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崆峒山文物概述

崆峒山文物概述

崆峒山,道教聖地,距離甘肅省平涼市區12公里,因傳說黃帝問道於崆峒山的廣成子而被稱為道家第一山,歷代陸續興建,亭台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鐘,遍布諸峰。山上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一般文物點碑刻85通。另有館藏文物113件,其中一級文物4件,二級22件,三級文物52件,一般文物35件。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崆峒山古建築群

崆峒山古建築群由皇城建築群、雷聲峰建築群和凌空塔三部分組成,共有16處文物建築,主要為宋代和明代建築遺存,清代曾不同程度予以修繕。

皇城建築群雄:

踞馬鬃山之巔,始建於北宋乾德年間(963-967年),海拔高度2036米,為崆峒山宮觀之首,殿宇富麗堂皇,規模宏大,錯落有致。包括磨針觀、十二元帥殿、靈官洞、太白樓、獻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師殿、藥王殿、老君樓(「老子八十一化」)圖、天仙宮等11處建築。

雷聲峰建築群:位於馬鬃山東南,始建於北宋乾德年間 (963-967年),包括三官殿、玉皇樓、三星殿、雷祖殿等4處建築和27尊塑像。雷聲峰建築群內九光殿石坊是崆峒山目前現存建築物中惟一保存較為完整的石刻建築,體現了宗教建築的獨特風格和藝術成就。

崆峒山凌空塔

位於崆峒山塔院內,始建於北宋天聖七年(1029年),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維修。塔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空心磚塔,座北朝南,高32米,底層周長32米。塔身第一層設南面辟券門,內設佛閣;自第二層起,各層四周有磚刻欄杆,各層開四門,外設佛閣。凌空塔是研究古絲綢之路佛教寺院建築和佛教文化傳播的珍貴的物證。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代石經幢和崆峒山佛塔群

宋代石經幢位於崆峒山景區中台塔院仁智禪師紀念亭西角,砂石質,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銘刻,經文共900餘字,上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崆峒山佛塔群」

崆峒山佛塔群位於崆峒山北台、中台之上,共有道成和尚塔、懷睿和尚塔、靈峰塔、靈秘塔、普通塔、隱相塔、大徹塔等七處佛塔。崆峒山佛塔群除道成和尚塔屬中華民國建造外,其餘6座均為清代佛塔建築遺存,塔志銘記載了與佛塔相關的懷睿和尚、道成和尚、石剖禪師等7位佛教禪師的生平、籍貫等基本情況,以及對其一生功成名就的評價,是清代崆峒山景區佛教盛行、規模龐大、香火旺盛的重要歷史見證。

道成和尚塔位於崆峒山中台,中華民國建築遺存,呈六角六面三級階狀尖頂布局,層級之間距離較大,塔的一層相當於樓閣的一層,各層面大小與高度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整體輪廓為錐形,塔式剎柱,直徑2米,高5.5米,塔面向西南,由塔基、塔身、塔頂組成,塔體四周為溝壑坡窪,森林茂密地帶。

懷睿和尚塔位於崆峒山中台,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建築遺存,石基轉身,六角四級,呈六角六面階狀尖頂塔布局。塔面向西南,塔下有地宮,塔直徑2米,塔高7.6米,總佔地面積4平方米。東至東台階梯,南至南涯邊,西至停車場,北至飛升宮山牆。塔外有保護牆。

靈峰塔建於位於崆峒山北台。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建造,佛塔單體建築,塔底直徑2.6米,高6.8米,總佔地面積6.76平方米。石基磚砌身,六角四級,六角六面階狀尖頂塔,塔面向西北。正面第一層開小龕;第二層嵌「塔志銘」石刻一方;第三層嵌小石碑一通,上刻「臨濟正宗天童下第四世徹空現和尚寶塔」十七字;第四層開一小龕,龕上有磚刻「靈峰塔」三字。

靈秘塔位於崆峒山靈龜台西110米處,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佛塔單體建築,塔高8.5米,直徑長2.7米,總佔地面積7.29平方米,塔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為石基磚砌身,呈六角六面四級階狀尖頂塔。塔面向西南,正面第一層嵌「塔志銘」石刻一方,第二層嵌一石碑上刻「靜主亮旭和尚堅固寶塔」十字,第三層嵌石一方,上刻「靈秘塔」三字。第四層開一小龕。

普通塔

位於崆峒山靈龜台西和尚墳,清康熙十年(1671年)建,佛塔單體建築,塔底徑4米,高9.5米,佔地總面積16平方米。石基磚身,六角四級六面階狀頂塔,塔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塔面向西南,正面第一層嵌「塔志銘」石刻一方,第二層嵌一小碑上刻「臨濟正宗補岩和尚堅固寶塔」十二字,第三層嵌石一方上刻「普通塔」三字,第四層側面各開一小龕。

隱 相 塔

位於崆峒山靈龜台西100米處,建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佛塔建築,塔直徑1.8米,高3.9米,佔地總面積3.24平方米。塔石基磚身六角形座,葫蘆形體,塔面向東北,正面下部開一小龕,小龕上嵌「塔志銘」石刻一方,中部嵌一小碑上刻「臨濟正宗第三十四世石剖禪師塔」十四字,上述嵌石一方,上刻「隱相塔」三字。

大徹塔

位於崆峒山東台居士林之上,佛塔單體建築,塔底徑2米,總佔地面積4平方米,磚塔高4.7米,由塔基、塔身、頂三部分組成,塔基石砌六角形階梯狀,塔身由磚砌圓形束腰,瓶狀形。塔南、北面嵌石碑一通,褐砂質石,康熙五十八年(1719)鐫刻,金嵌存墓銘,張澡撰文。崆峒山大徹禪師圓寂塔記,蓋問寂滅之教以無為為宗。該塔在2009年7月21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為新增點。大徹塔修建比例適度,形體獨特,結構規整,十分壯觀,是信教群眾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是綜合研究我區古代磚石建築藝術的寶貴資料。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映雪山人塔和重修崆峒山大什方問道

宮碑

映雪山人塔:位於平涼市城西12千米處崆峒山太陽掌山崗上。該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高8.6米,直徑2.6米,佔地總面積5.2平方米。塔面向東西,呈六角形五級磚砌塔。該塔建於民國26年(1937年),為道教龍門正宗第25代傳人李信和建,郡人李世培撰墓志銘,塔為六角六面五級階狀尖頂,正面第二層嵌「塔志銘」石刻一方,東西面有一龕,東南面嵌碑一方,落款為「中華民國二十六年歲在三月七日吉旦,第三層東北面嵌有「龍門正宗二十五代傳人李信和建郡人李世培撰基銘」,第四層東北嵌有「映雪山人塔」五字石刻一方,第五層為塔剎六角形階梯狀。根據墓志銘分析為民國26年(1937年)建築。

重修崆峒山大什方問道宮碑:元至正十七年(1357)刻立於原問道宮,1991年移入新建問道宮,碑體為褐沙岩質,分碑、額、黿三部分。碑高274厘米,寬142厘米,厚31厘米。額高151厘米,寬150厘米,厚37厘米。黿座體長285厘米,寬220厘米,高87厘米。

作者:趙婭利

來源:文物科/劉宏偉

編輯:市文廣局/張文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涼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平涼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