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知錯就改勇於糾錯

知錯就改勇於糾錯

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的,相對於漫長的人生而言,錯誤幾乎不可避免。人人都會犯錯,關鍵是犯錯後自己對待錯誤的態度。知錯就改則可以使人不斷地進步並取得成功;相反如果知錯不改,一意孤行,則往往導致錯上加錯,使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的糟糕。

知錯就改彰顯的是一個人的氣度和胸襟

楚漢戰爭時期,酈食其勸劉邦分封六國之後人,當時的劉邦聽從了這個建議,並派人刻好印信準備讓酈食其實施,但是留侯張良知道後勸告劉邦不能那麼做,知曉了利害關係後的劉邦立即糾正自己犯下的錯誤,迅速派人收回印信叫停酈食其的出行,從而避免了一場無可挽回的損失。

還有一次,韓信上書劉邦要求封自己為齊地的「假王」,當時劉邦正在滎陽被項羽圍困,情勢危急,此時韓信卻要求封官拜爵,氣得劉邦脫口大罵韓信。張良在桌子底下用腳踢了他幾下並與劉邦耳語幾句,劉邦明白了個中利害馬上改口:「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於是命人帶著刻好的印綬封韓信為齊王。

劉邦的知錯就改「暴露」了他的大胸襟大氣量,使得他有能力召集一大批高智商、高素質的人才到自己身邊,為最終打敗項羽積累了人才儲備。

如果知錯不改,為了所謂的「面子」或其它原因而一意孤行,只能是錯上加錯造成無可挽回之損失。

春秋時秦國國君秦穆公一直想向東稱霸擴展自己的勢力,但中間隔著強大的晉國,使其報復難以施展。後來,秦國派到鄭國的間諜杞子派人捎信來說:「鄭國派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此時秦國發兵過來,裡應外合則可一舉拿下鄭國。」

這個餅畫的夠大夠圓,讓秦穆公起了貪婪之心,但他還是不放心,就去詢問蹇叔的意見。蹇叔告訴秦穆公:「勞師襲遠,軍隊疲勞力量衰竭,且不可能保密而對方有所防備,故這次偷襲不會成功只能是失敗的結局。」

從蹇叔的話里秦穆公已經聞到了失敗的滋味,但他似乎已被從鄭國國都新鄭天空上飄過來的餡餅所砸暈,聽不進去蹇叔的不同意見,反而罵蹇叔:「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大意是:「你知道啥,如果你只活六七十歲,你墳上的樹木已經合抱了。」

此時的蹇叔已經七八十歲的老人了,秦穆公這是咒罵他怎麼還不死呢?但問題是既然你覺得蹇叔老而不中用,又何必去徵求他的意見呢?所以秦穆公顯然是昏了頭。

一意孤行的秦穆公硬是召集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領率軍東征,結果秦軍回師途中在崤山遭遇晉軍伏擊,崤之戰以秦軍全軍覆沒而告終,三位將領也全部做了晉軍俘虜。

秦穆公知錯不改頑固到底,是秦軍崤之戰損兵折將遭遇慘痛失敗的主要原因。

唐代古文運動領袖韓愈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謬誤有著華麗的外表而且善於偽裝自己,真理雖好卻總是躲藏幕後等待一雙慧眼去發現,漫長的人生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糾錯的歷程。

面對生活或工作中出現的種種困難,我們要迎難而上不要怕犯錯,更不可故意隱瞞掩飾錯誤,那樣的話,只能是小錯變大錯乃至無可挽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望歷史 的精彩文章:

花兒已開青春常在
常常說溜須拍馬,原來是兩個詞合起來的

TAG:張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