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手風琴教給我的那些道理續

手風琴教給我的那些道理續

圖片2015年攝於鳳凰古城。

我寫這個公眾號有差不多四年的歷史了。所有文章中,最出乎意料的是去年的《手風琴教我的那些道理》,先後被《讀者》和《青年文摘》轉載(兩家都很客氣地申請授權,支付稿酬,同時鄙視被讀者舉報偷偷轉載的《深讀》)。

在那篇文章的簡介里,我說的是「這是一個通過音樂獲得自由的故事」。然而,手風琴教給我的道理並不局限於「通過音樂獲得自由」。今天,我想繼續談談手風琴教給我的道理。

許多年前,在我剛開始(瞎胡鬧)自學經濟學的時候,龐巴維克的《資本實證論》里有個概念讓我印象深刻:迂迴的生產方式。什麼是「迂迴的生產方式」呢?按照龐巴維克的解釋,就是與「徑直奔向最終結果」不同的生產方式。

舉個例子:樹上有許多果子,你想吃,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爬上樹去摘一個來吃,這也是我們大多數時候的直接衝動。「迂迴的生產方式」與此不同,你可能必須抑制自己最直接的衝動,想想是否要先造一架梯子,找一處貯藏地…… 這樣「迂迴」,開頭幾天會餓一點,但長期來看,收穫會大於簡單直截的生產方式。

按照龐巴維克的理論,這種「迂迴」的生產方式,就是資本的累積過程——節省下當前的消費,獲得未來的收入(「反動透頂」的龐巴維克繼續解釋說,工人「干一天拿一天工資」,資本家卻只能忍住消費,付出更多勞動組織生產,還得冒血本無歸的風險,最終才能收穫更多,並不是不勞而獲)。

沒錯,今天我們要談的是手風琴,而不是經濟學。但我逐漸發現,「迂迴生產方式」的道理不限於經濟學,也適用於彈琴。

練琴的目的,是能彈奏出旋律美妙的樂曲。在彈琴上,我也有直截了當衝動,迫切地希望彈奏出旋律美妙的樂曲,自然的選擇就是反覆練習這些曲子。初期可能有效果,很快能彈得比較流暢了,然後就進入了「滯漲」階段,無論怎麼練習,也沒有什麼大的進步了。

問題在哪裡?問題很像上面摘果子的那個人,因為每天練習的都只是爬樹摘果子,練習再多再熟練,摘果子的速度也不可能提高,這是由練習的方式決定的,而不是由練習的強度決定的。

解決的辦法,也可以借鑒「迂迴的生產方式」。我經常發現,必須靜下心來,耐住性子,拋開自己迫切想彈奏的曲子,認真操練看似無關而且簡單枯燥的練習曲。然後某一天再彈樂曲,才體會到「更上層樓」的感覺——如果只是反覆彈奏樂曲,能找到這種感覺的機會相當渺茫。

在練琴中領悟和證實的這個道理,也適用於其它領域。我之前寫過《怎樣閱讀比較快》,是因為陸續有人問我這個問題。在解答這類問題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如果你只想為快而快,多半是欲速則不達。強迫自己看得快可能短期有效果,但另一面就是根本沒有抓住重點,或者忽略了許多重要的信息。

然而,當我正心誠意推薦提高閱讀速度的辦法時,往往又會收穫到失望的答覆:「你說的那些辦法——找一些書專門練習閱讀速度,通過構建知識體系來提高閱讀新材料的速度——都太遙遠,相關性太弱,見效太慢了。我現在就想看這幾本書,我就想知道,怎樣才能提高這幾本書的閱讀速度」。

我能理解這種心情,同時我也相信,凡事背後總有一定的道理。無論你是看過龐巴維克的《資本實證論》,還是自己練習過樂器有所體會,還是今天看了這篇文章,只要能開拓思路,理解「迂迴生產方式」,找到另一種可能的路徑,都是好事。

這個道理也可以適用於開發領域,我經常發現有些程序員的開發水平停滯在某個階段,又非常困惑不知道要如何提高。

我仔細觀察過其中一些人,發現他們恰恰是採取「直截了當」的辦法解決焦慮:即便希望把程序寫好,仍然習慣拿到手就寫,寫完了就上。至於「把程序寫好」需要的幾項基本功,比如邏輯能力、數據意識、設計思維、網路知識等等,他們或者不太在乎,或者捨不得花時間專門練習。

我想,如果他們願意耐下心來走走迂迴的道路,忍住焦慮學學、練練「不那麼直接」的知識和技能,或許反而能夠更上層樓。

當然,話說回來,要想彈好琴,耐著性子採用「迂迴生產方式」還不夠,還有一條與之相伴的道理:凡事需要有耐心,生活需要找到節奏。

我的主業是做IT,IT系統很複雜,開發起來往往需要協調、調動很多資源,持續投入才能成功。同時,IT領域又有其特殊性,基本不存在什麼地理、時間的限制,最關鍵的資源往往就是智力資源。換句話說,加班和出成果通常是正相關的——加班越多,項目就做得越快。很多時候項目不能更快,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大家已經太困太困了」。

不過,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領域不是這樣的,音樂就是如此。一開始彈琴時,我不自覺延續了IT領域的思維習慣,認為練得越多越勤,學會新樂曲的速度就會越快,彈的也越好,於是甚至犧牲了很多其它的時間來彈。但是我很快就發現這只是奢望,繼續走下去就會碰壁。

彈琴或許不是純粹的「創意活動」,但也要求精力高度集中,全身相關的感覺和器官必須緊密協調,心不在焉的練習基本是沒有什麼成果的。更重要的是,眼、手、腦的配合急不得,肌肉對位置的記憶、對節奏的適應也急不得,目前都沒有什麼特別好的迅速見效的辦法,過分著急只能適得其反。

於是我逐漸嘗試建立耐心,找到彈琴的節奏——根據曲子的長度和難度,給自己設定合理的期限,比如一個禮拜學會這首曲子,一個月學會那首曲子。對於其中一些有難度的片段,不求一次性突破,「今天能練到基本流暢就足夠了」。

等到第二天再練習的時候往往驚奇發現,一夜過去,「基本流暢」竟然神奇地發酵丞了「手到擒來」,這可是以前練到精疲力盡也沒法實現的效果。這種感覺很神奇,好比船兒乘上了一股暗流,明明沒花太多力氣,卻能駛到了更遠的地方。這股暗流,其實就是自己的節奏。

明白了這個道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似乎也有了新思路。繁雜一點的任務,更需要詳細了解自己的能力、節奏、現狀,然後才能合理制定計劃、安排進度。我逐漸認識到,所謂「從容」,就是不在為當下似乎不夠快而焦慮,只要掌握了節奏,儘管當下看不到最終成果,卻不失底氣,因為只要按照計划去執行,它一定會在確定的時間點出現。

甚至即使是做IT,這種思路也可以借鑒。我嘗試觀察自己的狀態,發現一天中的各個時候,狀態不同,適合做的事情也不同。有時候適合開會,有時候適合寫文檔,有時候適合與人談話,有時候適合做設計……

在每天在合適的時間,用合適的狀態做合適的事情,總的效率是高的。以前如果周五要交一份設計方案,我會希望周二周三有一個整天來「專心」做,這往往不太現實,遇到困難也容易原地耽擱。如果耐心把它拆分開,每天做一部分,雖然周二周三看著還沒完成,可是不擔心,因為周五一定會完成。

以前看到書上說,很多大科學家玩樂器也玩得很好,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科學研究本來就很忙,怎麼會有那麼多時間呢?

如今我距離「大科學家」相當遙遠,但我也逐漸發現,如果生活中不只有一種需要傾力投入而又樂在其中的活動,它們並不會互相博弈爭奪,反而能夠彼此調和補充,既給人豐富的生活層次感,又啟發人突破「最熟悉領域」的狹隘,領悟到一些更通行的道理。

我衷心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都能有值得持續投入的、健康的愛好。

因為過年希望安心陪家人,本號更新中斷了一段時間,在這裡統一給大家拜個晚年,祝大家新年生活幸福、充實、平安。

停更收到好些讀者的拜年問候,也沒有及時回復,在這裡統一說聲抱歉。從本篇開始,我努力保持之前的更新節奏。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兩本書,分別是《趙儷生、高昭一夫婦回憶錄》和趙絪的《孤燈下的記憶》。

據華東師範大學的王家范老師說「解放前,中國高等學府歷史課講得最好的是錢穆;解放後,則首推蘭州大學的趙儷生」。事實是否如此我不敢肯定,但趙儷生先生的史學功夫還是相當好的,秦暉教授就深情回憶過導師趙儷生給他的教育和指點。趙儷生夫婦的回憶錄里倒沒有主要談歷史,更多是談見到的各種人、經歷的各種事,相當生動。比如詳細談到了老區和白區工作方式的區別:用老區的一套對待白區,或者用白區的一套對待老區,都會出大亂子……

趙絪的《孤燈下的記憶》則以女兒的身份提供了另外一種回憶角度,其中許多細節很值得玩味。比如趙儷生先生被批鬥,被說成是流氓,灰頭土臉回到家裡,夫人一聽義憤填膺:「趙儷生你聽著,如果你都算流氓,那麼中國學者就沒人不是流氓了……」 趙絪評論說,或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母親,父親才能夠鼓起勇氣坦然面對各種逆境。在我看來,傳統知識分子家庭似乎不會出現這樣的談話,但這樣的談話出現了,也確實很能給人信心。

當然,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兩本書中關於兒女教育的內容更是值得一讀。總的來說,推薦有興趣的讀者讀讀這兩本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余晟以為 的精彩文章:

TAG:余晟以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