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文=凌霜傲雪

圖片來源於網路

【寫在前面】

又一個年,轟轟烈烈地來,悄無聲息的走。

我也於正月初五拖家帶口依依不捨地從娘家回來了。

告別了在娘家20天「飯來張口」的舒適,也告別了全家團圓熱鬧的歡騰,猛然回到自己的「小窩」,恢復了往日的寧靜、單調,竟有些不適應了。

看著廚房的冷鍋冷灶、桌椅上的灰塵雜物、洗衣機旁堆積如山的待洗衣物……簡直有種想逃離的衝動。

別人是年前掃房清洗,忙得不亦樂乎,我卻在年後才開始打掃整理,被家務纏身整整兩天!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家裡打理妥當,才得空坐在電腦前,在腦海里慢慢回顧假期里讀過的書,想過的事,理清思路,形成文字,與大家分享。

今天要分享的是《正面管教》系列中,讓我受教頗深的教育觀念之一——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今年的春晚,王菲那英20年後再次牽手合唱的《歲月》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勾起了多少人的青春回憶,又引起了多少人的沉思和感慨。

我也是一聽便被深深吸引,並為之驚嘆,百聽不厭。

但是,還有一個也許大家都不怎麼記得的小品——《真假老師》,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品中,賈玲的一句經典台詞:「孩子需要的不是錢,是陪伴。」點醒了多少在外拚命掙錢,卻忽略了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長們。

天下父母無不想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只是,這個「最好的生活」大多是父母們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構想出來的,或者是按照父母們價值觀來判定的。

很少有人去想過: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區分兩個概念:需要和願望

猛一看,這兩個詞似乎沒什麼區別,都表示想要某種東西(物質的或精神的)。

但字典告訴我們,「需要」意為:應該有或必須有;而「願望」則為:希望將來能達到某種目的的想法。

一個關注於當下,一個著眼於將來。一個是剛性必須且合理的,一個是彈性可變未必可行的。

比如,衣食住行玩,吃喝拉撒睡,關愛溫暖安全……這些都是孩子的需要。而一些昂貴的玩具、華麗的衣服、電視、平板、不健康的食物、不合理的要求……也許孩子非常喜歡,特別想要,但父母必須考慮下滿足這些願望的後果。

《正面管教》認為:孩子所有真正的需要都應該被滿足。但是,當你去屈從於孩子所有的願望時,你就會給孩子和自己造成大問題。

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自尊自信自強快樂睿智的人,養育者需要滿足孩子與生俱來的四個基本需要

1

歸屬感和價值感——無條件的愛

歸屬感,是心理學上的名詞,即個人自覺被別人或被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受。我們每個人,無論成人還是孩子,都有對歸屬感的需要。

一個沒有歸屬感的成人,會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社交圈子狹窄,朋友不多;業餘生活單調,缺少興趣愛好。

一個沒有歸屬感的孩子,常常會變得很沮喪,或出現一些不良行為,用錯誤的方式去尋求別人的關注。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對「歸屬與愛的需要」列在需求金字塔的第三層,說明了歸屬感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一個人有了歸屬感,才會有自我實現的可能。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擁有歸屬感呢?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但要真正做到,對絕大多數父母(包括我自己)來說,真的很難。

說起愛,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表示,他們很愛自己的孩子。事實上,我們——至少我所見到的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如何去愛。

無原則地滿足孩子所有要求的溺愛不是真正的愛,那隻會使孩子變得懶惰、貪婪又自私。

暗含期待和變相控制的表揚與懲罰也不是真正的愛,那隻會讓孩子學會討好、迎奉和撒謊。

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愛。我們愛孩子,只是因為孩子是他自己,而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

這樣說也許有些空泛,但無條件的愛絕不是一句口號。我把它界定為寬容、關注和理解(也許還遠不止這些)。

寬容就是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都會從父母這裡感受到被愛和被需要。尤其是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應將其視為學習的機會,給孩子以指導和幫助,而不是責難和羞辱。

關注就是父母要花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和被在乎。可以陪孩子讀一本書,做一次手工,畫一幅畫……都是不錯的選擇。

理解就是要懂得孩子的世界,能破解孩子行為的「密碼」,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這樣才能「對症下藥」,使問題得以解決。

在無條件的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感到安全、被接納,會更有勇氣去認識和探索這個世界,而在此過程中,他也會看到自己的價值。

2

對自己能力的感知——學會放手

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學步期的孩子,總是非常急切地想掙脫父母的懷抱,嘗試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走出去。

這是孩子身體發展的需要,也是孩子在感知自己的能力。

此時,養育者能做的,就是放開抱緊孩子的雙手,用微笑鼓勵他去練習,並在一旁保護他、指導他、幫助他。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將去嘗試更多的事情,學習更多的本領,擁有更多的能力。所以,無論你有多愛你的孩子,也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

孩子對我們的需要會逐漸減少,當他終於能夠獨立自主的時候(這不也正是我們所期盼的嗎?),也意味著他不再需要我們。

身為父母的我們,也許跟不上孩子成長的步伐,也許會難以適應孩子的飛速變化,但無論如何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可以也需要憑藉自己的力量去做很多事。

雖然不會完美,雖然也會出錯,但我們仍應該給孩子練習新技能的空間和機會。出於任何理由的包辦、替代、控制都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需要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事,需要在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完善生活技能,並形成能力感和自信心。

所以,請學會放手。

3

個人的力量和自主——引導、幫助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以及在一年多的幼兒園教學經歷中,我見到了不少「倔強」孩子的事例。

4歲多的成成生氣地躲在一個房間里哭泣,我跑過去安慰他,他一見我卻大聲喊道:「不讓你來這裡!」

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放學站隊時,站不了一會兒就跑到沙坑裡玩土了。老師再三提醒也無濟於事。

在養育過程中,我們難免或者經常被孩子搞的幾近崩潰。事實證明,孩子的力量不可小覷。最令人沮喪的是,我們似乎除了生氣、懲罰、命令和強制,便沒有別的辦法。

蒙特梭利認為,孩子的發展是在內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律來進行的。所以,有些在我們看來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

比如,幼兒園裡的一個孩子在觀察另一個孩子的大便,老師叫都叫不走。

發展自主性和主動性是孩子面臨的早期成長任務之一。雖然會帶來很多煩惱和麻煩,但父母應該明白,孩子並非故意與我們作對,而是因為成長的需要。

這樣,我們才可以用充滿愛的方式去應對孩子的各種「熊」。

在正面管教的理念中,「管教」不是控制和懲罰,而是尊重、溝通、理解和鼓勵

面對孩子的各種「奇葩行為」,我們要知道孩子還不夠成熟,不能正確地運用自己的力量。所以,我們要引導、幫助孩子學會將自己的大部分力量用在學習、合作等積極的事情上。

4

社會和人生技能——生活實踐

特別贊同《正面管教》里的一句話:真正的自尊並不是來自於被愛、被讚揚或給孩子一大堆好東西——而是來自於有技能。

這不正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是一樣的嗎?

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不過是希望他能照顧自己和適應社會。而做到這兩點,孩子就必須具備生活技能(洗衣、做飯、打掃等)和社會技能(工作、學習、溝通、相處、合作等)。

那麼,當孩子想幫你打雞蛋,當孩子想跟著你學切菜,當孩子想看你如何修理傢具,當孩子想自己洗襪子,當孩子想自己接洗腳水,當孩子想為你畫一幅超市購物清單……你知道該怎麼辦嗎?

沒錯,讓他做,教他做。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看似普通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其實處處都是學習和教育的契機,而你,就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

孩子們真正需要的其實很簡單,但要滿足孩子的這些基本需求並不容易。

事實上,很多孩子,包括曾是孩子的我們,這四個基本的需求也未必都被很好的滿足。

一方面是因為很多父母不懂得孩子的世界,不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因為要做到這些,父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學習並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長發展規律,經常反思,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

那一項都比直接給錢艱難得多。

養育,本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雖然我們不必追求完美,但至少可以盡己所能,給孩子真正所需。

凌霜傲雪,兩個孩子的媽媽,更多孩子的老師。致力於閱讀、思考、寫作、實踐,在自我成長和教書育人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在陪伴中與孩子一起成長。

時光荏苒,歲月悠悠

已想不起你襁褓中的模樣

亦記不全你昨日的點滴

你一天天長大

我一天天變老

不願錯過與你相處的每一刻

便用文字留下片片記憶

這裡

有你的歡聲笑語

更有我的成長軌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子錄 的精彩文章:

「學渣」逆襲的背後

TAG:親子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