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習精進之理

學習精進之理

辛四、學習精進之理熱衷於修善業,即精進的體性,所謂:進者勇於善。這是完成任何善事業的殊勝方便。《經莊嚴論》中稱精進為一切善法之最,且是出生佛位等一切功德之源:善資糧中進第一,由依此故彼後得,精進現得勝樂住,及世出世諸成就。精進能得三有財,精進能得善清凈,精進越度失壞聚,精進覺悟大菩提。《入中論》中也說:功德皆隨精進行。因此,當我們在誦經等時,不要像被征派的驢子被硬拉著往上走,而應興緻盎然地從事善業。剛開始的時候先從小事情做起,時間也不要太長,逐漸地修習,使精進力愈來愈大。精進的障礙為三種懈怠:一、推延懈怠;二、貪著劣事懈怠;三、怯弱懈怠。一、推延懈怠將所修的善業往後推延,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後天,日復一日,不生即刻修法之心。其對治法,應修死無常與暇滿、利大、難得。二、貪著劣事懈怠對追求名利、湊熱鬧、開玩笑、務農、經商、縫紉、紡織等世間俗事與不善業不生厭倦,反而沉溺其中,這類事不能稱為精進,只能說是刻苦。其對治法,當思維輪迴之事毫無意義且為痛苦之因而加以克服,如《入行論》中所言:棄正法妙喜,無邊歡樂因,汝何故反喜,散掉等苦因?三、怯弱懈怠怯弱懈怠的具體表現,例如心想:「像我這種人怎麼可能成佛?」「怎麼可能利益一切有情?」「怎麼可能布施頭與手足等?」其對治法,當思:「每一種佛法,例如暇滿、難得等所緣類,縱使每一項都需花一生的時間,我也要耐心修習。」或想:「在這個世界上,那些忙於無謂之事的商人等,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尚需吃苦耐勞,如果我把同樣的力氣用在勤修菩提上,一定能夠修成。」如《入行論》中所說:不應自退怯,謂我不證覺。如來諦語者,說此真實言,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若發精進力,咸證無上覺。況我生為人,能辨利與害,若不廢覺行,何故不證覺?當思:「大師佛陀為諦實語者,既然佛說連螞蟻也能成佛,那麼像我這般生而為人、能言又解義,為何不能獲證菩提呢?當然能夠證得!」我們或許又擔心說:「雖然如此,但修布施頭與手足等苦行,則非我所能。」如果這麼想,就再來看一下《入行論》中的幾個偈頌:若謂我畏懼,須舍手足等,是未察輕重,愚者徒自畏。導師先令行,惠施蔬菜等。又說:若時於自身,覺如諸菜葉,爾時舍肉等,於此有何難?當思:「我從小事情做起,等熟練之後,覺得布施頭顱、手足與布施蔬菜差不多,到時再布施,就不是件難事了。」如此思維,生起勇悍。如果因為佛的功德無邊,而擔心自己難以修成,就應當想能修之道也同樣既深且廣、無量無邊,只要實修,必能證得。有人或許又會說:「為了利益有情而去地獄,這種事似乎太難了。」《入中論》中對此的答覆是:惡斷故無苦,善巧故無憂。斷除罪惡者無苦亦無憂,所以,為了利益有情而住在無間地獄中的修行者,不會感到不快,而且還像進入凈土一般快樂,因為「不遇未造業」是業果的一項原則[1]。精進有三種:一、披甲精進;二、攝善法精進;三、饒益有情精進。一、披甲精進如《供養師長儀軌》中「假使為利一有情,無間火內經劫海」[2]等所說:假如為了每一位有情,必須在無間地獄的烈火中各住上數十萬劫,我也能忍受;修習安忍意樂。[z1]修密法時,則必須想:雖然我們自己能夠忍受,但對有情而言,受苦的時間太過長久,所以應該像兒子救落水淹溺的母親一樣,以儘速救苦的急切之心投入修法。上士道的「披甲精進」,是修習為利有情甘入無間地獄之心。有人或許會認為,這與中土道發解脫輪迴之心互相抵觸;事實上並無矛盾。菩薩也應害怕因業煩惱的力量而受生惡趣,否則,別說是利他,就連自利也成就不了。但在已精熟菩提心、已無所畏懼之後,以悲心與願力歡喜受生,就沒有絲毫的痛苦與憂傷。(帕綳喀大師指出:當我們感到利他太難,或怕因此導致所修之法退轉等時,應學此「披甲精進」。)二、攝善法精進即勤修積凈、供養、六度萬行等。三、饒益有情精進勤修「四攝」即其代表,此與「饒益有情戒」相似。精進的後兩種[3],與持戒的後兩種,安忍的後兩種似乎沒什麼區別,可以混合一起,但也可以就一事之上,從勤奮、想修、想斷不順品這幾方面分開講。因此,即便修一座「生起次第」,如果能懷著菩提心來修,也將具足六度全部的修持。(最後,帕綳喀大師大致介紹了一下靜慮與智慧二度的體性,詳細情況留待後二度時再講。)

[1]見本書「第十三天」。

[2]全頌為「假使為利一有情,無間火內經劫海,勤求菩提全不厭,加持進度速圓滿。」

[3]指「攝善法」與「饒益有情」兩種。

[z1]此中改為「。如是修習安忍意樂。」更符合漢語表達。不知與藏文之意是否相符,請師父您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菩提道次第 的精彩文章:

需要修自他相換菩提心之理——《文殊口授》
思惟十二緣起(1)——《文殊口授》(音頻文字

TAG:菩提道次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