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惑人聞經、不了般若,無知之興、為破邪執(上)

惑人聞經、不了般若,無知之興、為破邪執(上)

《鈔》云:「然無知之興,為破邪執。有四論文一一破之:

一者或執有知,為常見;

二者或執無知,為斷見;

三者亦知亦無知,為相違見;四者非有知非無知,為戲論見。」

第一破常見者,惑人聞說般若者,智慧也。智則知也,慧則見也。則謂聖人同於凡夫,有心取相,知見墮於常見,不了般若。論主便則斥云:

「聞聖有知,謂之有心。為破此執,故云般若無知也。」斯則照俗不執相,照真不著空。無執無著,即四句本亡;無種不知,而未嘗分別。以無緣之知照實相之境,智則雖照而無知,境則雖實而無相。境智冥一,故相與寂然,能所兩亡,故云「般若無知」也。

故云:「是以真智觀真諦,未嘗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又云:「將無以般若體相真凈,本無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又云:「夫陳有無者,夫智之生也。極於相內,法本無相,聖智何知?」故《中論》云:「若使無有有,云何當有無;有無既已無,知有無者誰?」此上並破有知之常見也。

第二破無知之斷見者,惑人聞經云:「真般若者,無知無見,無作無緣。」便謂般若同於太虛無情之流,墮於斷見。既乖般若,論主破之,

故云:「世稱無知者,謂木石太虛無情之流。靈鑒幽燭,形於未兆,道無隱機,寧曰無知。」所以論題無知者,為明聖心無有取相之知,故云無知,非謂則無真知也。何者?般若靈鑒,無種不知,不同太虛一向無知也。然則斷見無知,略明有十一種,論中略言三種。十一種者:一者太虛,一向空故;二者木石,謂無情故;三者聾瞽,謂根不具,無見聞故。此上三種,是論所破。四者愚痴,謂無智慧,於境不了故;五者癲狂,惡鬼惑心,失本性故;

六者心亂,境多惑心,不能決斷故;七者悶絕,心神闇黑,如死人故;八者惛醉,為葯所迷故;九者睡眠,神識困熟故;十者無想定,外道伏惑,心想不行故;十一者滅盡定,二乘住寂,心智止滅故。此上並是惑倒,非般若無知也。

文章|永明延壽禪師

圖片|玉泉禪寺

當陽玉泉禪寺

ADD:湖北宜昌當陽玉泉禪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道偉法師:修行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志
六作行檀,具三三昧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