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陝煤文苑|梅方義散文:《說鳳陽》

陝煤文苑|梅方義散文:《說鳳陽》

原標題:陝煤文苑|梅方義散文:《說鳳陽》


說 鳳 陽


陝煤機關 梅方義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使我想到我的家鄉安徽鳳陽。鳳陽在歷史上發生過兩件大事,一是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啟了中國明代276年的歷史;二是小崗村率先在全國推行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十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鳳陽(古稱濠州)有首流傳的民謠:「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朱元璋在家鄉鳳陽參加了紅巾軍,一路起家,直至做了皇帝,也給鳳陽帶來了戰亂和破敗。朱元璋對家鄉很有感情,把家鄉濠州賜名鳳陽,還打算定都鳳陽,並著手修建城牆,後來有人建議說,鳳陽地勢平坦,沒有山河憑障,易攻難守。於是他就放棄了在鳳陽建都,當年建設的部分城牆還可以看到。當他看到家鄉人口稀少,土地荒蕪的景象,就下令從江浙一帶遷了14萬戶到鳳陽居住生活,並不准他們回遷。這些人思念家鄉,就在冬季農閑時回鄉探親,身背花鼓,一路討飯。從此討飯成了鳳陽人的文化和生活,就這樣鳳陽人討飯討了600年。我記事的時候,是上世紀70年代初,一到農閑,村裡幾乎家家出動,男女老幼,拖家帶口,周圍的省市縣,都有鳳陽人討飯的足跡。有直接討要的,也有唱幾句花鼓,耍耍雜戲之類。那時候,全中國都窮,討飯很少能討到錢和糧票,大部分是稀飯、窩頭和碎米等。至於鳳陽人為何討飯,我的體會一是傳統文化的影響,二是鳳陽確實很窮(自然災害多,觀念落後、勞動效率低)。


直到1978年的冬天,鳳陽縣梨園鄉小崗生產隊(村民小組)打破了冬日的寧靜,18戶人家的事主聚在一間草屋裡,寫下了一張字據,並摁上了鮮紅的手印:「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此後能幹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到十八歲」。分田到戶後,村民的勞動積極性空前高漲,1979年,小崗生產隊獲得大豐收,糧食總產6 萬多公斤,相當於1955 年到1970年1 5 年的糧食產量總和,自1956 年合作化以來第一次向國家交了12488公斤公糧;當地人這樣描述:小崗每間土坯屋裡都堆滿了糧食,人們興奮得在糧食堆上打滾。事發後,在當地引起了軒然大波,當時的安徽省委書記萬里非常支持小崗生產隊的做法,於是民間就有「要吃米,找萬里」的美譽。就在人們為此爭論不休的時候,1 9 8 0 年5 月3 1 日,鄧小平同志一錘定音:「『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是共產黨的領導,結束了鳳陽人600多年的討飯生活,鳳陽人從此自給自足。


改革開放四十年,鳳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還建立了三大工業園區,小崗村也發展了工業和生態觀光農業,村村通公路連接了千家萬戶,家家都住上了樓房,小車停在房前屋後,村民老有所養,幼有所學,病有所醫。一個現代化的鳳陽屹立在江淮大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西煤化 的精彩文章:

TAG:陝西煤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