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

東晉大書家王獻之,王羲之的第七子,書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並稱為「二王」。王羲之一家數子均諸書法,唯獨王獻之最具秉賦,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從而也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字在筆勢與氣韻上要超過其父,米芾稱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即是指在草書上的「一筆書」狂草。他還勸其父「改其體」,足見其書藝創造上的膽略,不愧被後世褒稱「小聖」。

王獻之小時即開始學書。著名書法家衛夫人賜給他一篇自書的《大雅吟》,父親王羲之暗暗從後掣其筆,未能掣動,讚歎說:「此兒後當復有磊名」。還有一次,他在壁上書寫方丈大字,觀者數百人,王羲之「甚以為能」。王獻之不僅工書法,亦善丹青。桓溫曾使其書扇,墨誤扇上,王獻之就墨的斑點,畫了一頭雜色母牛,體神甚為生動。

王獻之書法兼精諸體,尤善行草。他師承張芝、王羲之,所書《洛神賦》頗似父風。也又勇於創新。早年即勸其父「改體」,認為古法「局而執」,「事貴變通」。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創出了「破體」,形成了「行楷」、「行草」等新體。他還創造了草書的「一筆書」,即在一幅作品裡,所有的字要氣脈相通,似一筆寫成。

王獻之書風勁俊豪邁,鐃有氣勢,對後世影響極大,與王羲之並稱「二王」,有的並將他與張芝、鍾繇、王羲之合稱「四賢」。唐以後的書法名家如虞世南、李邕、米芾、顏真卿、董其昌、趙孟頫等,各從不同的方面借鑒和吸取了他的書風和筆法。獻之傳世的書帖,行書有《鴨頭丸帖》、《地黃湯帖》、《九日帖》、《鵝群帖》、小楷刻本有《洛神賦(玉版十三行)》,草書有《中秋帖》、《侍中帖》、《奉別帖》、《送梨帖》等。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 唐人摹本 縱25.3厘米 橫24.0厘米

「地黃湯」是一種中藥名,這是一篇談及此葯的尺牘,與王獻之《鴨頭丸帖》同。王獻之真跡未能傳承至今,作為模本墨跡有數種傳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黃 湯帖》。全篇書風柔韌兼備,沉著軒昂,一氣呵成。原珍藏於宋內府,高宗 趙構題籤。為《淳化閣帖》卷第十所收。經賈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寵、文 彭,清代孫承澤、吳榮光、羅振玉遞藏後,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 三日,通過文求堂歸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 親王、英和等六家觀記題跋。吳榮光獲此帖時,模刻於所輯集帖《筠清館帖》。2006年春見於上海博物館《中日書法珍品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匠之路 的精彩文章:

王珣行書《伯遠帖》,東晉王氏家族唯一一件墨跡真品
賀知章《孝經》,落筆精絕,頗為後人推譽

TAG:大匠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