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拍照該怎麼拍—先來聊聊舉起相機我們會碰到的那些事

拍照該怎麼拍—先來聊聊舉起相機我們會碰到的那些事

之前磨磨蹭蹭了好幾期,一直在聊攝影的理念和前期準備之類的。這一期我們就正式開車,來聊聊真正上手拍照會碰到的那些問題吧。雖然在我看來,前期的理念是來得比實際操作更為重要的,但僅僅是紙上談兵當然也不行,還是需要概念與實際相結合的嘛。當然,如果你錯過了之前的一些概念,可以看看我的往期文章。

開設這樣一個公眾號,也是希望分享自己學習攝影的經驗,所以一直在思考該怎麼來敘述攝影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網上有各種各樣的概念講解和後期教程,給我的感覺是很多都集中在「是什麼」和「怎麼做」的階段,而很少涉及「為什麼」的講解,這對學習的人來說其實是有些難以理解的。所以在我的公眾號里,我更多的是考慮用「第一次接觸這些概念時會產生的思考」來講解這些碰到的話題,並會描述一些網上教程里不太涉及的細節,來豐富大家的理解。如果有疑問,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首先,拿起我們的相機,會發現這個黑色的鐵塊上會有不少按鍵或轉盤,前面有一個不小的鏡頭,後面還有一塊屏幕和一塊取景窗。如果開機進入菜單後,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設定和功能。這些所有的按鍵和功能幾乎都是有用的,等慢慢熟悉了相機以後,你會發現這些按鍵都是相機廠商有意安排在這樣一個位置方便我們來操控相機的;各種功能設定也是為了讓你在操作相機時能個性化設置菜單而存在著的,這裡我們先不展開,但讓我們帶著好奇心來研究手裡的這台相機。

我們都會按快門,但按下快門不一定能得到一張「好的」照片。按下快門顯示出來的可能會是很亮的照片:

或是很暗的:

或者是,抖動的:

這是為什麼?其實原因就在於沒有把拍攝模式、鏡頭光圈、快門速度、ISO等設定在恰當的位置。下面跟著我的步驟,我們來拍一張簡單的照片。

首先,將相機撥盤撥到A檔,即光圈優先(佳能稱為Av檔,不同品牌設定方式不同,參看說明書)

然後,將鏡頭上的撥片撥到「M/A」,機身鏡頭處的撥片撥到「AF」,即自動對焦(佳能為AF)

再看一下相機的ISO是多少,不是100的話設定到100

現在對準比較明亮的地方(如白天窗外的風景,或晚上較亮的室內靜物)按下快門

是不是得到了一張不亮不暗(曝光恰當),不抖不糊的照片?

是不是有些神奇?剛才的這些設定意味著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展開。

1.設定拍攝模式

相機上會有很多檔拍攝模式,但如果大家要學習攝影的話,基本上以後80%情況下會使用A檔(光圈優先)、10%情況下會使用S檔(速度優先)/佳能為Tv檔、另外10%情況下才用到M檔(手動模式),剛才的案例也是在A檔模式下拍攝的,而且建議大家就設定A檔來學習,要看原因請繼續往下。

所謂「XX優先」的拍攝模式,意思就是「其他參數跟著XX來相應調整」。這裡需要插入一個網上經常會涉及的概念:曝光三要素,即「光圈-快門速度-感光度ISO」鐵三角模型,下面也會細說。大致指的便是光圈、快門、ISO這三者是相互制約與平衡的關係,兩項固定第三項便自動確定。因此也就有了以上「XX優先」的可能。

舉個實際例子:設好了光圈優先,我們先來設定任意一個光圈大小,比如光圈8。因為另一項參數比如ISO 100一般是不變的,所以此時對準某個場景,相機就會自動根據場景的光照情況進行測光,光圈和ISO都確定的情況下,測光完畢就會自動確定第三個要素的數值,這裡即是快門速度(比如顯示1/60秒);而如果這時我們人為把光圈從8調大一檔變為了5.6,取景場景不變、ISO不變的情況下,相機的快門速度會自動也變快一檔,成為1/125秒。這個案例里ISO是不變的,快門速度會隨著光圈大小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光圈的設定是優先的,快門速度跟著它來變化,即稱為「光圈優先」。速度優先模式也是相同原理,即是ISO不變的情況下,光圈值跟著快門速度來變化。

那設定這一模式的意義何在?之所以設定A檔光圈優先,其實就是給了大家一個紮實的起點。因為三者的關係是相應變化的,那總要有一個切入點吧。因為今後即使已經完全熟悉了相機,可以說絕大多數時間也是用光圈優先來拍攝的(因為普遍情況下光圈決定的東西更多),那我們就把這一模式作為學習的切入點。等完全熟悉了以後,大家自然知道什麼時候需要用到速度優先S檔,而又是什麼時候需要用到純手動的M檔。

曝光三要素

這裡我們就來說說光圈、快門、感光度這三樣東西為什麼會是拍照時比較重要的三個要素。我們都知道,相機成像其實就是光通過鏡頭進入相機內部,通過控制快門閉合來控制到達感光元件CMOS上的光量來形成數碼膠片。看到了嗎,這個過程里主要就是三個關鍵點在起作用:鏡頭、快門閉合、CMOS感光。它們分別對應的正是曝光三要素。

因為照片成像的核心就在於控制到達CMOS這塊感光元件上光量的多少,所以要產生一張曝光準確、不抖不糊的照片(定量)的必要條件,就是在產生之前那三個要素的設定(變數)。因此這三個要素就成為了相互影響的三個變數,如果要達到確定的一個定量(曝光準確的照片),這三者就要達到一個平衡:其中的任意兩個要素變化了,第三個要素也跟著變化。

是不是有些暈,沒關係,下面正好聊到這三個要素,通過詳細的介紹可能就能理解三要素具體怎麼影響我們拍照了。

2.鏡頭光圈

好,我們首先來說鏡頭光圈。關於鏡頭的議論可以說是沸沸揚揚,哪個鏡頭好哪個鏡頭貴。我們暫且不討論這些,因為它們並非攝影的根本。我們要說到的是「鐵三角」里與鏡頭相關的那個參數:光圈。

光圈會在拍攝中主要影響三個東西:

第一個,就是上面剛說到的「鐵三角」里的另兩個數值:快門速度或感光度

第二個,是大家可能都會在意的前後景虛實

第三個,是成像質量

所謂光圈大小,就是鏡頭中這些葉片組合形成的通光孔的大小,用f表示。可以想像,光圈越大,同一時間段內通過這個孔到達相機內部的光量就越多;光圈越小,通過的光量就越少。而每相鄰一個檔次的變化意味著一倍光量的變化。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光圈越大,f值是越小的;而光圈越小,f值是變大的。這也就是上面那個例子里我們把光圈從8放大一檔到5.6後,快門速度自動從1/60秒變快一檔成為1/125秒的原因:光圈為8速度為1/60秒的時候到達CMOS的光量就已經是正正好好能形成一張曝光準確的照片了,那調大了一檔光圈變成5.6後,如果快門速度還是1/60秒不變,通過光圈到達CMOS上的光量就多了一倍,這樣照片就會很亮接近過曝了。因此在光圈優先模式下,相機就會自動讓快門速度跟著光圈變化而變化,把快門速度也加快一檔,變成1/125秒,使得在5.6光圈下通過的光量減少一半,這樣就平衡了回來,曝光又和前面是一樣的了。

第二個光圈影響的便是畫面的虛實了。每支鏡頭都會有它能達到的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一般現在能接觸到的最大光圈是f1.2,最小到f32。當光圈開到很大時,對焦的近景會與後景明顯分割開來,即後景會虛化;而光圈開到很小時前後景的虛化會變得不明顯甚至前後景同樣清晰。

第三個影響的是成像質量。因為鏡頭本質上是人造的玻璃鏡片組合,因此每個鏡頭都有它的最佳成像光圈範圍和成像質量較差的光圈範圍。一般來說,光圈值在f8左右的時候都是鏡頭最佳的成像範圍,而越到兩端,即f1.2、f1.4或f22、f32處,色散紫邊等會出現,成像質量會下降。昂貴的鏡頭在邊緣光圈的成像優化上會好於普通鏡頭。

3.快門速度

快門速度相對容易理解,即是相機快門裝置從打開放入光線至切斷到達CMOS感光元件光線的持續時間,一般從30秒到1/8000秒,以上這些值都是固定值,與光圈類似,相鄰兩檔間相差一倍的時間。

快門速度也主要影響著三樣東西:

第一個,便是上面所說的光圈大小及感光度ISO

第二個,它影響著照片里動態物體的動靜程度

第三個,它影響著手持拍攝的穩定程度

類似的,在快門優先模式下,快門速度會通過「鐵三角」原理來影響光圈設定,這裡就不再贅述了(ISO一般都固定)。

第二個所謂的動靜程度,通俗說來就是拍攝對象的運動軌跡。

如果速度足夠快,比如1/2000秒,光線進入相機到達CMOS的時間是極短的,那飛濺的水花就能表現為凝固的水珠

而如果速度慢到1秒甚至更慢,運動物體的光線較長時間地進入相機到達CMOS上,那照片就記錄下了這整段時間的光軌,就能表現出運動的軌跡。

第三個所謂的穩定程度,指的是我們手持相機拍攝時能否將照片拍穩而不抖動。

如果不用三腳架固定,我們用焦距50mm的鏡頭手持拍攝時,快門速度慢於1/30秒,就很有可能造成拍出來的照片是整體抖動的。這是由於我們的雙手無法像三腳架那樣保持完全靜止造成的。這篇文章里我們先不介紹鏡頭焦距是什麼,大家可以先有個印象:按照經驗來說,手持拍攝時,要保證照片不抖動,這個快門速度就最好快於「1/鏡頭焦距」秒的速度。比如上面焦距50的鏡頭,就需要快門快於1/50秒才能保持畫面不抖動。而相機里並沒有1/50秒這個快門速率,相近的是1/30秒和1/60秒,1/30秒甚至更慢的快門都慢於1/50秒,就容易出現抖動;而1/60秒甚至更快都比1/50秒快,就不容易產生抖動。

4.感光度ISO

感光度這個指標,和光圈、快門速度不太一樣,一般來說它不會是我們拍照時優先會去考慮的一個參數,所以大家就不會看到「感光度優先」這個模式了。但是為什麼?

所謂感光度,其實就是相機核心感光元件CMOS對到達其上的光線的「敏感程度」,這是由感光元件的技術性能來實現的。一般最原始和普通的感光度就是ISO100,變到了200,那就意味著感光元件對光的敏感程度提高了一倍,而400又是200的一倍,以此類推。

感光度在拍攝中主要會有兩個影響:

一是影響曝光,進而可以影響「鐵三角」中的光圈值和快門速度

二是影響成像質量

根據「鐵三角」模型,在光圈、快門速度都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感光元件對光的敏感程度提升了一倍,那200時的照片亮度就會比100時亮一倍,實現曝光的改變。膠片時代我們用不同感光度的膠捲來達到類似的目的,現在膠片就是感光元件。而在「鐵三角」中,如果曝光一旦改變,要維持原有的曝光水平,另兩項就要像上面分析過的那樣做出相應的改變。由此,感光度就實現了對另兩個參數的影響。

但感光度ISO的提升是有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照片的「噪點」。這裡ISO對成像質量的影響與上面的光圈不同,光圈是因為鏡頭的光學性能改變對畫質造成了影響,而感光度則是由於感光元件的性能局限對畫質造成了影響。

OK,說到這裡,大家應該能理解為什麼我推薦從「光圈優先」模式切入開始攝影了。快門速度、ISO雖然都會在攝影中對畫面有影響,但光圈大小對攝影的影響在三者中無疑更大。我們一般不會整天拍攝凝固的流水和夜晚的光軌,更不會優先用高ISO低畫質的設定去留下照片,更多的時候是通過改變光圈來實現遠近的虛實和注重畫面的成像質量。把光圈作為主控參數,而通過「鐵三角」來兼顧快門速度和ISO,就能很好地切入攝影主題,拍出更好的照片。

現在讓我們來回顧最上面的那個拍攝案例,看看對應了哪些概念:

1.設定A檔光圈優先:即設定模式。案例中沒有讓大家改變光圈,任意一個光圈都行,只要定了一個光圈值,後面就能順利進行了(我定了f/2.8)。

2.撥到自動對焦:這篇文章沒有涉及對焦,這一步是為了讓相機自動對焦,不用手動去操作,以免拍出全虛的照片。

3.設定ISO100:為了讓畫面沒有噪點,這也是通常的操作。到這一步,光圈值和ISO值都已經確定了。

4.對準明亮的地方按快門:目的是讓相機自動測光。因為前兩項參數已定,相機為了不讓照片過曝,就會自動切換到一個較快的快門速度從而限制通過的光量;另一方面,在一個較快的快門速度下按下快門,照片就不太可能抖動了。

一些我的經驗

1.以上只是非常簡單的一個案例,但背後的各項設定和邏輯關係都是攝影最基礎和核心的部分。如果大家想學習攝影用單反拍出好照片,那這些核心的概念需要理解得非常透徹。別看好像很複雜,但其實只要多拍拍,然後不斷比較不同參數下照片的差異,就馬上能熟能生巧入門了。

2.三要素的數值關係、參數在相機上的顯示、各種按鈕的使用方法等需要大家自己不斷熟悉和嘗試,不要讓這些東西成為你學習攝影的阻礙。多試幾下就能知道區別和作用了,機器是不會被按壞的。

3.拍照最初的核心內容就是以上所述的光圈、快門、ISO,其他東西例如鏡頭焦距、鏡頭好壞、對焦系統、對焦點數量、曝光補償、測光模式等都不用最先去考慮,在之後的公眾號里我也會陸續介紹。拍照最初的核心矛盾其實就在於把想拍的畫面虛實拍清楚不抖動、曝光準確,甚至構圖也要排在這一優先順序之後。

一些概念

1.P檔

大家會在相機上發現還有個P檔,似乎就可以調整ISO,而光圈和快門速度是由相機自動給出的。這一模式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感光度優先」模式。但上面也有提及,攝影一方面都對照片畫質有所追求,盡量會保證ISO在最低的100,另一方面我們更多地需要控制光圈或快門來實現我們需要的某種照片效果,因而不能把光圈和快門的選擇權交給相機來抉擇。因此,P檔一般都作為一種補充內置在相機里,用來理解曝光三要素原理是一個可能的用途,但極少會去使用。

2.光圈數值f

光圈f值=鏡頭焦距/光孔直徑,從公式里可發現,光孔的直徑是在分母上的。因此當光孔的直徑逐漸變大(通光量加大),分母變大,f值就變小了。所以光圈f1.4鏡頭中間的光孔直徑是很大的,而f22時鏡頭中間的光孔就會很小:即f值越小光圈越大,f值越大光圈越小。另外,兩個相鄰光圈的光孔直徑數值相差1.414倍(2的平方根)。

3.擴展ISO

不同相機會有不同的ISO範圍,這就是感光元件性能決定的。一般範圍從100-51200都有,而有的相機會標註擴展ISO,如50、102400等。原生的ISO即感光元件原本的感光檔次,而擴展ISO則是在原生基礎上通過軟體系統模擬而來的,對畫質會有所影響,特別是往高的方向發展時尤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貓會有的,麵包也會有的
想要逆生長,請進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