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肺癌晚期,這種治療很重要卻往往被忽視

肺癌晚期,這種治療很重要卻往往被忽視

GIF

早春的樹

 濃煙下的詩歌電台

陳鴻宇 

00:00/00:00

在癌症面前,腫瘤醫生,患者和家屬都面臨很多選擇:選擇是否告知,選擇如何治療,選擇如何回歸本來的生活軌跡,亦或者選擇如何走好人生最後一段旅程。離開,是我們早晚都要面臨的問題;腫瘤患者是如何優雅、舒適的走完生命最後一程?家人如何做好陪伴?醫生如何提供適時的干預?在疾病來臨的時候,在面臨離別的時候,我們措手不及,慌亂下作出很多自己後悔的選擇,或者交由陌生人決策掌控。

姑息治療

解釋:

在西方國家稱之為『Palliative Care』,國內翻譯為姑息治療,小編很喜歡台灣的翻譯『舒緩治療』,因為姑息治療的主要目標就是舒緩患者的各種不適癥狀。

起源:

最早的姑息治療起源於12世紀的歐洲德國,是由於當地人的宗教信仰,一個修女瑪麗.艾肯亥在自己所在的修道院用來收容癌症晚期病人,照顧他們,為他們做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英國倫敦的修女也在1905年把修道院的一部分改造成寧養院(Hospice)。

WHO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把姑息治療作為腫瘤防治工作綜合規劃的最後一步,也制定了姑息治療的原則:

? 維護生命,把瀕死認作正常過程;

? 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

? 減輕疼痛和其他痛苦癥狀;

? 為病人提供身體是個那、心理上、社會上和精神上(既身、心、社、靈)的支持直到他們去世;

? 在患者重病以及去世期間為家屬提供哀傷撫慰和其他幫助;

新進展:

近些年,美國麻省總醫院首先於2010年提出在肺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早期治療階段就加入姑息治療的內容,從而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並且做了相關研究。自此姑息治療不僅僅是臨終關懷,而是貫穿腫瘤病人的整個病程,早期接受姑息治療和全程管理的理念也開始在全球推廣。

在生命的最後,我們應該給予的是溫暖和尊重

小編在英國上學期間,曾經和導師討論過是否應該告知患者本人自己患了不可治癒的癌症,那個土生土長的歐洲老學者驚訝於很多中國的子女害怕父母不能接受患病的事實,或者是擔心父母不願接受治療,從而隱瞞患者真實的病情。因為英國,告知,是醫生的法律義務,而且必須告知病人本人。

這不禁引起思考,我們所謂的孝道和擔憂,是不是剝奪了患者本身的知情權?剝奪了他們決定自己改如何度過最後時光的權利? 換位思考,如果患病的是自己,希望親人朋友怎麼做呢?小編的奶奶也是患肺癌去世的,幸運的是,很早使用靶向藥物,奶奶在治療階段沒有遭受化療的各種痛苦;但我仍舊記得在奶奶彌留階段,她一再要求我們不要搶救,她說她想體面完整的慢慢離開,不想孩子們看到母親像個機器人一樣滿身管子。奶奶最後拉著爺爺的手,慢慢的睡著了。

面對即將走完的生命,面對充滿悲傷的結局,我們也許不只有一個選擇,我們或許最不應該忽視的是患者對尊嚴和生命完整性的追求。醫生的使命固然是救死扶傷,但最遠的目標不是應該助人幸福么!

不得不承認,其實每個人的終點都一樣;無論醫學如何發展發達,不論患者如何積極配合,都改變不了道路的終點。但當病情惡化,生命垂危的時候我們依舊用盡插管,除顫等等醫學手段,救回的只是心跳,隨後患者需要面對的不是有質量和意義的生活,而是多器官衰竭症,褥瘡等等折磨,那麼是該適時的放生命歸於平靜了。

姑息治療的核心導向不是「疾病」而是『人』

包含病人和病人的家屬(既那個陪伴照顧甚至不願告訴腫瘤患者的親人或者朋友)。姑息治療也並不等於消極的治療態度,而是在尊重患者意願的情況下科學的陪伴和照顧他們走完最後一段旅程。

不同於安樂死,姑息治療不主張用藥物加速病人的死亡,更加反對過度治療帶給病人的折磨。接受姑息治療的病患,在這場生命的告別禮上,充分掌握主動權。那麼作為家人,是不是可以給爸媽再剪一次趾甲,擦個身子,握住伴侶的手,陪他們再看看這世間的風景,再聽一遍最愛的歌曲,最後體面的走下人生舞台。

生命的起始站:每一個新生的嬰孩都會被父母溫暖的抱在懷中,輕聲的叮嚀呵護;

而在生命的終點站:是否能夠安然接受這謝幕,給我們最親的人最溫柔細膩的安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肺癌 的精彩文章:

肺癌晚期患者不要放棄!專家告訴你治療方法
警惕肺癌的第一信號——痰中帶血絲

TAG:肺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