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明代的沈野,是文人與篆刻緊密結合的結合點

明代的沈野,是文人與篆刻緊密結合的結合點

現在我們提起著名的篆刻家,經常說起的是一些詩、書、畫、印四者俱佳的名家,如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但實際篆刻入門學習時卻往往忽略篆刻與文學的結合,鑽研書法的人很多,鑽研刀法的人很多,再增益,也有一部分印人一邊學畫一邊學印,但卻少有學習篆刻的人從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入手。這是一個問題,大家、名家們是詩文書畫俱佳才成為名家的,而學習篆刻的新人卻不關注文學修養的提高。當然,也有清醒的一部分人,說要建立全面的審美,才有可能刻出好印來,這些篆刻高手認為,學習篆刻,該當把建立審美放在第一位,但審美如何建立,卻找不到突破口,其實,這個問題,在明末清初,已有人找到了突破口,這個人就是沈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到了沈野這裡,篆刻才真正意義的成為篆刻,因為此時,印章與文人深度結合了。

(沈野《印談》書影)

一、個人簡介

沈野,字從先,吳縣人,工印,亦工詩,著有《卧雪集》、《閉門集》、《榕城集》,印學專著《印談》。(對於沈野,記錄生平的文字資料很少,甚至連他的生卒年份、個人畫像都無從查考,所有的資料除《印談》外大致容易找到地就只有這些,可能的原因大致是他的篆刻作品在當時名氣並不大,也沒有弟子傳後世。)

二、印學貢獻

1、著有《印談》

印論在明代萬曆年間進入突發期,其表現形式主要分為三類:(1)印論專著;(2)印譜序跋;(3)散見於其他著述中有關印章和篆刻的文字片段。沈野是有印論專著的人,但沈野首先是一位文人,他的印談多以詩理、畫理、禪理比喻,主張自然天趣,好古意,重神采,最重要的是強調文學修養對於篆刻的重要作用,沈野堪稱吳門文人篆刻創作思想的代表。

《印談》有很重要的印學理論,關於這本書,我有詳細的讀書筆記,有興趣可以回看,這裡列出《印談》十條原文簡介如下:

(1)印章文字,非篆非隸,非不篆隸,別為一種,謂之摹印篆。其法方平正直,繁則損,少則增,與隸相通,然一筆之增損皆有法度,後世不曉,以許氏《說文》等篆,拘拘膠柱而鼓瑟;至好自用者,則又杜撰成之,去古益遠。故晉、漢以後謂之無印章也可。

提出摹印篆的當然沈野不是第一人,但他的強調對於後世的影響很大,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說,摹印篆並不等同於繆篆,但畢竟在沈野的推動下,漢印中的文字以獨立的文字體系再次強勢獨立了出來。

(摹印篆與小篆的區別)

(2)印雖小技,須是靜坐讀書,凡百技藝,未有不靜坐讀書而能入室者。或曰,古人印章,皆工人為之,焉知其必靜坐讀書者耶?曰:譬之時文,古文雖田叟稚子,隨意道出,亦有奇語,石勒不識字,能作詩歌。印章亦爾。

強調提高文學修養,在沈野這裡正式提到篆刻學習的必備修養了。甚至沈野還辨析了古代的匠人們為什麼不讀書,也能把印刻好的原因,說法也許並不完全正確,但沈野真正把文學修養做為篆刻家必備的修養提了出來,這極重要。

(3)難莫難於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學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輪扁斫輪、痾倭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

提出刀法學習的困難,難在不易教授,除非大量的自我訓練,自我了悟,要講清楚,是不容易的。現在對於這一段有兩句話要說:一是篆刻技法的各個組成部分字法、篆法、章法、刀法等,甚至後期潤飾(也說「做印」)、邊款等地位基本等同,並無誰重誰輕,是渾然一體的;二是刀法的練習也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不是盲目亂刻就容易掌握的。

(4)文國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櫝中,令童子盡日搖之;陳太學以石章擲地數次,待其剝落有古色,然後已。

這是關於做印的較早記載,文彭刻印是做印的,方法是放到櫝中,讓童子一直搖到滿意為止。陳太學則把石章往地上扔幾次(當然,當時的地面是較鬆軟的泥土地),扔出斑駁古意才停止。

(5)印章不關篆隸,然篆隸諸書,故當潛玩,譬如詩有別裁,非關學也。然自古無不讀書之詩人,故不但篆隸,更須讀書。古人云:畫中有詩。今吾觀古人印章,不直有詩而已,抑且有禪理,第心獨知之,口不能言。

強調書法對於篆刻的影響,而且各種書體都應當學習。再次強調文學對於篆刻的影響作用,甚至認為禪理對於篆刻創作也有促進作用。

(6)……余刻印章,每得魚凍石,有筋瑕人所不能刻者,殊以為喜,因用刀隨其險易深淺作之,銹澀糜爛,大有古色。

能用石料的天然石矴處理出天趣自然的印作,甚至有石矴反倒高興。

(7)今坊中所賣《印藪》,皆出木板,章法,字法雖在,而刀法杳然矣。必得真古印玩閱,方知古人刀法之妙。

對《印藪》的木製刻版提出批評(《印藪》與《集古印譜》都是顧從德編著的,但可惜的是《印藪》在後,為了擴大發行量,印蛻多以木版雕成印刷,而損失了之關《集古印譜》以原石鈐拓的刀法。)又提出印人學印應當把玩古印。

(趙之謙在何傳洙印邊款中提到的漢印妙處觀點與沈野是一致的)

(8)藏鋒斂鍔,其不可及處全在精神,此漢印之妙也。若必欲用意破損其筆畫,殘缺其四角,宛然土中之物,然後謂之漢,不獨鄭人之為袴者乎。鄭縣人卜子,使其妻為袴。其妻問曰:今袴如何?夫曰:像吾故袴。妻因毀新,令如故袴,至今可拊掌。

通過講「鄭人為袴」的小故事講明漢印的妙處全在精神,而不在人為的殘破,後來的趙之謙、黃牧甫對於漢印的理解跟他是一脈相通的。

(9)有五要:蒼、拙、圓、勁、脫。有四病:嫩、巧、滯、弱。全要骨格高古,全要姿態飛動。

這是沈野對印章審美提出的標準。

(10)一日亊柔翰,一遇費力亊,輒厭畏成疾,余近來日作一二印,覺腰背間痛,數日稍緩,一月後,即日作數印,亦不覺自苦矣。夫子遊藝之旨有以哉。內養家謂人身如戶樞,不稍勞之輒生蠹,覺此技有益於文人。

指出篆刻對於文人來說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這大概是最早的關於篆刻與健康的論斷了。

《印談》中還有舉例漢印文字的增減合離之法的文字,太過瑣碎,這裡就不再列出,對於石料等的論斷等,這裡也不再一一列出。

三、篆刻作品:

(老氣橫九州)

(世事問樵客)

(願縱青山屐)

(長貧任婦愁)

從篆法、章法來說,沈野是崇漢的,從刀功風格上來說,他是何震印風的沿襲者。但我們看他的印作中,印文皆似詩句,這是他個人的審美獨特性:他更講求印文內容的文學性。這與他的印學觀點是一致的。

(【印人傳】之9,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篆刻小知識:什麼是「明人習氣」,怎麼避免?
印人傳:真正最早的篆刻家不是趙、吾,而是這位更早的大書法家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