家科技 的精彩文章:

TAG:農家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