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家鴻:閩南惠安過大年,祈福人人多平安

張家鴻:閩南惠安過大年,祈福人人多平安

過年好

 過年好

天孿兄弟 

00:00/03:05

閩南惠安過大年,祈福人人多平安

文 | 張家鴻

貼春聯,掛燈籠

關於過年,大概得先從年少的記憶中去拾掇一番,才會有一番言語可說的。先說說貼春聯吧。弟弟還小的時候,貼春聯由我和父親負責,父親在前,我緊隨其後,我個子還小,給父親打下手,把春聯平鋪放置在桌子上,拿起刷子,在春聯的背面細緻均勻地抹上漿糊。這件事,我做得很認真很細緻。否則,風稍大一些,即有可能把春聯吹得四下翻飛,或者索性吹走了事。等到弟弟長大了,我也可以獨當一面了。父親便轉而忙家中的其它瑣事,貼春聯一事就由我來主持,弟弟成了我的「副手」。我貼春聯的時候,弟弟幫我扶著椅子,以防摔倒。妹妹在一旁看著,看看有沒有貼准貼正。後來,隨著年歲的漸長,我漸漸對貼春聯提不上心,總是要母親催著,她一個勁地催我買春聯。春聯買了,不貼都不行了。弟弟也隨我變得懶散,總要我催。

我在貼,弟弟在一旁扶著,妹妹看著貼得正不正。只是惠安從未下雪。

母親催我,我就催弟弟,這叫借力打力。我常常暗自竊喜,有個可以使喚的弟弟真好。可是弟弟不是那麼好使喚的,他一眼瞧出我的懶惰,對我愛理不理的。我也沒轍。不僅新家的門上要貼,舊屋的也要貼。所以,每年的「年兜」(閩南語中大年三十的叫法)到來之前,我和弟弟也是很忙的。除了門上要貼春聯之後,通常還要在存放糧食的米缸上一個四四方方的各式字體的「春」字。閩南語中的「剩」就是「春」的音,既寓意春節來臨,更寓年年有餘。可謂一舉兩得。有時候也貼「福」字,只不過倒著貼,看是「福倒」卻意為「福到」。大廳的正中神明牌位的正上方也要貼一個大大的「福」字,依然是倒著貼。醒目得一進家門即可看見。

舊時,幾乎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飲食,被老百姓當作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紙質的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我小時候就沒見過灶王龕,只對神像有印象。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的利害關係。且不論何時貼上灶王爺的神像,但是灶台的本來模樣,怕是今日的許多小孩也不一定見過的,燒柴火用的灶台成了老舊的名字只在回憶里浮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燒柴火煮飯,而是用現代化的烹飪用具。因而神像之貼不貼,也就不那麼重要了。而風箱則更早地從老百姓的廚房裡消失了。

如今,許多人不再種田了。沒有種田,也就沒有自己的糧食可以收成。大大的笨重的瓷缸,在許多家庭里也不多見了。上了中學以後,我常常和母親一道小心翼翼地抓住缸沿,把米缸從陰冷的屋子裡「抓」到陽光下暴晒的記憶依然鮮明。只是現在存放米的不再用米缸,而是用現代工業技術生產出來的米桶,塑料的,一個個小小的。米桶大小不一,是否有貼「春」字「福」字的空間姑且不說,單看它的現代樣式,多數人也絕想不到與春聯有何瓜葛。

火焰熊熊燃起

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傍晚,眾堂兄弟聚集到祖厝,把薯藤和柴枝堆垛在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從外向里跳過這堆火焰,跑跳著進屋,這叫「跳火群」。它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女子是不跳的,我不知這是不是舊日男尊女卑之觀念的延續。反正至今依然如此。我記得小時候,妹妹是從來不在這個時刻來祖厝的。而今,我的許多侄女,還有侄女的女兒也會跟著來。她們也不跳,只是看著,七嘴八舌,增加了熱鬧的氣氛。節日里人一多,喜氣就來了。「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小時候的我們是不知道這些唱詞的。至於長輩們是否懂得,也沒問過。當時懵懂好玩的我是把「跳火群」當作一種遊戲的,走出去,跳著跑進家裡頭。火越旺的時候跳過去,越能體現自己的勇氣。只跳一回是不滿足的。跳到後面也就不在乎跳完有沒有馬上跑進屋了。

跳火群,跳出滿臉的興奮與欣喜

祖厝跳完,回到自己家裡,還得照樣來一回。只是人數少了許多,妹妹和母親是照舊不跳的,只剩父親、我、弟弟三人。在如此緊湊的時間裡跳第二回,沒有了方才的興奮,意興闌珊得很。鞭炮也只是放過一串就了事。兒子書洋出生以後,多了他一個。只是小小嫩嫩的他,總是讓人抱著跳過去的。

如果說貼春聯與「跳火群」有容許小孩自由發揮之餘地的話,那麼「敬天公」則是一樁很正式很嚴肅的儀式了。這個儀式由母親主持,父親打下手,我們必須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地聽候指揮。稍有不留意,就會被母親訓斥。不懂事的弟弟偶有出格之舉,母親一笑而過。我卻沒有這樣「優厚」的待遇。母親常說,你是當哥哥的,得做弟弟的榜樣。

敬天公儀式

除夕之夜吃過晚飯之後,一家人就開始忙碌了。先在家中廳堂正中央設案,再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零點一到,就恭拜「天公」。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供桌先擺放大門口,待一家老小跪拜三次之後,再調轉至供著土地公和觀音大士的供桌前頭,再跪拜三次,敬天公的同時也敬神明,謝天公也謝神明,謝他們的護佑,祈求他們繼續護佑,借敬謝儀式,企盼來年的吉祥如意。我們也守歲,但這似乎不全是習俗帶來的,其中也夾雜著我們的小心愿。這可是盼了一年的好日子呀,過得這麼熱鬧過得這麼開心,如果早早去睡,豈不可惜?守歲至深夜十二點整,迎來了新年黎明,在「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有人準時放鞭炮,有人則不那麼準時。待我們正要入睡的時候,耳畔接連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一陣高過一陣,我們難免為之興奮不已。所以,雖然躺到了床上,其實也無法很快入睡。而這個時候的晚睡,母親是不那麼介意的,不像上學期間要求的那麼嚴格。待到睡意沉沉襲來的時候,耳畔的鞭炮聲再大,也會逐漸消弭滑落到夢境深處了。

過年的時候,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殺。所有食物如須刀切者,除夕即已準備周全。忌用掃帚掃地,意謂新年迎的祥納的福,惟恐一掃而空。忌穿舊衣裳,要穿新衣,曰「去舊迎新」。忌打壞器皿、碗碟之類,否則一年福氣均被破壞;如不慎打破,則將碎片投入井中以鎮壓之。

正月初二,泉州民俗稱之為「女婿日」。這一天清早,女兒、女婿和外甥,穿著盛裝,帶上各式各樣的禮品,一起來到岳父母家中拜年。其禮數之重與為老丈人祝壽差不多。岳家設宴款待,眾人圍成一桌,團圓歡宴。正月十五為元宵節,要吃湯圓,賞花燈。是春節之後,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天。小孩們吆五喝六地一道提著花燈在村裡各處遊玩、閑逛。誰的花燈做得漂亮、精緻,總能吸引其他夥伴的眼球,總能讓人高看一眼。被高看一眼的人,臉上的表情也就更加神氣。

老家的雜物間里只剩一個米缸,再不復當初好幾個一整排的壯觀。

而今,除卻正月初二與正月十五這兩天的習俗比較受重視之外,其餘的日子該當如何,習俗怎樣,早已被遺忘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生活節奏之外了。雖然那些日子也是各有講究的,然而不論講究不講究,知道的人也不太多了。想要了解,要麼聆聽耄耋老人的訴說,要麼到典籍古書里去細細搜尋一番。過了元宵,年也就真正過完了,日子又告別了閑散的節奏,開始踏上正常運轉的軌道了。

提及過年的種種習俗,我的腦海里總會滑過一個個熱鬧喜氣的畫面。我們一家人能夠過上幸福安樂的日子,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父親母親一年從頭至尾辛辛苦苦的付出。

過年的時候,能夠在傳統習俗的浸染下,在天地神明祖先的護佑下,辭舊迎新,也是很開心很知足的。特別是兜里揣著父親母親給的壓歲錢,忽然之間便覺自己是小富翁了。兜里揣著錢,身上穿著新衣服,神氣十足地走在路上的樣子,那是我的年少輕狂,那是我的新年得意。這個畫面,我至今想來依然忍俊不禁。日子照舊過著,春節也年復一年地如期來到。就像一年裡任意一個平凡的日子一樣,它從未失約。走過而立之年,對於過年我依然心懷期待,只是不再期待著壓歲錢與新衣服了,而是期盼著我的家人平安健康喜樂。

? ? ? ? ? ?

約稿啟事

地名古今」以強調原創為主。內容板塊和欄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數以兩三千字以內為宜。突出個人化,文字盡量講究而有韻味。

1、我說地名|以個人視角講述熟悉的地名歷史變遷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羅列概念。突出個人對地名的理解和歷史變遷的解讀。

2、傾聽講述|每個村莊、每個街巷,都有說不完的人與地名故事,每個人都是一本大書,傾聽講述,以細節勾勒歲月流逝中的、難以重現的故事。

3、我的漂泊|許多人的人生旅程,會在遷徙、漂泊中走過。用印象最深的幾個地名,穿插個人的成長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內容。

4、故居尋訪|千百年來,每個地方都有影響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尋訪,在尋訪中解讀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樣避免面面俱到,寫最能觸動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為當今時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與異地觀感融為一體,既是遊記,也有頗為充實、敏銳的詩意表達,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遠離故鄉的人,心中永遠牽掛故鄉。每次踏上歸家之路,會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兒時的星星點點的記憶,家庭幾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樹,一口井,一家人,左鄰右舍,都是故鄉難忘的記憶。

?

留存鄉愁 敘說古今

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名古今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的房屋和陳設

TAG:地名古今 |