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著老師了解大克鼎

跟著老師了解大克鼎

同學們,每到一個城市,老師的行程中必不可少的是那個城市的博物館。「黃浦浪花千塵雪,東方明珠百度春。」千面魔都上海,一個古典和現代交融的城市,在這裡有一座永不落幕的大舞台——上海博物館。2018的春節期間,老師來到了上海,在寒風中排了2小時的隊伍後,終於見到了前不久在央視《國家寶藏》中介紹的大克鼎。

今天請你跟著老師一起來認識與大盂鼎、毛公鼎並稱為「海內三寶」的大克鼎。

七千多年前,鼎指的是用來煮肉的陶器。 大禹建立商朝以後,以九尊青銅大鼎代表華夏九族。從此鼎就變成了權利的象徵。大克鼎,說白了就是一尊青銅器,現在讓我們看起來是又大又笨重,但我們中國的這些歷史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經典!

大克鼎屬於西周孝王時期,它有93.1厘米高,重達201.5千克(大約兩個老師體重再多一些那麼重) ,口徑有75.6厘米,鼎內有290個字銘文。

這共計290個字的銘文分為2段,共有28行,主要記錄一個叫「克」的人因為自家先祖的功績,受到周王(西周孝王)的巨額封賞的內容。所以,現在你明白了,原來是一個很big的鼎,記錄的是一位叫克的人,所以叫大克鼎。沒錯,這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原來克是個膳夫哦!膳夫是個多大的官呢?我查了資料大概是天子身邊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專管周天子的飲食——御膳房總管。

據史料上說,因為克的爺爺在世時,曾輔佐周恭王治理國家,政績十分出色,天子要讓他的子孫能享受到這份功勞,就任命他的孫子克為周王室的御膳房總管,不僅如此,還負責上傳下達周天子的命令。這個官位的重要性可就特別特別重要了哦——上傳下達周天子的命令,也就是說,下面想傳達什麼內容,都要從克這邊過;同樣的,天子想傳達什麼內容,克是第一個知道的。這個位高權重的克因為天子的賞賜特別鑄了這個鼎,以及鼎內的銘文——既用來稱頌周王的恩德,也用來告慰爺爺的在天之靈。

現在我們來說說它的珍貴性!除了記錄了西周時期封賞等重要的制度史料外,這個鼎稱得上是青銅藝術轉變期的重要代表。它不同於商代頗具代表性的那種肅穆精緻的獸面紋,它的花紋顯得起伏連綿——用靈動感代替靜態美。這是西周中期以來最為流行的獨特裝飾,與商代那種帶著神秘色彩的青銅花紋完全不同。同時,銘文的字體十分工整,筆勢特別有力道!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

這個鼎出土於1890年,那時是光緒十六年,在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被人挖了出來。

大克鼎於1890年在陝西出土後,流轉至收藏家潘祖蔭手中。潘祖蔭去世後,他的家人將大克鼎及左宗棠贈與的大盂鼎運回蘇州老家。抗戰時,潘祖蔭弟弟的孫媳婦潘達於請家人和工匠幫忙,將其深埋地下。蘇州淪陷後,日本侵略者七次對其搜家,也未發現國寶蹤跡。1951年,潘達於將大克鼎與大盂鼎捐贈給國家,她在書信中寫道,全家心愿是國寶"貯藏得所、克保永久"。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之際,歷經劫難的二鼎得以展出,轟動全國。

正因為無數愛國人士的「禮」才使得文物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輝。在《國家寶藏》的節目中潘裕翼老先生回憶起往事,講到在抗戰時期,他的奶奶歷經艱險帶著國寶躲避戰亂,沒有讓文物遭受一點損害。新中國成立後,潘奶奶沒有將珍貴的文物家傳給子孫,而是選擇將它們捐贈給國家。她教導子孫「人要靠自己的雙手活著,不要靠祖宗的財產;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也是屬於國家的,應該還給國家。」讓我們一起向潘家人致敬!

好啦!今天跟著老師了解了大克鼎,離我們很近的上海博物館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歷史古董。喜歡這方面的同學可以讓爸爸媽媽和你一起觀看《國家寶藏》節目,大克鼎是你們的青少年偶像易烊千璽守護的哦!如果你也有喜歡的寶貝,不妨下次請你來介紹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爛樹莓電影院:英雄本色2018
女人的心態,決定自己的生活狀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