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不看不知道!工業捕魚居然這麼猖狂!

不看不知道!工業捕魚居然這麼猖狂!

通過分析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提供的信息,研究人員總結出全球範圍內工業捕魚船隻的作業分布圖。

供圖:GLOBAL FISHING WATCH

環保人士藉助衛星數據掌握大規模工業捕魚的持續動態,並公之於眾。

撰文:SARAH GIBBENS

想了解全世界數量龐大的「捕食者」的動態嗎?那就向太空獲取情報吧。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一組研究團隊試圖探尋全世界範圍內工業捕魚的現狀,包括作業分布的地點和時間等,但他們發現現有的信息實在太少。

就像國家地理學會「原始海洋」項目組的海洋水文科學家Juan Mayorga所言,研究人員很難借用船隻監測系統的信息,因為它們大多掌控在各地區的漁業管理部門手中。而且,這些信息較為零散,有的像謎一樣難以解釋。

為了繞過這些障礙,Mayorga與科研人員另闢蹊徑,利用衛星了解工業捕魚船隻的主要活動地點和時間。

結果觸目驚心!

超過55%的海洋區域被工業捕魚作業覆蓋,其面積是全世界農業用地的4倍!

工業捕魚是導致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之一。過度捕撈更是直接大幅削減物種數量,包括海豚和海龜在內的許多動物成了誤捕的受害者;大型捕撈船隻還消耗著大量能源,致使CO2等廢氣廢液的肆意排放。

研究者認為,像這樣匯總全球工業捕魚的現狀有助於增加捕魚業的透明度和從業人員的責任感,進而確保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可控性。

工業捕魚都集中在哪裡?

這篇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報道共收集了7萬多艘工業捕魚船隻的信息,佔到該行業同類船隻的75%,它們的長度從6米到146米不等。

從2012年到2016年間,研究者以小時為單位對這些船隻進行監測,涉及到的船舶自動識別系統信息達220億條。

建立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的初衷是為了避免船隻碰撞,所以各船隻的身份位置、速度和轉向角度得以公佈於眾,信息更新的間隔僅為數秒。

「藉助衛星的傳播能力,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的信息可謂眾所周知。」Mayorga說道,「在篩查這些信息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得到了Google公司的精密計算技術支持,還引入了機器學習演算法。」Mayorga由此獲悉各個船隻的特徵和狀態,將它們在地圖上顯形。

其中最常見的捕魚方法是延繩釣魚,也就是所用長繩上系有許多餌鉤;而拖網漁船則更多的出現在北海和中國沿海地區。這些數據還包含了公海上的船隻活動信息。相比於受到國家管轄的沿岸海域來說,公海的監控缺失嚴重。數據顯示,公海上85%的捕魚作業來自中國、西班牙、日本和韓國。

工業捕魚何時最盛?

「儘管很多人付出了汗水,但仍不能阻止工業捕魚慣犯的偷盜行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海洋生物學家Douglas McCauley說道,他並未參與本文所述的研究項目。

衛星數據顯示,人類活動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比海洋動物要小得多,但這並不意味著無規律可循。研究者發現,中國捕魚船隻在春節期間的活動呈井噴狀態。而聖誕節期間和跨年假日時,他國船隻同樣活動頻繁。同樣符合預期的是,那些執行季節性捕魚的海域也會出現捕魚船隻的階段性集中活動。

另外,油價暴漲暴跌時,捕魚作業並未受到多大影響。McCauley推測這與各國的漁業補貼有很大關係。

保護魚兒

該研究不但受到國家地理學會的資助,還得到了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達爾豪斯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全球漁業監視平台(Global Fishing Watch)的支持,後者是由Oceana、SkyTruth和Google等組織與公司合作完成的非營利性平台,旨在增加海洋捕魚業的透明度。

「全球漁業監視平台為這場戰爭指明了全新的方向,尤其極大提高了近海捕魚業的透明度。」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Daniel Pauly說道,他並未參與本文所述的研究項目。全球漁業監視平台一直呼籲降低海洋保護事業的運作成本,這有助於各項事務的順利開展。例如,本次研究項目中的數據即毫無保留的提供給了公眾。

海洋保護區就像漁民的銀行,必須保證這些區域中的魚兒健康興盛。長久以來,環保人士希望建立更多更大的海洋保護區,但大型捕魚業總是萬般阻撓。

「這些全球性的數據系統為相關人士作出決策、以及增加談判透明度方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Mayorga說道。環保人士認為,他們將藉此證明哪些區域並未遭到漁民的肆虐,進而建議設立海洋保護區。

可持續的管理模式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當一個漁民,這份工作相當辛苦。」McCauley回憶道,「你看到的冰冷數據是成千上萬漁民的日常寫照。面對食品安全和營養短缺的局面,捕魚工業的存在感越來越明顯。」

他相信,只要停止漁業補貼,並從全球角度前瞻性的規劃捕魚產業,或將有可能保證海洋資源有序可控的基礎上維持現階段捕魚業的規模。

「之前我們對此不敢奢望,但現在有了這個公開的資料庫,一切就有了盼頭。」他補充道。 Mayorga認為,如果捕魚業能引入環保組織的監控體系,那麼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的信息必將增強從業者的責任心。 「最大的障礙是魚類資源的可追溯性,」他在談及執行規程時說道,「你必須不間斷記錄魚從哪裡來,又是何時上了岸。這是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他的下一個目標即為監控追蹤更小的船隻。

(譯者:清泉石上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身子骨已經被寒冬凍透了,來看一組夏天的美照暖暖心吧!
伊春四季,這顆鑲嵌在小興安嶺里的明珠熠熠發著光!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