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瑰寶覽勝——台北故宮博物院

瑰寶覽勝——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落成於1966年,已有52年的歷史了。

該故宮博物院內收藏了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

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已達69.6萬餘件。

(台北故宮博物院外觀)

這次去故宮遇上了很難得的兩件事,一是故宮博物院允許拍照了,二是一樓用了整整兩個展廳集中展出了乾隆皇帝的留下logo或是他珍藏的難得一見的藏品,尤其有些每年展出期很短的珍貴畫作和絹帛,這一系列被命名為"品牌故事"。

我們的介紹就從這裡開始~

乾隆皇帝於1735年即位,他在位的60年,是大清國國力的高峰,也是帝制中國最後的盛世。

愛新覺羅·弘暦,幼年時便接受滿漢兩種文化的熏陶,兼具崇文尚武的性格,並且不像他的父親經過殘酷的宮廷鬥爭才得到皇位,即位後也沒有面臨任何權利危機,可說是一生都在平穩中度過。

乾隆御制詩集中39、49、61歲的畫像)

古代的宮廷生活較為封閉,於是能工巧匠們設計出了精巧的多寶閣,可以放各種瓷器、玉器、琺琅器、鐘錶…讓皇帝把玩解悶。

紫檀浮雕雲龍紋罩蓋匣,容納了44件珍玩,內有兩屜層疊,上層玉器屜,下屜存放瓷、玉、書、畫,甚至有日本漆器與西洋鼻煙盒等,其包含的時空地域,從漢代玉器到清代書畫,從日本蒔繪到西洋鐘錶,跨越上下兩千餘年,幅達東西十萬里,堪稱收藏迷的極樂微型世界。

(紫檀浮雕雲龍紋罩蓋匣)

紫檀木鑲竹絲轉盤格子,設計奇巧,做工精緻,根據格子的大小尺寸搭配不同玉器,高低錯落,疏密有度。外壁用竹絲拼接再黏飾纏枝番蓮紋竹黃片,又利用機軸原理,將圓筒形盒分成四個扇形,內置23件玉器及書畫手卷冊頁。

(紫檀木鑲竹絲轉盤格子)

乾隆皇帝首創的玉璧冊頁——璧月含暉。榫卯相合,玉璧被固定在冊頁中,有效避免了玉璧被輕易損壞。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玉版,乾隆時代宮廷作坊加以修整,配上木座製成屏風,但乾隆皇帝最終沒忍住,還是令玉工將其先前吟詠玉版的詩刻了上去。

重刻石鼓,石鼓又稱"獵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字刻石,乾隆對於溫古而知新的熱忱,體現在不斷複製各種材質的重刻石鼓上。此次展中有清乾隆《重刻石鼓硯及金漆硯盒》一套十件及清乾隆《青金石重刻石鼓》一組九件,都復原了石鼓上的篆體字,古典又精美。

(重刻石鼓金漆硯盒)

(青金石重刻石鼓)

成化鬥彩雞缸杯,乾隆命人做了鏤空木盒用於珍藏存放,但其實,這樣的木盒並不利於觀賞,取出時也不甚穩當。

乾隆珍藏的唐寅《對竹圖》:

郎世寧《八駿圖》局部:

緙絲明黃地五彩如意雲江崖海水天鹿錦卷冊包首,極其精緻華麗,典型宮廷做工。

李公麟《山莊圖》:

西清四鑒,是《西清古鑒》、《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寧壽鑒古》四部書的總稱,收錄了四千多件青銅器圖錄,為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料。

(西清續鑒乙編 第一冊 鏡匣篇封面)

(書畫搭配的銅鏡冊頁)

"品牌故事"展廳內,左為乾隆配做亭式木架的周春秋時期環鈕鍾——邾大宰鍾,右為乾隆配懸環的春秋時期編鐘——者減鍾,中為筆者。

接下來介紹分散各個不同展廳的藏品。

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也是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難得之處在於,它是用一整塊翡翠雕琢而成的,形狀大小色澤和真正的白菜極其相似,在葉子上綠意最濃處,有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與蝗蟲。

(清光緒 翠玉白菜)

另一鎮館之寶肉形石,一塊天然的石頭,色峰紋理均是天然形成的,取自於一塊黃玉,經巧奪天工的雕工,竟然成了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隔著玻璃似乎都能聞到紅燒肉的香味。創意構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清康熙 肉形石)

套紅玻璃花插,以涅白色玻璃製成器胎,再套燒其他顏色,器型較小,卻有一種精緻玲瓏的美麗。

清代的鼻煙壺,這一面的鼻煙壺都是玻璃材質的。

(套紅、套綠、套藍、套紫、套黑鼻煙壺)

一整個架子的鼻煙壺,也均是玻璃胎體的,畫工非常精細,配色深具皇家之風。

(玻璃胎畫鼻煙壺 )

(清 瑪瑙器具)

(清 翡翠小件)

清朝的展品里還有很多光緒、宣統年的照片,這條件是別的朝代不具備的。

清朝末年的許多皇室成員都留有照片,所以曾有一張非常有趣的系譜圖,把每個皇室成員的名字和獨立頭像照片(從合照中截取)並排放在關係圖中,感覺非常清楚明白,而且,有新意。

末代帝後溥儀和婉容留下的生活照片是最多的,偶爾也有一些文繡的照片。從筆者的眼光而言,婉容無論是容貌還是氣質,都比文綉好許多,所以一些影視、文學作品是儘力放大了兩人的身份差距(一後一妃)而模糊了更真實的東西。

(郭布羅·婉容)

(額爾德特·文綉)

上一次看到的展出里有很多的生活照片,兩人各自的特點在照片中呈現得更為明顯,很遺憾的是,據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講,已經很久沒有展出過照片了,所以以上兩幅圖都來自於網路,大家見諒。

接下來是明朝青花瓷,明朝永樂、宣德兩朝是青花瓷的黃金時代,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負盛名。

(明永樂青花蓮紋金彩碗)

景德鎮青花瓷發展到那一時期已經非常成熟了,瓷胎由於注意淘煉,含雜質少,胎質細膩,胎色潔白,胎體厚薄適度,靈巧凝重,較之洪武朝普遍輕薄一些。

永樂青花主要用"蘇麻離青"鈷料,含錳量低、含鐵量高,在適當的火候下能燒出濃艷的青藍色,有猶如寶石藍一般的光澤,鮮艷奪目,層次分明。

(明宣德 青花葫蘆型綬帶耳扁瓶)

下圖左為洪武時期青瓷刻花花卉紋玉壺春瓶,右為青瓷蓋罐。

看了這麼多寶貝,忍不住拿出了筆者的私家藏品——大明成化鬥彩雞琉璃尺,給大家鑒賞,是不是很美很少見,鼓起勇氣送去蘇富比拍賣,大家先給估個價唄?

下面是兩幅黃庭堅的書法作品,黃庭堅與蔡襄、蘇軾、米芾並稱北宋四大書家。

第一幅選自《宋四家墨寶冊》,為一首七言絕句:

花氣薰人慾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作者在詩中隱喻了自己難於作詩的窘況,這幅草書小品,運筆含蓄內斂,勁直的筆畫,墨色的濃枯,呈現出了蒼勁堅實的質感。

(宋 黃庭堅 七言絕句草書作品)

接下來是一副花箋作品,乍看之下平淡無奇,甚至有些疑惑,這和同時代普通的書寫紙有何不同?

(宋 黃庭堅 《致齊君尺牘》)

可是,從斜平的角度看過去,紙上出現了細細的、閃著淡淡亮光的不規則紋路,與豐富多變的筆法相映成趣。

花箋的製作過程很繁瑣,先由紙工壓出橫斜織品紋路,再用蘆雁雕版壓出圖案,從這費工多磨的過程可以推斷出成品率不會很高,側面反映出古代人書寫用紙的講究。

有趣的是,這封給"齊君"的回信內容是說,天氣太熱,求字只能等天涼了再作,但是回信卻是在這樣一張珍藏版的信紙上,並用變化自然、充滿意趣的字寫成。

蔡襄《書尺牘》,此幅為行楷書,寫來從容不迫,端重而精謹。

所用紙為南唐內府所制澄心堂紙,表面堅潔緊實,細膩光滑。

(蔡襄《書尺牘》)

接下來介紹一些更早期的藏品,下圖左為南北朝玉杯,右為漢代玉卮(漢朝的酒杯,和現代的茶杯蠻像的)。

戰國至西漢早期的玉帶鉤。

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轂紋璧、轂紋珩、龍形佩,在沒有機器只能手工打磨的條件下,能製作出具有如此有美感的飾品真的令人驚奇,可以看出在很早以前,我們的先祖就已很重視將對稱與規則的法則應用於飾品的打造之中。

(轂紋璧、轂紋珩、龍形佩)

更早期的藏品:西周毛公鼎。鼎內銘文接近五百字,是目前所見最長的青銅器銘文。

銘文大意為: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其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西周毛公鼎)

1843年毛公鼎出土後,幾經易手,甚至差點被日本軍方奪走,所幸當時毛公鼎的持有人葉恭綽的侄子——西南聯大教授葉公超拚死保護,誓不承認知道寶鼎下落。後由其叔父造一假鼎交給日本軍方,才得以被釋放。

1948年,國民黨退守台灣,毛公鼎同大量南京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一起南遷至台北。

(鼎內銘文)

西周晚期宗周鐘,其外形上最大的特徵是,鐘身兩面共裝飾36枚高突的長形乳丁紋,極盡華麗醒目。據說,此鍾音質渾厚宏亮,有宗廟莊嚴氣概。

(西周 宗周鐘)

每一件傳承到今天的文物背後都有著豐富曲折的故事,值得我們去追溯、去研究相關的歷史。無論是在台北故宮,還是大英博物館,見到來自故土的它們時,內心都會感到非常親切。

在整理這篇遊記時,我已經在期待著遊覽下一個博物館時的場景了,希望將來自己能寫出更詳細全面、更精彩的介紹。

盧浮宮、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

磁帶翻一面,故事說不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milestudio 的精彩文章:

閑魚賣家升級篇

TAG:Emilestud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